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就是我们关于“运十”想法差异的地方,我列出来你瞅瞅

【本文来自《杀死的不是“运十”,而是中国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大国的希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史直翁
  • 对不起!运十已经制造出来,并飞上了天,没有出过问题。

    90年代我们的中华第一舰用的是美国的发动机,你认为我们不应该造这艘军舰是吗?

其实大家对运十这类大飞机都是支持的,谁不愿意有大飞机?

想法差异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

你的观点:运十已经很好了,哪怕存在一些问题,都不是大问题,继续投入下去,或许过三年,五年,十年,问题都可以解决。我国顺利就可以在运十的基础上造出可以和波音空客竞争的大客机。

我的观点:

1.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运十是一个不错的产品,本来就是参考707的设计,707到现在,后续机型在美国还在服役。模仿山寨优秀的产品不是丢脸的事情。

2. 从制造的角度来说,运十是个失败品,当时我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完成一型客机的质量控制水平和制造工艺,运10的结构寿命偏低,比如外界一直说运10是波音707的逆仿版,但波音707的主要承力件使用的是高强度的铝合金,甚至还有钛合金,而运10使用的LC4铝,材料疲劳性能无法相提并论。比如运10的第一台发动机耗用了200套的材料才挑出一套合格的叶片来,报废材料多达450万元。就这样,总装时还发现材质差错448处,上台架试验时,又发现必须更换的不合格零件有50多种。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当时的首架运10完全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是可以飞,但是不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3. 或许说,不继续投入,工艺水平也无法提高,所以应该继续投入运十,将其发展下去。但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可不是说简单投入就可以完成的。从设备到工人,需要一代人的提升。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在持续的提升,差不多用了40年,国产航空发动机才可以算符合条件。可以说,为了解决运十的问题,航空人一直在努力,直到现在才解决。

4. 另外,当初运十下马,从了解的资料来看,设计团队本身也是想保留的,作为种子。但是你试想一下,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怎么可能保留的住?要说待遇,比外企以及国外的待遇相差太多。说荣誉,长时间做预研,出不了实际的成果,谁不渴望出成绩?所以慢慢的,队伍就散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