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保无人机能否成为单兵轰炸机?

以俄乌战争为例,巷战、堑壕战、丛林战往往是交战双方大量损耗兵力的地方,士兵暴露在各种机枪、步枪、狙击枪、火箭筒的射程内很快就会出现大量伤亡。为了避免伤亡就要呼叫火力支援,如果用坦克装甲车的直瞄火力支援,是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但是直瞄射击的射程也只有几公里,战车有可能会遭到对方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大口径火箭筒、无后坐力炮、重机枪打击。如果用榴弹炮、迫击炮等曲射火力进行间瞄射击支援,精度就难以保证了,因为敌人是运动的,火炮也要经常运动,即使火炮不动,射击诸元也要根据观察员或者无人机的报告不断修正,对于没有完成数字化改造的炮兵部队来说,数据往往并不及时,可能敌人找个掩体一躲,就没事了。最终只能靠炮弹数量来提高命中概率,但是数量又给后勤补给带来了压力,战争经费直线上升。当然也可以用温压弹、集束炮弹、白磷弹、铝热剂、240毫米迫击炮弹等大杀器来提高毁伤效果,但是这会导致附带伤害、舆论谴责、战争升级。

中国军队倒是普遍装备了一种价格相对低廉的便携式单兵导弹——红箭73。它可以打坦克、打碉堡、打人员,射程500-3000米,比一般的单兵武器要远。但是这种武器更适合在高原、沿海等开阔地带使用,面对复杂地形很难发挥其射程优势。价格也只是比其它反坦克导弹低廉一些,实战中并不能像打40火一样大量消耗。

这样看来,战场上还是需要一种廉价的火力支援方式。它不能由战斗机、攻击机、直升机等高价值平台来发射,因为这些装备的出动成本偏高,弹药昂贵,更适合打击高价值目标,比如海马斯火箭炮、防空系统、弹药库、指挥所、部队集结地等等。而数量庞大的各种坦克装甲车、越野车、碉堡、人员,就需要更廉价的打击方式。如果用察打一体无人机,比如相对低端的TB2、翼龙1、捕食者,虽然它们的使用成本比有人机低得多,但载弹量太少,打几发后就不得不返航了,没有持续火力。有持续火力的比如死神、翼龙3、彩虹5、双尾蝎D,它们的价格不菲,装备数量必然有限,往往还是敌方防空系统重点关照对象。

那么真正适合一线士兵在非接触作战中大规模频繁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是什么呢?我能想到的目前主要有五种,它们都是空对地武器,在目标搜索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也有各种缺陷:一是单兵巡飞弹,比如弹簧刀、柳叶刀、立方体,其缺点是所有零部件一次性使用,成本较高,发射后无论是否击中都无法回收。二是消费级多轴无人机挂载羽毛球炸弹(枪榴弹、手榴弹),飞到目标头顶以自由落体方式进行凌空轰炸。它的投弹高度通常不会太高,有可能被敌人击落,不过弹药成本低廉,载机可重复使用。三是无人直升机挂载小型空地导弹或者空射火箭巢。四是上届珠海航展曝光过的河南特警研发的多轴无人机搭载步枪,利用缓冲装置抵消其后坐力,估计只有距离很近才能保证射击精度,可能不能连发。五是穿越无人机自爆攻击,它相比普通多轴无人机飞行速度更快,更机动灵活,可以在房间内穿梭,但是操作手训练时间长,同样是一次性使用。在俄乌战场上,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三种似乎未见报道。

我认为其实还有第六种,就是多轴无人机搭载简化版巡飞弹,可以看做是一二组合,非常适合当前的俄乌战场。假设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油机)把多枚经过简化的弹簧刀巡飞弹带上天,无人机上有摄像头可以侦察敌情,发现敌人后不是飞到敌人头顶,而是保持一定距离,投下巡飞弹,这枚巡飞弹没有电池,没有电机,没有螺旋桨,完全靠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滑翔飞向敌人。这样一来,一架植保无人机可以连续攻击周围多处敌人,打完了还能进行战场评估。因为距离远,油机的声音敌人也不容易听到,即便敌人听到了,用枪也很难打中它,能做的只有抱头鼠窜。植保无人机承载能力一般在30-100公斤不等,载弹量大,使用油机的话,士兵不用为战场充电发愁,也没有锂电池冬季电量衰减的问题。此时巡飞功能是由无人机来完成的,无人机是重复使用的。弹簧刀只是个无动力的制导炸弹,结构简单了,重量更轻了,成本自然降低了,可以大量装备。

500

俄军改装的羽毛球炸弹,必须飞到敌人头顶才能轰炸

500

弹簧刀巡飞弹所有零部件一次性使用,高昂成本限制了装备规模

500

中国农业植保无人机,量大管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