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朋友「有毒」,再不离开就晚了!看完这篇立刻学会识别——

  策划、撰文 / 纯纯、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朋友最近和我倾诉,她刚去了北京一个人很孤独,好不容易交到了一个朋友,但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朋友对自己不太好。

  Ta会动不动嘲讽她,说她不修边幅、呆板无趣,见她难过了就说自己是在开玩笑。要不就是对她颐指气使,总是让她听自己的。最让她郁闷的是,当她加薪后高高兴兴地请ta吃饭,这个朋友还阴阳怪气地说,哟,有钱了到底不一样了呀。

  朋友很纠结,对方是她目前为数不多的社交,ta们在一起也有过快乐的时光,所以她不清楚该怎么处理这段友谊关系。我听完后很生气,这朋友,明明就很有毒呀!

  通常,我们在爱情上会抱有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却忽视了这种态度在友情中同样重要。一个高质量、愿意为你付出真心的朋友往往会给你带来许多积极、正向的影响,然而一个“有毒的朋友”则恰恰相反。

  有毒的朋友,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ta都不会给予你相应的回馈。更过分的是,ta可能会明面上、私底下攻击、中伤你。

  那么,如何去辨别这些有毒的朋友?和ta们继续做朋友可能对我们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才能有效“解绑”这种有毒友谊呢?今天的文章,就来给你支支招。

500

  有毒的朋友vs真正的朋友,

  有哪些区别?

  在情绪感受上

  有毒的朋友:会无视、否认甚至是嘲笑你的情绪

  真正的朋友:会看见、接住你的情绪

  一段友谊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情绪叙述(emotional narration)”,它包含了自己对于情绪独特的感受和个人化的思考,以及讲述给朋友时,朋友认真地倾听、深入地理解、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朋友从个人角度的反馈分享

  有毒的朋友从来做不到这一点,每当你开始讲述自己的情绪,ta们就会变得不耐烦。比如,当你讲述你因为被迫居家而感到难受,十分渴望自由时,ta冷漠地回复,不就在家里呆七天吗?这有什么难受的,你真矫情。

  在个人的边界上

  有毒的朋友:总是在侵入你的边界

  真正的朋友:会接纳、尊重你的边界

  心理学家Beverly Fehr认为,从成年早期开始,维持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比如ta知道你此时需要怎样的安慰和支持,也知道此时该不该给你一个拥抱。

  真正的朋友会接纳、尊重你的边界,了解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与你交往,在保持良好互动的同时,尊重你的个人边界,包容、接纳你的作息习惯、处事方式、身份认同等等。有毒的朋友则不是这样,ta们随意插手你的生活,点评你的处境、急于给你爱的抱抱。对于你感受到的不适,ta们不以为然,反而觉得你不大度、太纠结。

  (公众号主页回复:“边界”,进一步了解边界不匹配该怎么办。)

500

  遇到矛盾、分歧时

  有毒的朋友:总是很敷衍,要么装作矛盾完全不存在,要么强调ta自己才是正确的

  真正的朋友:会和你真诚地沟通

  关系是通过沟通形成(或脱离)的。在沟通中,我们发展、创造、维持和改变我们的关系(Degges-White, 2017)。遇到矛盾、分歧时,真正的朋友会和你真诚地沟通,因为真正的朋友的目的是想和你一起解决矛盾、维系关系。但有毒的朋友并非如此,ta们很少沟通——要么敷衍地装作矛盾完全不存在,要么追求绝对的正确,强调ta自己才是对的。

  你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时

  有毒的朋友:往往试图妨碍(friendship sabotage)你实现目标,比如明明知道你在管理体重,却鼓励你吃高碳水高油的食物

  真正的朋友:会帮助,并且督促你实现目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友谊关系中,双方会为了彼此的目标和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López-Pérez et al., 2017)。有毒的朋友不会为对方的持续幸福付出任何行动,而是让你专注当下的享乐,阻挠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妨碍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彼此互惠上

  有毒的朋友:只想从你身上获取利益

  真正的朋友:是相互付出的

  友谊中有来有往的帮助行为,是支持性的、互惠的友谊维护行为(Oswald, 2006)。有毒的朋友会质疑这一点,并强调好朋友是不计较这些的。

  实际上,在健康的友谊关系中,双方从不刻意回避对方“工具性”,反而能够利用这些互惠性的互动增进对彼此的感情。

500

  有毒的朋友不仅

  让你有糟糕的感受,

  还会给你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Ta们的这种“毒”侵入你生活的同时,还会慢慢渗透你的人生,只要你还在和ta做朋友,ta就会不断地消耗你——

  发起友谊政变(friendship coup),扰乱你原有的社交圈子

  每当你和ta一起跟共友们相聚,ta就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你,说话时不提及你,也很少问你的看法。朋友们在ta的带动下,也开始忘记你的存在。一开始还只是聚会谈话时,不怎么和你互动,后来发展到ta们私下里聚会都不再带上你。

  渐渐地,共友们都在ta的拉拢下跟ta玩得更好,甚至那些原本同你关系更亲近的朋友,也变得和ta熟络。不知不觉间,你成为了这个社交圈子的边缘人(outsider)。而这正是ta的所图,利用你来发展ta的社交关系,最后再把你排除在外。

  使用关系攻击(relational regression),拉低你的自尊水平

  关系攻击(relational regression)是指,通过故意破坏或操纵关系的方式来伤害对方(Crick & Grotpeter, 1995)。关系攻击的手段往往十分隐蔽,一般表现为:总在否认你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只会在你满足或顺从ta的需求时,才愿意亲近你;背着你在别人面前吐槽你,散布与你有关的谣言。

  在友情中遭遇关系攻击的人很难立马觉察到,却会陷入困惑和无助的状态中,出现社交回避、感到羞耻、自我怀疑和无缘由的沮丧疲惫等等。随着这些负面情绪不断发酵,甚至还会导致头晕、腹痛等躯体症状(Martin et al., 2015)。

  Olweus等人(2003)开展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遭遇同辈他人的关系攻击的个体,会比那些从未经历过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和更低的自尊水平。被朋友背叛、中伤,从而变得一蹶不振、自我毁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也就是说,有毒的ta们能够通过关系攻击,来让你感到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经历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你自己很差劲。

  如果你现在所处的这段友谊关系,包含一些隐形的关系攻击,甚至让你对自己感到“很糟糕”,那么你需要警惕:你可能已经陷入一段含有情感控制的危险关系,也就是俗称的PUA。

  习惯性标签化你,影响你对自我的认知

  标签(label)承载了一种信念,即行为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如果你在某件事情上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立场,ta们就会跳出来把你描绘成戏剧性的或过度敏感的人。

  受这种“标签化”的干扰,你会开始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也许自己真的是特别容易反应过度,又或者自己太过敏感。受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你会在和许多人的互动中都变得谨慎又小心,从此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到压力,很害怕自己又“反应过度”。

  逼迫你必须和ta立场一致,动摇你的价值观

  人们价值观念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以人际联结为基础。那些与朋友之间分享的理想和抱负,痛苦与幸福的经历,对于世界的看法,看起来无足轻重,却是每个人一部分自我和价值观念的来源。

  也就是说,当这个有毒的朋友不断在你的身边,否定你的感受、否定你对于世界的看法,逼迫你和ta维持一致的立场时,你不仅失去了构建多元化价值观念(diversified values)的机会,同时还会动摇你最本源的自我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用ta的“经验”来指挥你,干涉你的人生选择

  有毒的朋友会从很小的事情开始,逐步侵占你选择的权利。小到你分享的自己喜欢的咖啡馆,大到你选择的对象,找的工作以及决定的生活方式,ta总是会吐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并且和你说“听我的,我有经验,我比你了解多了”。

  这种过度干涉,表面上看起来是用ta的经验帮助你,实则是想在你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心理控制感(psychological control),它常见于高控制的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和友情关系之中。

  有毒的ta们并不期待你真的过上一个好的人生,这种高控制更多是想从你身上满足ta自己的心理需求。受控制的你却会因此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也再难以摆脱ta。

500

  怎样和“有毒的朋友”解绑?

  既然“有毒“的朋友会让我们身心俱疲、委屈受伤,那我们又该怎么恰到好处地和ta们友谊“解绑”,下了这条友谊的“海盗船”呢?

  我们建议你,首先,以书面的形式(比如,拿一张纸)列出你的「人际关系清单」( interpersonal inventory),定位ta与你的关系亲疏程度。

  在人际关系清单中,最核心的圈层是我们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第二圈层是与我们关系亲密的好朋友,第三圈层是来往比较密切,关系还不错的熟人,第四圈层是有一些社交往来,但不算亲近的同事和同学等人,第五圈层则是陌生人(Gutstein et al.,2002)。

500

  如果对方是三层以内的重要朋友,我们建议你——

  发起一次沟通,给友谊中的“毒”一些「可解释性」

  在你发觉这个朋友符合“有毒”的标准后,我们不鼓励你直接给ta贴上“有毒”的标签,毕竟即便好朋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争执,让我们感受到消极情绪。

  但我们鼓励你尝试着和ta发起一场真诚、深入的沟通——心理研究发现,有效的沟通可以缓解反刍(rumination)、促进亲密、减少甚至解决冲突(Cherry, 2022)。

  在这个过程中,聊聊你们对这段友谊和彼此的看法——你可以直接、友善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向对方指出ta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了不好的感受,而你对这些行为的解释(interpretation)是什么,并询问对方对于这些行为是怎样解释的。

  同时,在沟通中可以多用“我”的陈述(“I” statement)(Cherry, 2022)。比起“你总是在干涉我”,可以说“当你侵犯我边界时,我很愤怒、沮丧。”“我”的陈述关注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行为,避免让沟通变成相互指责或责备。

  比如,你可以这样与对方沟通:

  “我留意到你做出了xx行为,这些行为给我带来了不太好的感受(愤怒、受伤、背叛等)。但是我重视这一段友谊,不想因为矛盾和误解导致我们彼此疏远,所以想来问问你,你对xx行为的解释是什么。”

  但如果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解释,我们建议你「关系降级」

  理想的情况是沟通后你们双方达成了解释的一致,但如果在你很诚恳地邀请ta谈谈彼此对这段友谊的看法的前提下,如果对方的态度却敷衍、缺乏真诚。不仅不想给你任何“有毒行为”的解释,甚至还说“是你多心了”。

  那么,我们认为,是时候坚定自己的内心,采取一些「关系降级」措施。这些「关系降级」措施包括——

  降低友谊关系需求:尽量避免主动去接触对方、同时寻找新的社交圈子,从而降低自己对于这段友情的投入与需求程度。

  减少自我暴露程度:减少与对方谈论自己个人相关事宜、私人情感体验的程度与频率,从而降低自己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进一步拉远双方的心理距离。

  降低社交圈子重合:如非必要不去对方参与的场合、减少两人同时出现的频率,在社会层面上与对方保持边界。

  .....

500

  如果对方是三层以外的普通朋友,我们建议你——

  不妨选择「有技巧性地」结束这段关系

  对于并不必需、也不有益(甚至有损)的友谊关系,适度的“断舍离”是必要的。

  我们建议你采取比较积极的关系结束方式(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strategy)。这包括开诚布公地与对方阐明、逐渐拉远距离直至不再联系等等。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对方问及,你需要给对方一个答案(closure),让ta明白这段友谊的终结为何发生。

  但我们不建议你采用鬼魂式(ghosting)或者是绕行式(orbiting)等等消极的关系结束方法。鬼魂式指的是突然断联,不再回复对方任何消息。绕行式指的是不回复对方消息,却在社交媒体上监视、互动。

  这两种方法对人对己都会带来很大的心理损害。被对待的一方会感受到强烈的“被排斥感”,比遭受到直接的拒绝更不解、痛苦(Pancani et al., 2022),而对待方由于实施了人际暴力,也会对自己有更消极的感受——这是我们所不鼓励的。

  这段关系是“有毒”的,那就把这段有问题的关系结束掉,而不上升到人,这才是我们的初衷。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