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又上热搜:被耗尽的女孩 + 被废掉的男孩 = 重男轻女的家庭
电视剧《都挺好》刷屏,无数人为明玉站队。
直到情节:因为二哥动手打了明玉,被关进看守所,为了能出来,给明玉念“道歉信”。
终于等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好解气。
为什么?
因为明玉从小被妈妈牺牲、被爸爸忽略、被哥哥欺负;
因为明玉长大后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职场上成功的女性;
因为明玉在成年后虽然扬言跟原生家庭割断联系,但是,每当家里遇到困难,还是会慷慨出手;
因为明玉一边歇斯底里,一边忍辱负重……
因为苏家“重男轻女”。
其实,“重男轻女”这一条,就够了。
可是,你确定真的理解“重男轻女”吗?
我们以为,这只是一种封建遗毒思想;只是因为父母受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落后;抑或是,基于中国农耕文化为底色的传统文化沿袭使然。
并不是。
我们以为,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子是这个家庭结构中“责无旁贷”、“理所应当”、“板上钉钉”的弱者;是唯一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方;是被害得最惨的一个。
也不是。
重男轻女,并非只是父母的偏心;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被伤得最惨的那个,是男孩。
都在关注苏明玉,今天,我们来谈谈明玉的二哥,苏明成。
一母同胞的亲兄妹,何至于一个是公司高管、住楼王;一个成啃老族、窝囊废?
亲兄妹,基因差别,应该不大。
造成这个差别的,只能是父母。
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造成了孩子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们都知道,苏家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中,苏明玉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就是明目张胆地告诉你:你是女孩,我们不喜欢你。
苏明成就不一样了,是最受父母偏爱的那个,父母的所有资源,都倾斜到苏明成身上。
这几乎是所有“重男轻女”家庭的惯有模式。
按理说,被满满的“爱”包围长大的苏明成,应该心理健全、人格饱满才对啊,怎么就长成了一无是处的窝囊废了呢?
首先,我们都认为,所谓“重男轻女”,意思就是家里更爱男孩。
但是,其实,“重男轻女”中所谓的“重男”,指的根本不是爱。
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基本都有一对“爱无能”的父母。
父母本来就爱无能,他们是没有能力给予爱的。这跟你是不是女孩,是不是足够努力,是不是足够优秀,没有任何关系。
从没有爱的能力的父母身上,无论男孩女孩,都得不到爱。
那么,所谓的“重男”,偏重的背后,到底指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过度“关注”。
“过度关注”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就好像一个猎人,死死地盯住作为猎物的你,让你动弹不得。这是极大的压力。
如果只是压力,也还罢了。
“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父母所谓的“更爱男孩”,只不过是在披着“爱”的外衣下,对男孩实施的长期的身心占据和自我功能的阉割。
这个电视剧最好的一个视角就是:相比于很多电视剧的“主角光环”——单一的主角视角:我是“好人”,那么,跟我对着干的就都是“坏人”;
《都挺好》已经尽力在从每个人物的角度出发,来诠释他们的视角——没有人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哪怕连苏明成这样被全网骂死的人,他也是活生生的。
苏明成在一次和父亲、大哥的摊牌时,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独白:
咱妈从小疼我,
要把我留在身边,
什么都不让我做,
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和和睦睦地。
结果,咱妈走了,
我成了废物了!
这就对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占据,父母通过占据你,让你只能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最后,你不得不形成一个软塌塌的自我,那是什么?那就是窝囊废。
父母通过“关注”和“占据”你的同时,还阉割了你的很多功能,让你发展不出功能来。
一方面,他们通过阉割你,才能把你留在身边;
另一方面,功能被父母阉割,是父母长期占据的必然结果。
通过父母的这种特殊“关注”,父母会给你设置重重界限,把你死死钉在那里。
因为父母这种自以为是、强加给孩子的边界,对正处于个人无论从心理还是行为,都急剧发展的孩子而言,都是致命的。
孩子在父母设置的边框内,很多能力都被父母阉割,而无法发展出相适应的个人能力,无法去自由地探索世界。
就这样,苏明成被“钉”在了家庭中:他被父母死死盯住,其他子女都有喘息的空间,老大可以去美国读书,妹妹干脆远走高飞。
客观上,苏明成替他们牵引了火力。
很多人还以为是“溺爱”,其实,这跟“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当然,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面对爱无能的父母,被盯住的男孩固然可悲,被轻视的女孩也好不到哪里去。
缺少“爱”必然是一种缺憾。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因为被父母“轻视”,她反而有喘息的空间。
离开父母的视线,她可以更好地发展。
就好像苏明玉,当她还不能独立的时候,处处受到父母的打压,连参加大学补习班的1000块培训费都不给。
但是,她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自主喘息的空间,很多个人能力得以发展。当她一旦成年有能力离开家里,她就自由了。
最后,反而是苏明玉生活得最好,因为,她的自我功能更强。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性地以为:重男轻女的家庭,男孩占尽优势,女孩受尽冷落。
如果男孩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混账”、“废物”、“窝囊废”,那是活该,咎由自取。没有什么可同情的。
可是,事实上,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孩比女孩更受伤。
男孩之所以最后长成了“混账”、“废物”、“窝囊废”,那并非是“报应”,恰恰是“更受伤”的结果。
他们被爱无能的父母牢牢地盯住,阉割掉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所自然生长出的所有能力,设置一个狭小的框框,让孩子乖乖地在自己的框框中生长。直到最后,孩子长成一个废物。
父母的过度“关注”和长期“占据”,阉割掉了孩子本身的能力,这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困扰和压力。
而且,他们还“无人可怪”。因为,父母一直在告诉你:“父母最疼你啊”,“你怎么可以谴责父母?”
所以,被关注的人,其实是很痛苦的。
当然,“重男轻女”的家庭结构里,无论男孩、女孩,没有赢家。
这是一个注定“几方皆输”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