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不行的原因是自然科学有普适性,社会科学没有?
【本文来自《中国文科不行的根本原因,是没像普及数理化知识一样,普及哲学商业法律基础知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文科不行的原因是自然科学有普适性,社会科学没有。
打个比方,你做电路实验,电路图画对了,同样的器材,你在中国和美国做,结果没有区别,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同样的温度计,你在中国和美国测温度,都可以测,都是一样的结果。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死物,实验可重复性高,可以随时随地架起器材就做实验。做出来的结果高度一致。所以自然科学可以放心大胆的学西方理论,因为错了都是一起错,对了也是一起对。分析问题用的都是同样的科学方法,同样有效。这样的科学我们称为硬科学。
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变量太多,假设太多,研究对象是社会上的人群。人和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是和分子原子电子那样,永远没区别。因此,只能做出脱离实际的假设,认为样本足够多时,人与人的差距可以忽略。但实验上,人的样本怎么能比分子原子电子多?全世界的人,不如一克水的水分子多。
社会科学的实验,只能是小范围少样本的实验,不能随时随地做实验,不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同样的社会实验,在美国可以成功,在日本可能就不行,反之亦然。社会科学分析问题时,也受制于观测手段。我们可没法像研究一块铁,一杯水那样研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社会科学被我们称为软科学。它的结论往往不具有普适性。
因此,软科学研究上,我国是无法无脑去学习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文明的。不可能不加辨别全盘接受。无脑学习的结果不仅是邯郸学步,迷失自我,还会被人下套。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不知道“河流”的定义,不清楚“河流”情况的“小马”,很可能就淹死了。
社会科学中也专门有这样的战略欺骗研究,用不全面的假设和指标,让别的国家民族误以为可以无脑照抄自己的经验,结果被割韭菜,被摘桃。八十年代苏联解体,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10年的南美巴西中产陷阱,都是死于战略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