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无力吃苹果

转吾友聊:我今天正好和在印度中资手机大厂待过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他极不看好此国承接苹果供应链。

1,工人受教育程度太低。工业化要求产业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但是印度只要能用十几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写自己的名字,就算识字了。用他的话说,“把半人形的动物改造成现代产业工人,难度太大了。”

2,交流成本过高。发生在他们工厂(位于北部某邦)的真实情况,中国工程师要指导产线工人,必须通过英语,印地语,当地语三个翻译才能把意思传递过去。

3,苹果确实要求供应商建立半自动,全自动产线,以应对在中国之外设厂。但是印度如采用全自动产线,成本会非常高,不如郑州富士康。如果是半自动产线,使用大量工人,又面临工人低素质难题。

4,似乎民企创新创业并不活跃,搞得好的都是政府支持多年的大企业,大财阀,本土供应商 很难成长起来。

5,治理水平差 ,钱拿不回国。

6, ​越南等小国的体量不够 。苹果的模式,是一年 一个机型,几千万台的出货,为此要短期内动员上百万的劳动力,而且订单过后,能灵活调整回去。劳动力市场规模稍小,或者弹性不够,都无法应对。苹果如果对华硬脱钩,就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