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惊到我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四年后,它回来了。

带着全新升级的特效质感——

500

是的。

《流浪地球2》终于来了!

2019年的春节前,Sir写过:我打赌这片三天后一票难求

当时骂声一片——

“国产科幻也好意思吹?”

《流浪地球》前,国产科幻在大家心目中,自动等同为“圈钱”“五毛特效”“伪科幻”。

《流浪地球》后,国产科幻打开新的元年。

这四年来,小破球牛逼已经说倦了。

但除此之外,国产科幻似乎还是老样子,难道超越传说的,只能是传说自己?

500

今天这一篇Sir就要说透但不剧透——

《流浪地球2》到底有多值得期待。

500

01

回顾《流浪地球》,科幻+灾难的类型其实并不新鲜。

即,地球遭到威胁,人类何去何从。

你肯定已经在好莱坞电影里看过不少——

500

500

500

△《2012》《天地大冲撞》《独立日》

当这个类型已经逐渐陷入套路,一蟹不如一蟹的时候,《流浪地球》为何可以一鸣惊人?

当然首先因为它是国产片的突破。

但除开主场因素,《流浪地球》依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过去的灾难科幻片,通常渲染灾难的可怕,人类的渺小,最后告诉大家要敬畏自然。

所以你能看到,主角基本不能改变灾难,只能逃命求生。

500

△《后天》

《流浪地球》的想象更大胆。

你说地球要被毁灭?

那我就带球跑路,在地球上建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提供推力,用2500年,把地球推到4.2光年外的另一个恒星系!

500

别人或许会说脑洞太夸张。

但中国人早已耳濡目染,我们从小听的故事,多的是这样无边浪漫的壮举——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是霸总卡梅隆看了都要说一句——

你好敢,我好爱。500

500

《流浪地球》的成功当然不只是概念。

我们已经看过来太多眼高手低,高概念、低执行的自嗨式科幻烂片。

而《流浪地球》和那些真正让影迷尊重的科幻片一样——

不仅有大,还有“细”。

为每位救援队员量身打造的外骨骼装甲、未来感与工业感兼具的重型运载车;钢铁巨兽般的地球发动机、以假乱真的宇宙空间站;阴森森的北京CBD核心商务区、被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徐州路标。(这毁地标的架势终于与世界接轨了)

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幅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

末世画卷徐徐展开。

500

500

500

“细”的还有,人物生动真实的情感。

姥爷韩子昂(吴孟达 饰),面对不听话的外孙刘启(屈楚萧 饰)时总是不苟言笑。

但他其实是个会戴着VR眼镜看美女跳舞的“色老头”。

还会拿陈年蚯蚓干贿赂看守所警察,救外孙。

有缺陷的普通人,也能行壮举。

500

500

韩朵朵(赵今麦 饰),执意要到地面上去,被骂是全片最大败笔。

“在地下好好待着不好吗,非要作?”

可是当经历了隔离封城之后,在家里还没呆够三天,网友们就忍不住向韩朵朵道歉——

不怪她,真不怪她……

500

刘启从高处坠落,防护服的头罩碎裂,身体急速降温,生命危在旦夕。

一旁的妹妹韩朵朵伸出双手,想要挡住大面积的缺口。

怎么可能有用。

可正是这种反物理常识的笨拙,才是家人互爱时的本能。

500

《流浪地球》当然并非完美。

但它已经满足了我们对一部科幻片的基本期待——

巨大的视觉冲击。

和细微的心灵震颤。

这两种效果的叠加,无疑就是成功。

02

现在你一定最关心的是,《流浪地球2》的故事要怎么讲。

想当初。

《流浪地球》还在前期筹备时,郭帆导演前往工业光魔敲定特效工作。

没想到,外国人接过剧本时既兴奋,又费解:“为啥要带着地球跑啊?”

是的。

《流浪地球》简单介绍了故事背景,人类决定让地球流浪。

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

既然有“流浪派”,那就有不愿意离开的“反对派”,不同的观念如何碰撞?人类经过了多少纷争才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同心协力的?

流浪地球,相当于人类历史中最重大的转折。

而这样的转折,其实被第一部轻轻折叠起来了。

《流浪地球2》的一大使命便是——

展开,还原。

预告片里,有不少上一部中的重要细节。

一张全家福。

这是儿时的刘启和父母的合影。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母亲去世,父亲刘培强去外太空当了宇航员,一去就是17年。

而父子关系的僵局就与母亲的死亡有关。

500

一台名叫MOSS的人工智能。

它是伴飞流浪地球的“领航员”空间站的“大脑”。

平时和人类协作,也会在关键时刻,凭借人脑不可及的运算能力,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木星引力危机时,它就早早算出地球不可能躲过这次大劫,决定放弃地球。

照片和MOSS背后的故事,正是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的始末。

500

故事得从头说起。

预见了地球将被太阳吞噬之后,各国都在积极应对。

“方舟号”空间站一度被认为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名字看得出,诺亚建造方舟,躲避因神惩而发的洪灾那样。

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让一部分人坐飞船逃离地球。

可由于人为毁坏,计划终止。

大胆猜测,正如诺亚带了自己的一家八口登上方舟,这个“方舟号”空间站其实也是服务于特权阶级,很有可能引发普通人大面积不满。

换句话说,《流浪地球2》可能相比于第一部更贴近大刘原著的精髓——

人类在绝境面前的挣扎,纠结,愚昧与自省。

原著里的一句话揭示了方舟号计划不可行的本质。

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们想像中的飞船也一样。

500

另一边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能够存储记忆的机器。

在他看来,人就是一堆电信号,人对世界的感知、记忆,都可以存储起来。

人会死,但是,数字化的人类,理论上可以永生。

他认为,把人赛博化,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500

只是,被数字化的意识,能作为一个“人”吗?

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之争,是《流浪地球2》的主线故事。

科学家曾疯狂大叫:我是在创造新世界。

在一些科学家眼里,数字化形态,是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

可当人类充当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打破自然秩序,将会引起什么后果?

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的最聪明的造物,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优解”——

正如《流浪地球》里那台决定让“领航员”空间站放弃地球的MOSS。

可理性的背后是摒除所有感性、人性的考虑。

它利己,所以无法理解人类难以割舍的父子亲情,也不知道一个心怀大爱的父亲,能够为了拯救更多的人,放弃生命。

预告片里有个一闪而过的小哥引发另一层顾虑。

数字生命计划被叫停后,他成了暴动人群中的人体炸弹。

被逮捕时,还大喊“我将永生”。

500

当一个人认同,即使肉身消亡,ta也会以另一个方式延续生命的时候,还是否会受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

整个社会,还有没有能维持良好运转的通行准则?

500

对于一些失去了亲友爱人,或害怕死亡的个体而言,数字生命计划显然更具吸引力。

中国教授图恒宇(刘德华 饰)就极力支持这个计划。

因为,他年幼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正是借由这个计划,他才得以把女儿的意识保存在了这个看起来像优盘的小设备里。

假装女儿还活着。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模糊了。

500

抉择抵达两难境地。

于宏观来说,数字生命计划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不知道会把人类引到何种境地。

Sir想起《侏罗纪世界》里马尔科姆博士的一句台词: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

一旦人试图扮演上帝,悲剧就可能随之而来。

科学家复活早已灭绝的大恐龙,却险些引发人类的灭顶之灾。

但于个体而言,又有谁不想把失去的至亲挚爱永远地留在身边,哪怕是以另一种形式。

500

而刘培强是移山计划的支持者。

妻子弥留之际,他没有选择陪在家人身边,而是“抛妻弃子”,作为宇航员服役。

一个细节。

考核结果优秀的刘培强初入空间站,穿了身专门为新工作准备的衣服,结果袖子上的吊牌都没敢动。

买的?租的?

窘迫、局促,家庭条件似乎也不大好。

“我只想让家人活下来。”

他的迫不得已里,难道有现实考量?

500

预告片里,图恒宇教授似乎有“黑化”倾向,在数字计划被叫停之后,仍偷偷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了一台名叫“550W”的机器中。

“550W?”

这个两人擦肩而过的镜头张力与悬念十足,较量一触即发。

500

不仅如此。

马兆教授(宁理 饰),在一份遗嘱上画了一个莫比乌斯环。

无头无尾,无开端无终结。

为本就是无奈之举的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都染上了一层浓浓的宿命色彩。

500

《流浪地球2》显然是《1》的升级。

越发精进的特效之外,有更丰富的情感,更复杂的人性,和更深入的对生命、意识、人类本源与社会的思索。

以及与当代顶级科幻片接轨的世界观。

Sir被这几句台词震得一激灵。👇

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你没有资格定义什么叫现实

生命不只有一种定义

躯体束缚了人类的视野

人类重视历史,却轻视未来

生存的最大障碍,从不是弱小,而是傲慢

500

在躯体与意识、过去与未来、虚拟与现实之间,《流浪地球2》的预告片里,能找到的线索,太多太多。

但会怎么选,怎么说。

Sir真的很期待。

03

某种程度上说,《流浪地球2》其实是导演的一次“打脸”。

拍上一部时,捉襟见肘的团队因为担心没有机会拍续集,没挖坑,把故事扎扎实实讲完。

(低情商:把刘培强写死了)

500

这一次,尽管资金更充裕,但还是抱着不会有下一部的想法去做。

要做,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500

最重要的原因是。

《流浪地球》这个IP身上有着不同意义:

不止于商业大片。

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来说,它提振了士气,让国内的创作者看到能拍出影视重工业大片的可能。

《流浪地球2》走得更远。

为了能让故事设定更加扎实,第二部请来了中科院的顾问团队为电影把关,准备长达十几万字的世界观梳理。

500

500

更多的,举一个例子。

比如第一部里大气磅礴的行星发动机,如果要在地球上部署上万个,会如何设计,排列,如果真修建的话,会如何落地,都是在剧本创作阶段都认真研过的。

而这些,恰恰是第二部的故事要展现的东西,如何把地球改造成第一部里出现的那个样子。

500

当然,在导演郭帆眼中,《流浪地球2》拍摄中,最难的部分是增加“多样性”,提高每一个场景的信息密度,让最终的成片效果,让观众信服,认可。

你想增加一个世界的丰富度的话,它是需要各种各样的造型、设计、场景。

我们参照当下的标准类型片,或者是好莱坞A级的电影的信息密度的量,想去探索一下我们能否达到信息密度。

这个信息密度包括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叙事效率,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达出来的情绪,那么它的信息密度能否达到这个高度,其实在各方面都是有要求的。

500

而达成这些,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技术上,流程上的琢磨。

另外一个是工业化的探索,开机前,把整部影片整个剧本都已经拍出来了,相当于我们又彩排了一遍,会更精准地去做后续的拍摄。

不光是我们摄影的技术,还有我们美术的置景的密度,演员的表演的高效性、流畅性,信息传达的高效性,统合在一起,再加上后期的特效、音乐部分一起,我们是希望它能够高上去一部分,至少比第一集有一个明显的进步的,所以难了很多。

这也是《流浪地球》能够提供的机会:

在打造出一流视效水平的同时,通过锻炼团队,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重工业水平。

从两年前定档,到昨天凌晨导演郭帆宣布交片。

500

Sir能够理解兑现这份承诺有多么不易。

《流浪地球2》规模升级,置景面积比第一部多了整整10倍,内容量比第一部多了2倍以上,拍摄制作、后期的这两年又正好赶上疫情。

也因为这份承诺在,《流浪地球2》一直没有太多宣传,只有到了一锤定音的时候,才终于郑重宣布。

难还在于,《流浪地球》口碑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Sir希望《流浪地球2》要做的不仅仅是续作,而是要尝试成为国产科幻新的天花板。

从已经放出的预告能看出,特效水平还在提升,最终效果也相信不会让人失望。

2023是放开后观众回流电影院的开始。

想起2019年坐在电影院里为《流浪地球》激动不已,那是我们还没有设想过,春节档有一天会暂停……在年等来了《流浪地球2》,我们仿佛也在见证着一种回归。

四年前,出现在春节档的国产科幻片仍然是一个“异类”。

现在,硬科幻这块招牌已经让《流浪地球2》成为最不可替代的一部春节档电影。

相信参加《流浪地球》制作的团队里,藏着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崛起的种子,期待他们这次能带来新的惊喜。

当然。

《流浪地球2》最打动人的一面,还是它在预告片中,终于道出了这个最终决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本质。

周喆直(李雪健 饰)这样为美国的专家介绍移山计划的本质:

这是1990年

你们旅行者1号拍下的地球的照片

就是这小小的白点

是我们的一切

500

“让时空消亡我,你无需记得我。来摧毁我深爱的一切,可仍夺不走我的选择。”

主题歌里这样唱。

在外太空看来,小小的、不起眼的地球上,有我们的亲友,我们的家园,我们身边的一切。

我们熟悉的生活。

飞船计划终止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未来,让活下来的人在狭小的空间苟且。

数字生命把意识留在虚空,让拥抱变得不可能。

唯有流浪地球,才能让人真正地活下去,生活下去。

历经百代,希望永存。

这或许是《流浪地球2》最大的意义,引发思考,带来希望。

对电影,也是对每一个人。

大年初一,电影院见。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电影预售已经开启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