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语无用论”的一点思考
有人在网络上鼓吹“英语无用论”,我大致了解了一下,鼓吹“英语无用论”的基本上都是以“学英语那么费力,到头来用不到”为事实依据的,同时佐以“我不会英语可以让英语专业的人翻译”的解决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族保守主义者认为重视英语教育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实际上他们没有理解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选择性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而片面认为这是过分重视英语所导致的,并将教育体制的锅甩给了英语,是非常虚伪和荒谬的。
在我看来,这种言论只是“读书无用论”在英语学习上的具体体现罢了。早些年,曾有人说“有的人小学都没毕业,不照样赚大钱”,这种情况确实有,也很多,但是不以时代背景为前提的鼓吹,基本可以归为扯淡。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发生的几率就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且,“小学没毕业但照样赚大钱”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小学没毕业”为荣,他们更多的是以自己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为荣。
当“读书无用论”体现到英语学习方面上时,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我所提到的言论。很多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减小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或者将其列为选修。但其实何止是英语,很多人学习了文言文、高中数学,毕业后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几率少之又少,那么这些学科难道以后也应该减少在考试中的权重或者列为选修吗?或者,如果觉得学习这些课程没有用,高中时期或许就应该直接选择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门技能,这岂不是实用的多?不过回看几十年前的教育体系,考中专比考高中艰难多了,这也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求,积贫积弱百年的中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来建设。但是这样的结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世界各地都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事实上,以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从小学到大学本科三年级之前,都可以算作通识教育,不管以后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这都是在打基础。借用一个观点:如果没有这些通识教育,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机会)和社会(各类人才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不负责。
另外,个人认为,近些年的改革英语高考考试模式,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比重,并不会使得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减弱。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很多大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高于对于汉语的重视。进入大学意味着离所就读专业的尖端领域较近了(起码一只脚迈进了门槛),就会发现英语的学习有多么重要。文献、报告、前沿信息等等一系列科研需要用到的材料,世界范围内默认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当你因为英语不好而把文献先交给英语翻译人员时,就会落后于能够直接进行英语阅读的人,效率大大降低,这对于我国的科研是非常不利的。近几十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主要靠的是硬实力,而这些“硬实力”大部分是“舶来品”,话语权长期掌握在别的国家手里,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师”的第一步仍是语言关,历史证明“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希望真正有志于建设国家的学子,不要放弃对于英语的学习。英语学习靠短期的冲刺训练是无法达到掌握应用的目的的,一门语言的掌握和学习乃至理解其文化内涵,是靠长期积累进行的。世界这么大,出去看看,也比坐井观天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