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更“好玩”,而《阿凡达2》给我的观影体验是“痛苦”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聆雨子:《阿凡达2》终究是一部美式西部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怕水太冷
  • 呃…………关于“女性角色通病”的问题……能不能说这是父权社会(或母系社会后)体系下社会动物本能或自然规律?传宗接代(动物繁衍)的追求再怎么降低,还是动物社会发展的主流推动力(什么多元性别、不育主义……都没跑出“饱暖思淫欲”的原始规律范畴,而且从来都是极小众,短期变化不影响历史规律性)。

    再,说到电影观后观,就象看小说写读后感一样……把作品当文化现象分析我是支持的,但把作品内容当真实事件分析从而直接得出创作者的政治及道德等方面的原始历史责任感……就显得有点扯。

    我支持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宗旨:文艺作品是要“用”的,但是,主席可不是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只能“用”的”,否则还要讲什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讲什么“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我自己算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在正常工作之外也会写点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在写这些我个人“觉得好玩的东西”的时候……我就把大方向之下的“好玩”(放松)点突出一些。以我自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本文文艺圈内,象卡梅隆的作品,从早期到现在,可能更讲究“好玩”,卡自己也说特别追求细节上的极致,象泰船的断裂、阿1中的动作流畅捕捉……还有阿诺舒华辛力加那几部“I'LL BE BACK'”里的各种特效……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眼前一亮:啊呀握草……这个好看啊……这个牛啊……

    卡氏等人作品不象《野战排》、《刺杀肯尼迪》、甚至卓别林、库布里克等的作品一样要引观众反思、深思,卡氏作品更偏向好玩……我认为,他做到了。

    多说一句,国内冯氏作品也大概是这样,他认真拍想表达深刻一点内容的1942的结果怎样?因为对观众心理(图乐……)分析不到位……没人看啊。估计他自己要郁闷死。

某种程度上,其实我理解导演这样刻画角色的用意,因为这个角色不是电影的重心,所以套用一个类型化的角色模板,把更多更大更华彩的笔墨着重于他真正想要传达和刻画的地方,作为一个要掌控全局的导演,这样的选择无可指摘,不过作为一个观众,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罢了。

关于您提到的“好玩”,让人想起另一部名导大作——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导演的“好玩”在这部3D商业大片里和主题充分适配,所以能让人轻松的感知到,并且当作蛋糕上点缀的小樱桃,有被可爱到。但是放在一个更史诗、更沉重的题材里,或许就不是那么的合适了。

正如我开头所说,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是“痛苦”,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评价,如果没有极致的电影技术享受,我可能也就不会在观影的时候那么纠结和痛苦了。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重度小说患者,其实很喜欢每一位在这个时代还愿意继续写内容的创作者,“我自己算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在正常工作之外也会写点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希望某天能在某个平台上看到你分享的“好玩”的作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