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怛罗斯之战后,中国失去了向外扩张的能力?

本文是发布在新之AKIRA的帖子《为什么在怛罗斯之战与扎鲁特泉战役之后,中华帝国就不再对欧亚非展开征服?》之后的评论文章,因为比较长,故整理后发布在此,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原贴内容为:

为什么在怛罗斯之战与扎鲁特泉战役之后,中华帝国就不再对欧亚非展开征服?

为什么明朝不坚持保有忽必烈名下广大领土的世袭继承权,收复和统治蒙古帝国的广大领土?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没有展开对海洋的征服,把印度洋白白送给了其时力量弱得多的欧洲人?”

感觉除了第二条,其他的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讨论的也蛮多的,对这几个问题大家怎么看(笑)

========================================================

下面是我的回帖:

上面看到了一位仁兄从有关经济模式和生产力方面来解释的答案,确切地说,看似有道理,但是却不能解释怛罗斯之战之前中国领土扩张的原因,

因为按此逻辑,之前的经济模式和生产力更为底下,就更没理由去向外扩张了。

本人也研究此问题多年,感觉从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切入去研究,才是比较可靠的答案,那就是——朝廷安全。

在中国古代,与国家安全关系最紧密的因素,就是军事力量,而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有三方面:军事思想、军事基础、军事制度。

军事思想,主要包含军事组织理论、军事组织训练方法、军事作战方法等等,与本题关系不大。

军事基础,就是金银铜铁、马牛羊、木材石料、胶漆、布棉皮甲、兵器军械、车辆船只等等物资基础,与本题关系也不大。

军事制度,就是军队的人员组成、招募军队、培养训练军队、指挥军队的各种方法、规定和原则。这才是本问题的关键。

春秋以前,地广人稀,对各个部落、邦国来说,人口都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而战争的成本巨大,这就导致了只有贵族才能参与战争,因为平民

和奴隶是没有足够的钱来购置装备的。因此也就导致了战争规模很小,而且各邦国实际上都是堂兄堂弟、表哥表弟的关系,意思一下就行了,保住

面子,还要留下足够的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大家都是点到为止。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仇恨越结越深、欲望越来越大、地盘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战争也就越来越惨烈,原来贵族战争明显不够用了,于是各国

就将平民和奴隶也纳入了战争人口。但是平民和奴隶(下层人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装备,于是就由国家来提供统一制式的标准装备。于是从此

以后,下层人民也参与了战争,但他们同时也是经济生产的主力,因此战争除了具有削减敌方军事力量的效果外,也具有了破坏敌方经济能力的作

用,就从争名战、争霸战发展成了歼灭战、灭国战。

灭国之后、天下一统,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崛起了,他们的骑兵成本低廉、行动迅速、机动灵活、突然性极强,这与中原地区以步兵为主的行动缓

慢、成本高昂、集结困难、后勤艰难形成了极大的优势,因此逼迫中原王朝也开始训练骑兵、修建长城。但是骑兵能够长途机动,因此要保护可耕

地,就必须将防御阵线向外推进到距离农业区很远的地方才行,这就是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原因。但即使如此,也只不过和匈奴打了

个半斤八两而已。自然而然,现实逼迫汉武帝出去寻找盟友,因此才有了张骞数次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抗击匈奴的事情。在此过程中,由于西

域距离中原万里之遥,因此必然要在靠近各国的地点建立一个军事据点来相互协调与联络,同时西域各国也以此来加强与中原王朝的经济政治文

化联系来获得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据点就变成了军事要塞、军事要塞就变成了西域都护府,各国对中原王朝的依赖与协调不断加深,自然而

然也就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融合在了一起。

但是都护府远在万里之遥,时刻面临着周围蛮族、敌对势力、反叛势力、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那就必须不断加强军力以保护自己、盟国以及商路

的安全。这个时候,仅仅只由朝廷来供养军队的制度就显得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了,现实逼迫中央放权,让都护府自己解决军资、军备以及兵员等

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那又逼迫着当地必须具有自由、独立的政治、经济体系和制度,这样就迫使都护府从一个单纯的军事国防实体逐渐演变成

了军政合一的类国家实体(古代政治和经济是一体的)。现在,它距离独立成国只有一层纸,只要都护府(节度使)的都督心生不轨,就会立刻反

叛,轻则独立成国,重则反攻朝廷、夺取天下。杨坚、李渊、安禄山、赵匡胤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就成为了怛罗斯之战后中国停止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怛罗斯之战,原本是高仙芝带领西域小国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

(当时属于大唐安西都护府)一起对抗当时世界上风头正盛的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的战争,但是属下小国葛逻禄被阿拉伯收买,关键时刻反水,从

后方背刺夹击高仙芝,因而导致唐军大败,被迫退回安西都护府。收拾好残军,正要准备重新开战时,东方传来朝廷圣旨,着令立即带兵返回中原

清剿安史叛军。后来随着李隆基一系列昏庸无能的指挥,先后害死了能征善战的封常清、哥舒翰、高仙芝,唐朝的大梁仅剩郭子仪和李光弼,李光

弼还差点也被他害死。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内外很多人说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此再不信任少数民族将领,但这其实是个看似正确却无比

错误的结论。其一、高仙芝是高丽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他们可曾反叛朝廷?其二,杨坚、李渊、赵匡胤、包括后来的常凯申、

汪兆铭,他们可都是朝廷柱石、皇亲国戚、汉族本族,他们可曾忠于朝廷、忠于人民?所以,关键不在于民族,而在于这样的军事制度决定了就算

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王李之乱、刘陈之乱、赵杨之乱。可惜天下99%的人看不明白。

赵匡胤是那1%当中的一个,他看明白了,所以他黄袍加身之后,为了防止别人像自己这样照葫芦画瓢来搞自己,所以就杯酒释兵权、改了军事制度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结果就是边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打谁都打不过,幸好有大把的money撒出去,可以收买很多人,从而保证了自

己的安全,但同时也就失去了向外扩张的能力。元朝就不用说了,升级版游牧民族,汉唐都打的那么费力,更何况软骨虾赵宋王朝?直到明朝之后

,朱元璋吸取了宋朝的教训,在二者之间做了一个中和,因此战斗力比宋军强、但是又比秦汉唐的军队弱,因此只能打通西域、占领漠南和东北,

其它更远处则是鞭长莫及了。清朝以后,西方崛起,爱新觉罗们在中原大地像奴隶主一样统治汉民(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说的),整天醉生梦死,哪

还有毅力和能力去开拓世界?

所以,历史学家们把中国古代历史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以前:自信、坚毅、积极进取,安史之乱以后:自卑、孱弱、故步自封。直到

中国工农红军三湾改编、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建立了新的以人民为根本的军事制度,才扭转了这一千二百多年来军事力量孱弱的问题,

一举打败了联合国所有国家的军队,重返世界之巅。

下面说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明朝不坚持保有忽必烈名下广大领土的世袭继承权,收复和统治蒙古帝国的广大领土?

说实话,这个问题连忽必烈本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明朝。

忽必烈虽然打败了阿里不哥,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但他原本是没有汗位继承权的,按蒙古汗位推举制来说,阿里不哥才是正统的汗位继承人,

但是忽必烈以武力夺取了汗位,这当然导致了帝国内部很多人都对他心生不满。另外,原本幅员万里的蒙古帝国由于实在太大了,从东到西纵马要

走一年,单靠一个可汗根本管理不过来,必须得有人帮他分管。因此,原本的蒙古帝国被众兄弟一分为四,忽必烈由于武力强盛,就占据了最繁华

的那一块,改国号为元。他能有效统治的地方,也就原来的蒙古、西夏、辽、金、南宋、吐蕃、大理、高丽、交趾。其它地方鞭长莫及。

上面说过,等到明朝反推元朝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虽然强于宋军,但还是远远弱于秦汉唐军队的,因此能占领的最大面积,也就是原来的元朝本

部,其它地方由于不再具有原来的都护府/节度使制度(也就是军阀制度)而无法保证遥远地区的有效占领与持续经营,所以他能继承的也只有元

朝的正统,能保有的区域也就是原来的元朝的区域。其它的西亚、中亚、北亚、南亚、东欧都完全无能为力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没有展开对海洋的征服,把印度洋白白送给了其时力量弱得多的欧洲人?”

这是个利益问题,一方面关乎朝廷的利益,另一个关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有关朝廷利益的问题,很多人都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我这里不再赘述

,主要说说从来都没人注意到的士大夫阶层的问题。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各朝各代的武将和军事力量都被不正常的压制了,这也是我前面分析说过的。任何朝廷想要正常的存在,都必须文武并重

,就像人一样,你能说你的左腿更重要还是右腿更重要?很明显都重要。只不过唐朝的一条大腿发展过猛,到了宋朝,就把那只发展过猛的腿给砍

断了,到了明朝,这条断腿终于被朝廷接上了,也上了药,基本上算是治好了,但是治好了还能不能发挥出原来秦汉唐那样的能力了?明显不可能

了嘛。这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大明战神朱祁镇搞了个土木堡三日游,把大明王朝那条受过伤的腿给彻底的砍断了,当然,是伸

过去让瓦剌砍断的。

另一个致命的原因是,经过宋朝的大力扶持,士大夫阶层原本就占据了统治阶层的绝大部分力量,到了明朝,他们又被赋予了无需缴纳赋税和服徭

役的特权。这个特权使得很多家有田产的人都想挂靠在士大夫阶层名下,没有田产的,也会想办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仆役和手下,这样他们就可以

只需要给官老爷们缴纳比国家税赋低得多的挂靠费,也不用服徭役,因此就迅速地导致天下田产和人口都急速的向官绅阶层集中。田产田产,除了田,当

然还有产,什么是产呢?就是各种商业、手工业、工场、服务业,比如说青楼、酒馆、纺织厂、印染厂、书局、私塾、粮店、丝绸厂等等,当然也

包括内河航运和海运。

大海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有两点重要的意义,一是海上国防、二是远洋贸易。

明朝时期,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商人们被迫从大海上与中国进行远洋贸易,辣椒、玉米、红薯、香蕉、可可、咖啡、白银等这些东西,就是明朝时

西方从美洲通过大航海带入中国的,然后又从中国带着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返回西方,这其中的利润可以达到几十上百倍。

这么巨大的利润,士大夫官绅阶层自然是两眼都放光了,巨大的利润谁都想独占,恰巧此时,武将们被大明战神送上西天了,官绅们就失去了制约

自己的力量。因为原本出于海防的原因,武将肯定是会了解到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的,他们也是可以向朝廷反应真实情况的,但是他们都死了。于是

官绅们就主宰了朝堂,而且编谎话说乱民倭寇相互勾结侵扰大明,让大明朝廷实行海禁。大家也不想想,真的海禁了,我们今天的辣椒、白银、玉

米、红薯、香蕉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吗?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宣扬国威、搜寻建文帝么?阿拉伯人、波斯人早在几百年前就有源源不断的货物运向中国,朝廷会不知道么?不知道

的话,澳门又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真相是海禁不禁,官绅们通过散步谎话、操控朝政、实行海禁,断绝了朝廷获取海外贸易利润的机会,转而把这机会抓到了自己手里,硬生

生的将本该属于朝廷的经济利益挪到了自己的名下。当郑和死后,官绅们为了极力扩张自己的利益链条,不断绝朝廷的海外贸易那才真是见了鬼了

。所以郑和一死,官绅们就借口劳民伤财、朝廷负担沉重,强行烧毁了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资料,因为他们压不住郑和,但是可以等郑和死。

朝廷的赋税一部分来自于农业税、另一部分来自于工商税,现在,绝大部分的税收都到了官绅士大夫阶层手中,朝廷哪还有钱去组织军队、救治天

灾、清剿蛮族、镇压叛乱?

范进中举,大家要仔细读读。李自成进北京,从官绅士大夫家里搜刮出来的7000万两白银就是无声的证据。可怜崇祯皇帝要他们捐款,一个个捐几

十上百两白银都呼天喊地的,何其讽刺!

而那条本应该创造华夏文明海外贸易的道路,就这样被官绅士大夫阶层的贪婪斩断在了太平洋的滚滚波涛之中。

<全文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