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97:袁术称帝的悲剧:事必躬亲,有时候并不是夸领导的好词儿

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偕逆之谋。——《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这一篇,我们继续来说袁术的蠢。

袁术占了九江郡以后,信心膨胀。后来听说李傕、郭汜在关中相争,汉献帝过得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袁术不免就开始动起了小心思。

什么小心思呢?称帝。

当然,袁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称帝之前,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首先是谶语。

乱世是谶语的生存土壤,在沉寂了两百年以后,谶语又开始大行其道了。当时,有一句谶语是这么说的:“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觉得,哇,这句话一定是在说他。为什么呢?“涂”者,“途”也。我袁术字公路,“路”和“途”可不就是一个意思么!

尽管外人看来这关系七拐八拐,实在是牵强附会,但袁术还是觉得自己就是天命所归。

况且,还有另一个事也可兹证明,那就是传国玉玺在袁术的手中。

当然,这个玉玺来的不太光彩。一开始,玉玺本来是在宫里的,后来何进和太监火并,宫中大乱,传国玉玺便失了下落。等到董卓祸乱洛阳,被联军赶跑以后,孙坚首先进入洛阳城收拾残局。在一口井里,他意外发现了传国玉玺。当时还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孙坚于是便把这方玉玺给藏了起来。

但后来风声还是传出去了。袁术知道这个事的时候,孙坚已经死了。袁术便把孙坚的老婆给抓起来,一番威胁,最终抢到了玉玺。

袁术于是更觉得自己是上天选中的人了呢。

.

------.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开个会吧!

袁术于是把手下们都叫来,在会上直接宣布了会议主题:关于称帝、改国号的事。

听完这句话,每个人都傻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大汉王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毕竟皇帝还在,各路诸侯表面上也都是奉大汉朝的正朔的。这时候称帝,不是站出来主动让别人吊打么?

一时间,没人敢接这个话茬。可袁术兴致勃勃,看大伙儿都不说话,还一个劲的问:怎么样怎么样?你们倒是说句话呀?我应该改什么国号呢?提个意见撒!

主薄阎象于是站出来,说:......老板,这样可能不是很好。要不,这事儿我们先不议了怎么样?刚说完,大家便纷纷拍手叫好,说对对对,散会散会!然后人走得一干二净。

袁术很是郁闷。  

没多久,袁术又收到了孙策的一封信——之前袁术曾专门写信,就称帝一事询问孙策的意见。

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没想到孙策居然也是一样的说辞。袁术真是沮丧极了,本来还以为孙策跟他一条心呢,结果一封信写过来,竟然也是这个态度!(......也不知道袁术哪里来的自信,忽悠了人家孙策两次,还把人家的母亲关起来抢东西,居然会认为孙策能跟他一条心!)

但袁术执著。虽然形势如此,可他还是决定一条道走到黑!没过多久,他居然真的就称帝了。

只不过这个皇帝一没有实力,二不被别人承认,所以越混越差。不久就兵败病死了。

.

------.

 袁术称帝的整个过程看下来,我们会发现袁术应该是想当皇帝想疯了,哪怕时机条件实力一样都不成熟,也非要偏要强来,甚至于自己亲自上阵,征询手下们的看法。这个事有多不靠谱?我们做个对比就明白了:

几年以后,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内心也有点膨胀。但是,人家却没有直接说劳资想当皇帝了,你们给我议一议,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迂回的手段:减少对朝廷的进贡。这种事,你看得懂就懂,看不懂顶多骂袁绍两句没良心,也就算了。

果然,有个叫耿包的人就看出了袁绍的小心思。他私下里跟袁绍说,您应该称帝。袁绍心里乐开了花,心想哎哟不错哟,我手底下还是有明白人的!但袁绍还是不会像弟弟一样那么莽撞,直接就把大伙叫过来讨论“当皇帝该是个什么流程”这种事。他只是把所有人叫来,让大家讨论一下耿包的这个提议怎么样。

结果,讨论的效果很是不好,大家都说耿包妖言惑众,应该斩首!袁绍不得已,只能杀了耿包,以示这只是别人的提议,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对比一下,我们明显能看得出,袁绍比袁术,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袁绍的借人之口,相比于袁术的亲自上阵,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缓冲余地。这种做法进可攻退可守,别人要是赞同呢,那就接着往下办;要是反对呢,只要把耿包杀了,自己就能撇的干干净净。  

.

------.

身为领导,身处高位,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是没办法自己干的。不是因为自己虚伪做作,而是有些事就不该自己亲自来干,只有交给别人,才能留下回旋的余地。

这种不能干的事,有大也有小,既可能是像称帝一样的大事,也可能是自己的一些细微小事。

比如说,领导觉得自己的办公桌不够气派,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直接去找后勤主任去说的,这样既显得自己贪图享乐,又显得没有权威。万一后勤主任说换不了,这个脸就丢大发了。再万一被别的不对付的领导抓到了话柄,不冷不热的怼上几句,那就更是不好辩驳。

正确的做法,是把后勤主任叫来,说我们单位的办公桌年头都比较长了,能不能给同志们都改善一下办公条件?领导既然都这么提了,如果没有什么大的障碍,那一般后勤主任是会把这个事给办了的。而别人的都换了,领导的能不换吗?

别什么事都亲自下场,您把下属的活都干完了——有时候还干不好,这是把下属置于何地,又把自己置于何地呢?

.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讲完了领导该有的自我修养,我们再来说说耿乐、后勤主任这一类人。

正文举的例子,其实并没有说完。在换办公桌这件事情上,更聪明一点的办法其实是:后勤主任能在领导还没有提这个事的时候,就了解到了领导的心思,然后主动提出换办公桌的提议,让领导愉快地批示。

这样的后勤主任,就是很多人经常讲的那种围在领导身边的“小人”,他们似乎一天到晚不务正业,以讨好领导为能事。但其实归根结底,这些人只是洞悉了领导心思的人而已。

这样的人因为有领导的照拂,当然能混得如鱼得水,一时风光。但是,风险也不是没有:就像耿包,明明点出了袁绍的真心话,却被袁绍拿来做人肉盾牌,为息众怒给杀了。

你得了领导的好,就很难照顾群众的情绪;得意的时候大可以春风十里,但哪天被拿出来牺牲,也是分分钟的事。

食得咸鱼抵得渴,怎么选就看你自己喽。

     

- Review -

对事不对人?呵呵哒

汉元帝:平庸管理者的标准样本

身处食物链的低端,还说什么“平淡是真”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不再搬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