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1)董卓二伐凉州

中平二年(185年)初,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地区。

三月,朝廷派出车骑将军皇甫嵩与董卓坐镇长安,负责讨伐凉州叛军。

从三月到七月,皇甫嵩的好运气在去年用完了,本年竟然打不过凉州叛军。再加上张让、赵忠的谗言,皇甫嵩被免去车骑将军的军职,削减封邑,被迫退出政治舞台,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才复出。

史书上并未记载董卓此时的战绩,想必也是吃了败仗。

八月,朝廷任命张温(荆州南阳郡穰县人,出身世家)为车骑将军,接管长安的军务,董卓拜破虏将军,改随张温。同时,随军的还有两位将军:

一位是名义上的副将袁滂(豫州陈国人,出身世家),他年事已高,感觉完全是来撑门面的;

另一位是荡寇将军周慎,他是凉州人,官职最高做到豫州刺史,除此之外,别无记载,以他此时的军职与董卓齐平,可以猜测他也是一位凉州宿将。

张温也有自己的幕僚(参军事),其中最出名的有孙坚、陶谦。

范书《献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周珌,豫州刺史慎之子也。

范书《陶谦传》则说陶谦担任司马一职。

张温率军屯兵美阳县城,凉州叛军也进兵至此,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张温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见面后又出言不逊。孙坚就上前与张温耳语:“应当宣布军法将董卓斩首!”张温则说:“董卓在凉州一带有威名,西征凉州还得依靠他。”拒绝了孙坚的建议。

陈志《孙坚传》记载此事,无非想描绘出孙坚有“先见之明”及张温“治军无方”。其实不然,以张温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孙坚既非张温嫡系,又不是凉州人,杀了董卓,还能用谁?除了董卓,恐怕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跟凉州人交战的经验。

荡寇将军周慎也是凉州人,后来孙坚都受周慎统辖,可见凉州人在张温心目中的地位是孙坚无法取代的。

陈志《许靖传》: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范书《董卓传》及陈志《许靖传》载周毖为凉州汉阳郡人,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载周毖为凉州武威郡人,不论孰是,终为凉州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张温的决定是对的。

在美阳县两军对峙到十一月时,某夜有流星划过天际,光芒很长,照亮了凉州叛军的军营,引得营内的马、驴纷纷嘶叫。韩遂等人认为这是凶兆,于是决定撤回金城郡。董卓打听到情报,大喜。

次日,董卓趁叛军撤退时,与右扶风鲍鸿率军追击叛军,斩首数千级。

孙坚的战绩如何呢?他在美阳亭北,率军一千骑兵与叛军交战,差点挂了,逃命回来,连印绶都丢了!

陈志《孙坚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刘)艾曰:“(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闻在美阳亭北,将千骑步与虏合,殆死,亡失印绶,此不为能也。”

随后,政府军趁胜追击。第一路:张温令周慎率三万人进军金城郡榆中县。

周慎顺利攻克榆中县后,随军出征的孙坚主动请缨。

500

孙坚登山了三国的历史舞台

因为从榆中县前往金城县要路过一段狭长险峻的葵园峡,孙坚提议由自己率万人去围攻金城县,周慎领两万人坐镇后方,如此,金城县叛军在内无粮草,外无维继之时,必然弃城躲入山谷,金城县可以不攻而克。

周慎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驻守金城县的边章、韩遂等人不是自己的对手,下令全军出击,对金城县发动猛攻。

当金城县外城墙被攻破时,周慎还派人快马向坐镇长安的张温报捷,说“攻克金城县,光复凉州指日可待。”

不料,处于金城县外围的凉州叛军趁机占据葵园峡,切断了周慎军的后路。周慎吓得只能丢下辎重,率军从山路逃回。

再说另一路。就在周慎远征金城郡之时,董卓向张温提议由自己率军接应周慎,张温不许,反令董卓率三万人讨伐驻守汉阳郡的先零羌。

董卓无奈领命而行,但他分出别部司马刘靖率四千人驻扎在安定郡,自己率军南下汉阳郡。

不料,董卓军在渡过渭水后不久,在望垣县北反被羌人包围。

董卓知道,如果强行渡河,叛军就会发动猛攻,到时候自己必然损失惨重。于是,董卓让士兵在渡口假装修堤坝,声称打鱼充饥,羌人信以为真。等堤坝修好,董卓率军快速通过渭水,羌人发觉上当,这时已经追不上了。

当时各路人马回来,都有损失,只有董卓军全身而退。

陈志《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董)卓独全众而还。

中平三年(186年)三月,张温改拜太尉。


​冬,张温班师而回。董卓战功最大,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封邑千户。而不待见董卓的孙坚仅拜议郎。

500

就在张温班师的当年(186年)冬天,凉州叛军也发生了内讧,韩遂杀死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

此后凉州战区是交给刺史耿鄙来负责的。耿鄙宠信人品和名声都不好的治中从事程球,士人埋怨,上下离心。

范书《傅燮传》:时(凉州)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球为通奸利,士人怨之。

次年(187年)春,耿鄙率军去讨伐韩遂,结果中途发生内讧,军司马马腾率军投奔韩遂。随后韩遂和马腾拥戴王国为首领,进军汉阳郡。

随后,汉阳郡太守傅燮战死,凉州叛军基本上取得了凉州的控制权。

中平五年(188年),王国率领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包围了陈仓县。

年末,灵帝刘宏重新启用被闲赋三年的皇甫嵩,任命其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率军救援陈仓县。这是两人第二次合作。

当大军抵达陈仓县附近时,皇甫嵩下令按兵不动。董卓按捺不住,向皇甫嵩提议主动出击,被皇甫嵩拒绝。皇甫嵩设定的战略方针是:以逸待劳。以求减少士兵损耗,从稳中求胜。

至次年(189年)二月,凉州叛军围攻陈仓城达八十多天亦无法攻克,军粮耗竭,补给中断,于是开始撤军。皇甫嵩趁机率军出击,大破叛军。就在皇甫嵩决定追击之时,董卓以“穷寇勿追”为由劝阻皇甫嵩,而皇甫嵩不以为然。

可能皇甫嵩心想:在“美阳之战”时,董卓你不也是“追穷寇”吗?凭什么我就不能追了?

皇甫嵩不理会董卓,自行率军追击并连续作战,大败叛军,斩首万余级。

陈仓之战时,董卓被安排殿后,寸功未立,两人由此交恶。

范书《皇甫嵩传》:(皇甫嵩)遂独进击之,使(董)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王)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此战后,凉州叛军退回凉州,王国病逝,韩遂等人拥阎忠为首领。

500

不久,阎忠也逝世了,于是凉州叛军就分裂成若干势力,其中以韩遂和马腾两家势力最大,互相牵制。

皇甫嵩也并未趁胜追击,夺回凉州,而是镇守三辅,与京兆尹盖勋一同负责三辅地区的军务。

500

盖勋上任后,认为长安城士兵只有五千人不足以完成防卫为由,向朝廷申请征兵满万,刘宏批准。盖勋并任命士孙瑞、魏杰、杜楷、杨儒、第五儁等五人为都尉。

范书《盖勋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盖)勋领郡兵五千人,自请满万人,因表用处士扶风士孙瑞为鹰鹞都尉,杜阳魏杰为破敌都尉,京兆杜楷为威虏都尉,弘农杨儒为鸟击都尉,长陵第五儁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领属勋。

本年的董卓是最郁闷的,不但寸功未立,而且地位低于皇甫嵩和盖勋。

综合来看,两次讨伐凉州叛乱,董卓都是担任副将,而且都信心满满的向主帅提出建议,均被否决,因此董卓对张温、皇甫嵩十分不满。以至于董卓掌权之后,就把皇甫嵩整了一次,而张温则死在董卓手里。

话说,后世总有人把董卓说成凉州军阀,这是很不恰当的,一个没地盘的副将,顶多有属于自己的队伍,算什么军阀?朝廷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心腹兄弟们说拜拜。董卓若是军阀,那皇甫嵩和盖勋岂不是也算是军阀了?

显然在皇权尚未分裂瓦解之时,任何地方官都不能定义成军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