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和毛主席,两人原生家庭有哪些重要影响?(辅导女儿初二历史第8课)
欢迎来到中学故事,我是你的老朋友新朋友、常见常新的朋友赵力。
今天咱们说课本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每逢我们国家的重大庆典和节日,都会把孙中山先生的画像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与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遥遥相望,仿佛两个人在交流着什么,这是一个完整的革命叙事体系。
他们两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青少年时期,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影响了他们,这是我今天切入话题的角度。
网上存着多元的声音,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和自己社区生活的一份子,想说的内心最踏实的公道话,是中山先生和毛主席,尤其是毛主席,给了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更多的集体自尊。
一个粗浅的道理,就像电视剧《觉醒年代》第3集中,毛主席的出场,是在风雨之中,在动荡之际。而今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他那个时代99%的难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
彼时,风雨骤至,江山如晦
看待中山先生也一样,今天我们不要凭空去想,去掉一条辫子很容易,没有那回事。读书读傻了,才会觉得别人的成功是厚黑,才会觉得别人的缺点该咒诅。
历史长河和波浪之中,最不该丢弃的,是同情心和同理心。
中山先生从上书李鸿章失败到创立共和,经历了17年多的辛酸苦辣,毛主席从红船上的书记员,到开国大典,走过28年的沉浮岁月,每一步,都是九死而一生,每一步,却也都是虽死而不悔。
成龙演黄兴、赵文瑄饰孙中山,两人主演的电影《辛亥革命》里,大家在选临时大总统,17个人手中的那张纸,为什么能让孙中山先生独自坐在外面,强压自己心中的悲伤和激动而不止?
英雄,都是做成了困难的事情,才成为英雄
无独有偶,电影《开国大典》中也有个类似的情节,大典前夕,毛主席独自一人在屋子里,没有开灯,岸英走进来,轻轻的问:爸爸,你哭啦?毛主席说,我想到了方志敏他们,当然,还有开慧,你的母亲.....你到湖南去一次吧,看看你外婆,告诉她老人家,毛泽东永远是她的儿子。
我是怎么理解他们两位的呢?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有段情节,善良的小六子,被诬吃了两碗粉只给了一碗的钱,为了自证清白,自行开腹验证而流血死去。我想,我们这个历经了几千年而不倒的民族,摔倒之后屡屡爬起来的民族,就像这一段,先要有毋庸置疑的吃得起粉,而不是吃土的能力,再要有不被人胁迫、按别人的意志摆弄你的能力。
这一点,其实挺难的。
今天的日本有后一条吗?没有!有个部门,叫东京地检署,有一堆美军基地,了解一下?
今天的俄罗斯,有第一条吗?没有!精确制导武器不够,铁炸弹来凑数,俄罗斯人不想一顿操作猛如虎,摆平对手吗?想,没做到,因为做不到。
法兰西有吗?没有,英国女王下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礼宾大巴车上,挤位置跟挤地铁差不多。跟我们的王代表相比,如何?
可能有人会说,面子有个球用?只有东方人爱面子。不是这样的,我每周会抄写一段书,这一周正好抄到了《路加福音》第14章,有人坐了不该坐的上座而被请下去,有人坐在末座却被请上座的那一段。
东方人,西方人,大家都是人,有些事情是共通的,英国人贼精贼精的,看得很明白,所以国葬上,弄了俩例外。
小马哥,大英委屈你了,不,是委屈你再过四个月就70岁的老婆了
好啦,切入正题,逐项对对碰。
孙父VS毛父
中山先生的父亲,名叫孙达成,穷苦农民,曾经以晚上打更为生,“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和身影,我们在许多影视剧里看到过,街上巡夜,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不过,他曾经到过澳门打短工,也干些补鞋之类的零活儿,远远的、见过外面世界的一些场面,由此深知让儿子读书的重要性。
说到孙父,必须说到孙大哥,孙眉,长兄如父,孙眉比中山先生大12岁,孙眉也到过澳门打工,开了眼界后,再也按不住年轻的那颗心,转去了夏威夷的檀香山——这一次,彻底改变了孙家的命运:孙眉先打工,后当老板,发了财,买下了整座岛屿经营农牧场,方法得当加上吃苦耐劳,挣了很多很多的dollar,有多少呢?为支持孙中山革命,前前后后,孙眉大约总共拿出了70万美元。
这个数目,在当时是多大一笔财富,可能大家没概念,给个参照,在此二十年多年前,美国从沙俄手里,买下整个阿拉斯加,总共花了720万美元。
显然,孙眉是个能上富豪榜的人物,类比一下,可能到不了今天京东东哥那个层面,但如果在省里排上号,大概没问题。最重要的是他对待钱的态度,为了革命,孙眉把自己的钱,和拉广东华侨的钱,都投给他的亲弟弟了,直到晚年家财散尽。只因为一个坚定的判断,他认为,他弟弟干的是正事,是大事,比做生意挣钱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这一点,他没看错。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在他的父亲,就是毛主席的爷爷一代,也是非常贫穷。顺生去当了至少五六年的兵(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湘军),回到家乡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钱财建房买田。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挥霍,而是不断小本滚动经营。别人卖稻谷,他起早贪黑磨成米再卖,就为了多赚一道加工费,别人卖给家门口的贩子,他弄条船卖到城里,多挣个跑腿运输的钱,别人稀里糊涂,过一天算三晌儿,他教儿子晚上学习打算盘和记账。经过不懈的积累,毛父这一代,已成富农。
中山先生和毛主席,两个人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这得益于两个人从小都爱听各种故事。中山先生喜欢听的是洪杨的太平天国,毕竟洪秀全是花都人,离中山(香山县)很近。毛主席,湖南人,自然听曾胡带兵的故事,和乡间流行的唐代传奇、评书演义等。
想象力丰富,给两个人带来一项出众的能力,那就是天马行空、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而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决胜千里之外。
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后写的《建国方略》,很多人认为是扯淡,袁世凯因此赠他外号“孙大炮”,不着调。不过,换个今天的角度来看,你会觉得中山先生真敢想,关键是他想的,今天还真有许多应验了。
毛主席在红军长征生死存亡之际,四渡赤水,兜兜转转还真给他跳出了包围圈,还有解放战争中,让林彪南下锦州,关上东北大门,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与国民党力量相比弱势的局面。
除了故事、传奇、演义这些人物百态、世界万象的潜移默化的激荡和影响,我猜想,他俩,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跟上面提到的家庭影响有关。他们两家,都在一代人,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阶层跃升,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奇迹,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信心,完全不是问题。
自信带来勇气和毅力
关键年份:孙的12岁、28岁VS毛的18岁、24岁、28岁
孙眉在外国挣了钱,锦衣还乡来结婚,并在婚后,也带上12岁的弟弟孙中山和妈妈杨太夫人,去了夏威夷。所以孙中山接受的是美式的精英教育,日后学医也罢,革命也好,他身上都有这种精英倾向的烙印。你看鲁迅的小说《呐喊-药》,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社会层面上,上面动了,而下面还是那个样子?直到晚年的新三民主义,才有了一番新的局面,不过此时,他的生命已接近末尾,时间不够了。
中山先生的28岁,正是甲午这一年。在澳门行医的他,医术精湛又关心民族命运前途,想要改良这个国家,走上正途,关键是需要见到当朝洋务大臣李鸿章,但如何入手呢?这是个难题。
他有一个病人,得了痔疮,孙中山治好了他的病,对方很感动,两个人结为好友。说到心中郁结和改良之倡议,对方答应把孙中山转介绍给自己的多年好友,盛宙怀,盛宙怀是李鸿章办洋务,身边红人盛宣怀的堂弟。
盛宣怀的名字和跟洋务运动四个字紧密相连。上海交大和天津大学把盛宣怀作为创办人,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课本里的轮船招商局也是他创办的,他又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干线大动脉铁路京汉铁路,中国红十字会也是盛宣怀创办的。
为了写好《上李鸿章书》这个改革报告,孙中山和陆皓东、陈少白三个人,认真准备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广东北上,路过上海,孙中山又遇到了自己的香山同县,老乡中的达人,前辈郑观应的指点和修改,郑观应不但是《盛世危言》的作者,也是实业家,轮船招商局的总办,盛宣怀办洋务的操盘大将,他郑重的写信把孙中山推荐给盛宣怀。
有了人际关系上的双重保险,孙中山,又遇到了一位商人自愿提供活动经费,顺利到达了天津,他首先上门拜访盛宣怀,两人相谈甚欢,盛宣怀非常认真的在郑观应的推荐信上写上自己的推荐,安排呈交自己的老大李鸿章。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中国的改良很有戏呢?
历史玩笑开得很残酷的地方,就在这里!甲午风云起,败仗连连之际,谁有心思弄这个?结果就是孙中山,在天津法租界的佛照楼客栈左盼右盼,都没机会见到李鸿章李大人,一腔热血、报国无门。
眼前是失望,远处战场是绝望,孙中山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很多事情就决定了,改良不再成为这个国家的首选项,革命呼之欲出,当年11月,兴中会成立,17年后,帝制覆灭。
毛主席要晚熟一些。9岁之前,毛主席大半时间是在外婆家和表兄弟们一起度过,表兄弟中间也出了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表弟文强,他当班长时,林彪是他的兵,后来,文强从共产党转向国民党,作了军统高官,直到1949年初在淮海战场被解放军俘虏。电影《决战之后》,葛优扮演文强非常到位,让我常常觉得,实际的文强就是葛优那个样子。
这段时期,对毛主席影响大的,是两件事。一是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自己读,和别人交流读。二是不同阶段,知遇了七八位恩师,我选其中五位来说。
第一位,在外婆家,给毛主席开始家学启蒙的,是他亲二舅文正莹,后来他被父亲接回自己家,文正莹还经常给他多带些各种图书报刊来看,了解外面的世界。
葛优演文强,演技绝了
第二位,是私塾先生李漱清。十四五岁时,毛主席有两年辍学回家,这是一段他很迷茫又很无奈的时期,只好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为什么辍学呢?跟他的父亲有关,顺生这辈子,有个最大的愿望,是他的大儿子,将来能子承父业,精打细算的守成他所积累的家业。但毛主席的志向之下,他后来所实现的,何止万万千千倍?
李漱清发现了毛主席这孩子悟性很强,就经常借书给他,辅导他写作文,还常在一起聊天,带给他种种的爱国情怀与远大抱负。
毛主席18岁这年,离开家乡,乘船到百里之外的长沙,他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的一首诗来告别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后,就是各种泡图书馆。他遇到了另外三位重要老师,杨昌济带给他《新青年》,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徐特立教给他读书标注和做笔记的习惯,袁仲谦则教给他一手好的文言文。
24岁,湖南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啼鸣之作《体育之研究》,随后北上,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
巧的是,此时,李漱清也在北京,他已经从湖南来到北京教书。毛主席那时工作辛苦挣钱少,每月领八块大洋,生活清苦,睡七八个人的大通铺,他在北京,能够改善一下生活,打打牙祭的地方,除了后来的岳父杨昌济家,就是李漱清家。
有个问题,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原来,他在当年3月就离开了北京,绕道上海回湖南,因为家里父母生病了,当年10月,母亲文七妹去世,他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三个月,父亲毛贻昌也寿终正寝。与父亲去世前后脚一个月,岳父、恩师杨昌济也去世了。
短短四个月,父母岳父母四个人,他送走了其中三位,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均寿命35岁。
随后过了一年半,28岁,他到上海,参加了那次开天辟地的会议,中国由此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