佛、道、儒在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

一、佛与洪灝在2022年

2023年开年伊始,1月16日,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灝发布了报告《2022年启示录》(网络转载的另一名称为《佛与我在2022》),大受欢迎,一时间广泛传播,众口喧赞。

这篇文章从佛法的视角观察了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了自己的投资心路,并进而提出了以下这样三个观点:

1、诸行无常:大千万物都是刹那生灭、转瞬即逝的。在市场极端情况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诸行是苦:市场情绪在欲望和恐惧间回旋摇摆。执于获利使我们为大悲大喜的俗情杂务所烦扰。要萧然物外,方能自得天机。

3、诸法无我:市场在周期中循环往复地运行。千金散尽,天生我材。

文中提到的“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通常被总结为佛教的“三法印”,常常被看作是佛教的根本教义,被用来鉴别各种说法是否真的是佛法。需要说明的是,其中“诸行是苦”的更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诸受是苦”。(“三法印”的另一说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篇文章非常精彩,文笔出众。洪灝的投资也非常成功,水平很高。在当前相对较为悲观的市场整体气氛之下,这份报告非常能够打动人心。但是可惜,他对佛法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也不真正契合资本市场的变化之道。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时代的把握同样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也不全相契合。

首先,“诸行无常”的内涵并非是说大千万物都是刹那生灭、转瞬即逝,而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当中。所谓的“无常”,就是没有恒常不变的本性。因此,“诸行无常”这句话强调的是“变化”的本身是永恒的、持续的,而不是如洪灏所理解的“变化”的快慢。对于这其中的差别,一般人可能不能马上理解,但是如果引申比较一下就非常清楚了,难道“刹那生灭、转瞬即逝”是诸行无常,慢慢老去就不是了吗?难道“白云苍狗”,无规律的快速变化是诸行无常,“沧海桑田”、原子衰变这种长时间有规律变化就不是了吗?答案,同样都是。

其次,“诸受是苦”的内涵是指人刻意进行的所有行为都是苦,而跟“市场情绪在欲望和恐惧间回旋摇摆”没有什么关系。《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六卷:“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在佛教看来,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大悲大喜”,有的只是大悲,没有大喜。所谓的“喜”,在佛看来,同样是悲,是苦。“在欲望和恐惧间回旋摇摆”固然是苦,在“狂喜与希望之间回旋摇摆”同样也是苦。

最后,“诸法无我”跟周期性也没有关系。“诸法无我”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那个所谓的“我”,我们自以为的“我”,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和内心执著的抓取而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而兴,亦无所衰。根本上就是万法皆空,一切皆是假想。无论是何种周期?周期的何个阶段?及有无周期?同样都是“诸法无我”。

因此,洪灏所说的“三法印”,可能的确是他从投资当中所领悟到的个人真实感受,但是与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二、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精神更加符合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洪灏所讲述的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故事呢?

我认为,事实上,洪灏所记述的故事还是非常有价值、非常精彩,也非常深刻的,但是更适合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总结。这样的总结,其精神也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价值,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同时也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泰卦爻词说:“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孔颖达疏:“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险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复者。”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也没有始终向前而不遇反复的。

这个世界有一直顺利的事和人吗?答案是没有的。2022年之前的中国资本市场一直顺利吗?当然不是。是单边走势吗?当然更不是。2022年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势会稳定吗?当然更加不是。2022年之后,全世界、西方国家资本市场会稳定吗?同样可以确定不会。

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相匹配的另一句中国古训是“唯命不于常”,就是说天命不会永远眷顾你,你不可能永远好运。所以,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前进的时候,就要想着可能要后退;在顺利的时候,就要想到必然会有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得意当思退步”。这一点,在洪灝《2022年启示录》报告当中其实看得很清楚。

二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

《淮南子》中的《道应训》说:“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北宋程颐明确总结提出:“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不是“物盛而衰,乐极则悲”“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呢?很明显就是这样的。洪灏文中感慨道:“中国市场的欣喜若狂和困顿失意经由市场的史诗级波动体现得淋漓尽致。”欣喜若狂与困顿失意来回交错,这不正是“物盛而衰,乐极则悲”“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吗?

那么,2022年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势符合这个逻辑吗?当然是的。之后呢?肯定也还是。

三是祸福相依。

这是中国人的重要智慧,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中国人特别看重,而在中国之外的文化当中比较少见。《老子》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则阳篇》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就是说,中国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得出这样一个经验:好事与坏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相互转化,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会变成好事。这一点,在《启示录》当中也看得非常明白。

“2022年中国市场深陷于两轮大熊市的泥淖——股票的熊市近乎贯穿全年,而债券的熊市于年末最后两个月姗姗来迟。”“2022年10月下旬,港股遭受着空前绝后的抛压、估值重挫至史无前例的水平之际,我的专有模型之一——股债收益率EYBY模型——开始触底反弹。”“与此同时,在中国股市历史性大涨、乘势而上转入牛市之际,国内债券市场爆发了另一轮重大的熊市行情。”“总而言之,市场在周期中循环往复地运行。一类资产的财运亨通可能意味着另一类资产的偃蹇困穷。周期的运行超越了牛熊。”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一般的为人处世,都应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祸福相依的道理,并妥善加以运用。这不但是成败之道,也是生存之道。

四是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意思是祸和福没有门,来去在于人们自己的召唤。祸或福的到来,主要是人自身招引的,所以是自作自受。不要总想着人生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要去想什么歪点子。一件事可能本来是件好事,起心动念往坏处想,它就会变成坏事。反之则反是。这个观点带有宗教信仰色彩,同时也是人类的生活总结,《易经》说:“同声相吸,同气相求”。也得到了一定的科学上的强有力证明。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彭罗斯就认为,这个世界是物理世界、心灵世界和数学世界三个世界的叠加。人的幸福与命运,极大地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所以,人需要调适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欲望、明察自己的心念。

洪灏看到:“2022年,市场在极值间的摇摆波动展示了人类情绪如何塑造市场轨迹。规避交易损失的持续冲动和对利润的贪婪催生出市场的惊惧惶恐和狂热亢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如影随形的苦痛和受难,因为交易者汲汲于底部买入和顶部卖出而痛楚彻骨。”

这段话,深刻地描绘了人心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塑造。市场的极值波动并非自身就是如此,而恰恰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自己的欲望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市场。

洪灏还看到:“即便是“我”的信念,亦是一种无实质内容、转瞬即逝的自负。这种自负是造就苦痛和受难的根源。了结它正是终结一切受苦受难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超越无常的境界。”他最后还总结说:“要萧然物外,方能自得天机。”洪灏这段话说得很好。但更多地并不是反映什么“诸法无我”,因为“萧然物外”也还是“我”在“萧然物外”,而是人天互动,福祸自召。

懂得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的道理,也就懂得了人的生存之本。

五是生生之谓易,自强不息。

这同样是中国人特别看重的一种精神。《易传》《系辞》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万事万物在大道的推动下,无论顺利与否,总是不断繁育兴盛,日日更新,生生不息。《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指一个人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如包括洪灏在内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企业家、工人、农民……,无不是在困难当中挣扎、在漩涡中游泳,见招拆招、奋力突围。当然也有躺平的,但是在总体上应该不占主体部分。

“生生之谓易”的根本精神是强调在困难和挫折之下不甘放弃,积极进取。洪灏写道:“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市场洞察力并未能使我的职业生涯开花结果,休征嘉应。”“我们在2022年初的某个阶段,也未能免俗地被港股相对于在岸市场较低的估值、一些看似获得强力买入支撑的关键技术点位,以及港股在美股市场疲软态势下展现出的韧性所吸引。”但是最终:“11月1日,我的后续推文预告了中国重启,成为了此轮历史性上涨行情的起点,也被投资界誉为“万亿一推”。自此数月,中国资产的上涨行情风头一时无两,境内外投资者接踵而归,纷至沓来。”

虽然曾经饱受折磨,诸事不顺,但是最终柳暗花明,前岸花开,豁然开朗。

“三法印”部分反应了世间真理,但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在2022年的全部意义。佛教说,世道无常,所以应当舍弃。但是儒家和道家则认为,世道无常,只要积极进取,总有机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斗不止,生命不息。这才是中国资本市场在2022年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人的根本精神,是中华文明维持5000余年而不倒的终极秘密之一。同样也是中国投资们应该铭记的。

三、闲听空音曲,心和造化机

佛说:诸行无常。这个世界的确是无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佛还说:诸法无我。我们以为的我,其实并非是我。我们拼命追求的事物,可能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人生在世,对于功名利禄权力得失不必过于执著,可以更淡定一点。最后,诸行是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过分执著,就会带来痛苦。总体上,佛教是比较悲观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只有佛教,还有儒家和道家。与佛教相比,儒家和道家的人生态度要积极得多。居安思危、“履霜坚冰至”、“天行有常”、“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一些思想,才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积极进取,刚健强大的方面。佛陀说无我,老子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是一致的。但是老子还说,放弃执著、跳出小我,就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可以这样总结说,中国人推崇三教合一,在根本上就是在悲观当中寻找乐观,在消极当中探索积极。积极进取才是中国人的本色。西人说:悲观者往往正确,而乐观者却往往成功。充分意识到悲观的乐观者,才能更好地生存。

另外,佛教也不全是消极的内容,同时也有积极的内涵。《大涅槃经》就基于“三法印”的说法,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思想。就是说这个世界虽然无常、无我、受苦,但同时也存在恒常,极乐永乐、真我大我,还有干净不浊的本质。另外,佛在《楞严经》中明示,人的身体在老去,但是识性可以不变。《坛经》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鹿角。在尘世当中就可以得到极乐,火中可生红莲。人可以活在当下,于红尘当中立定解脱。

洪灏最后总结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收尾处的有为偈,道尽人世幻灭之本色。但是《金刚经》其实还有一个“无为偈”,知道的人比较少,相比之下更加究竟透彻,于无中求有,在空中求实,在虚幻中探索意义。

“一切无为法,

如虚亦如空。

如如心不动,

万法在其中。”

道家的吕洞宾有一首《百字铭》,原文是20句,共100字,我将其总结为以下四句:

真人为无为,

应物入不迷。

闲听空音曲,

心和造化机。

“真人为无为”的意思就是说,真实的人,或者得道的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应该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同时又不执著,要无不为无为,不刻意,不造作,顺其自然。

“应物入不迷”的意思是说最高的境界是入世修行,出世修行是靠不住的。入世就要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是非常考验内心的事情,这时候要入世而不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得则取,不当得则要果断放手。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对手,也不是外境的纷杂,而是自己内心的混乱不明。

“闲听空音曲”的意思是说人要懂得忙里偷闲,要让自己的内心有放空的机会,不要被欲望塞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心闲才能空,才能听得到天籁自然之音。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能并进而可以做到“心和造化机”,让自己的内心与别人,与世俗,与自然取得和谐共处,接纳外在,也容纳自己,清醒明觉,同时抓住变化之枢机,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信如果基于这样的视角和境界来总结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上的人,可能会更加契合,也更加真实积极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