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出家与徐灿礼佛(修订稿)---转自土默热的博克

双飞翼,悔煞到瀛州。词是易安人道韫,可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原秋。——清·朱孝臧《望江南》咏徐灿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叹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太虚幻境十二钗正册妙玉判词

 

在《红楼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人物大概非妙玉莫属了;截止目前,红学界最说不清楚的书中人物大概也是她。多少红学家使出吃奶的气力,也找不到她的原型,理不清她的思想,判不明她的结局,更断不定作者何以要写这个人物。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妙玉都是《红楼梦》研究的“老大难”。

 

一、 妙玉其人

《红楼梦》中,妙玉是个带发修行的妙龄女尼,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书中没有描写她的正式姓名或表字,只说她原籍苏州,是贾府修建大观园预备迎接元妃省亲,在苏州“采买”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和小尼姑小道士时,顺便下请贴并用“大轿”把她请来的。妙玉在大观园中,参与了元妃省亲和姐妹们结诗社活动,接待过打秋风的刘姥姥,为主人公贾宝玉祝贺过生日,故作者将其归入金陵十二钗行列。但在十二钗中,她又是行为特殊、特立独行的一位。

1、妙玉是红楼“十二钗”中唯一没有血缘关系、不属于四大家族的成员。首先,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成员之一,是“薄命司”中的人物,肯定是悲剧结局,这在《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册子和十二支曲子中有明确交代,没有疑问。其次,在薄命的十二钗中,妙玉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她的特殊不仅在于她的尼姑身份,她的孤傲性格,更主要的是她同其他成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换句话说,她是唯一不属于贾史王薛“本省四大家族”的成员。十二钗其他成员之间,或姐妹,或姑嫂,或婆媳,或妯娌,都是连络有亲的血亲,并都属于四大家族,只有妙玉是个例外。

2、她的家庭原来极为富贵,其豪阔程度似乎不在四大家族之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书中贾母带领刘姥姥和一干姐妹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她拿出来的茶具,什么“瓠瓟斝”、“点犀盉”、“绿玉斗”,连“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堂堂荣国府里也找不出来。被刘姥姥用过的贵重茶具成窑杯子,她居然要砸碎扔掉,还是宝玉求情,才送给了打秋风的贫妇刘姥姥。她生活中爱喝茶,完全是贵族气魄,茶是上品的“六安茶”和“老君眉”,水是“玄墓”梅花上扫下的雪水,并且要“蠲”上二年。喝茶时只能用金杯玉盏细细品味,如果为了解渴而喝多一点,便成“饮牛”了。这么精美讲究的生活方式,远远要超过四大家族的公子小姐们。

3、她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性格却又极端孤僻。中秋夜在凹晶馆月夜池塘边,黛玉同湘云联诗,当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绝高境界时,她突然跳了出来,说二人在这样的高潮之上很难再续下去了,于是,她一口气续完全篇,令黛玉、湘云两个诗才敏捷的才女赞叹不已。她与大观园中的多数人并不合群,只对宝玉、黛玉、邢岫烟、惜春还过得去。宝玉生日,她下拜帖,居然用匪夷所思的“槛外人”署名,害得宝玉冥思苦想不知如何应对,最后请教了邢岫烟,才以“槛内人”答复了事。

4、她因病出家,戴发修行,非僧非道,欲洁未洁,云空未空,下场凄惨。她出家的原因书中交代是因为自小多病,买了两个“替身”出家也不管用,只好亲自皈依佛门,书中说得不清不白,不合常理,大概另有隐情。她是戴发修行,行为亦僧亦道,类似“庄禅”一流,这是《红楼梦》作者的一贯手法,不独对妙玉如此描写;(柳湘莲因尤三姐自刎,悲愤之下跟着道士走了,却把“满头烦恼丝一挥而尽”,而道士是不剃发的。)她的师傅让她在这里等“结果”,不许回家乡。为什么不许回家乡?要等待什么“结果”?书中没有交代。她的最终结果是“无暇白璧遭泥陷”,怎么个“未洁”“未空”“泥陷”法,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后四十回写她被江洋大盗迷奸,然后劫持至海上,不屈而死,红学界一致认为不可信。

 

二、 红学界对妙玉所猜的“笨谜”

如前所述,红学界对妙玉这个形象的研究并非不重视,也并非不下苦功夫考证研究,但苦于找不到书中人物的原型,也找不到作者描写这么个人物的正当理由。无奈之下,只好用“猜笨谜”的办法对付,迄今没有一种权威的说法。

1、最先“猜笨谜”者,大概是续书作者。《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作者原创,这似乎已成定论。不论续书作者是谁,他对妙玉下场的描写,应该是“猜笨谜”的始作俑者。我们可以推断,他就是根据“太虚幻境”中的图画、判词、曲子的暗示,按照“无瑕白璧”陷入“污泥”的思路去续写的。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陷入“污泥”的一般解释,就是在妇道上有失节行为,所以续书作者让她被迷奸,被劫持。这种写法,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很不舒服,也很难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正大宗旨,似乎不足为训。

2、索隐派附会她是影射康熙朝某个政治人物。蔡元培先生在《〈红楼梦〉索隐》中,就是用《清史》记载的姜西溟事迹,来判断妙玉所影射人物的,原因是姜字代表美女的意思。但在蔡胡论战中,早被胡适先生驳倒,没有几个人相信了。近年来,索隐红学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按照索隐方法继续附会妙玉的也大有人在。霍国玲就把妙玉附会成“竺香玉”的什么“分身”,还有人说作者是根据历史上思凡尼姑“陈妙常”的故事写的。不过这些附会之说毫无证据,市场不大,影响有限。

3、刘心武、周汝昌猜她是失势贵族的女儿。刘心武先生不好好写他的小说,却创立什么莫名其妙的“秦学”,他在猜测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基础上,循同一思路,把妙玉也猜测为在宫廷斗争中某个失势贵族的女儿。周汝昌大师接过了刘大作家的知识产权,也大谈妙玉的身份如何敏感,同宝玉的关系如何微妙,所以红楼才能“夺目红”。且不说这些谜语猜得如何荒唐,就是这种方法,也早在八十年前就臭不可闻了,不知二位大师作何感想。

4、多数红学家根据脂批,猜测妙玉最终沦落风尘。脂批中有“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屈从枯骨”的说法,红学家们抓住这一点,纷纷猜测妙玉后来当了风尘女子,最后无奈之下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在瓜州渡口与宝玉相遇,各自向对方说了一大堆“劝惩”的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根据、有道理。但把高洁的妙玉写成风尘女子,让那连姥姥都不肯接受的高洁妙玉去嫁邋邋遢遢的糟老头子,总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对《红楼梦》的宗旨正大产生怀疑感。

 

三、 妙玉的生活原型是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

红学界找不到妙玉生活原型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和作品背景。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不是乾隆朝的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昇以后,妙玉的生活原型就会清楚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红楼梦》作者说此书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说的是实话;书中十二钗都有生活原型,妙玉也不例外。《红楼梦》中妙玉的生活原型,就是清初著名的女诗人徐灿。

1、徐灿是“蕉园诗社”十二金钗中唯一非血缘关系的成员。《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生活原型,就是清初杭州“蕉园诗社”中一干女诗人。“蕉园诗社”分前后两期,前期称“蕉园五子”社,后期称“蕉园七子”社,合起来恰是“西陵十二钗”。杭州的别称是西泠、武林、钱塘,西泠旧时亦可通假为“西陵”,苏小小结同心就是在“西陵松柏下”,历史上杭州人的诗集,好多都命名为《西陵诗选》,史有明载,无须怀疑。

“蕉园五子”社的发起人是顾玉蕊,“蕉园七子”社的发起人是林以宁,前后成员有徐灿、钱静婉、钱凤纶、柴静仪、朱柔则、冯又令、张槎云,李瑞芳、毛安芳、顾启姬等。除徐灿外,她们都是当时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的女人,基本是靠血缘关系结社的,互相之间都是母女、婆媳、姐妹、妯娌、姑嫂关系。她们的诗社活动很大胆,在西湖、西溪一带乘船招摇,穿红挂绿,浅斟高歌,穿林踏青,咏花歌柳,十分惹人瞩目。这些在笔者的《大观园诗社和蕉园诗社》一文中有详细考证。

徐灿是“蕉园五子”社的成员。“蕉园五子”社活动期间,她恰好同丈夫陈之遴在杭州居住,陈之遴的诗中,就有“家住西湖滨,长戏西湖里”的诗句,徐灿的诗词中也多有歌咏西湖的作品。由于陈之遴与顾玉蕊的丈夫钱开宗同为明朝旧官僚,有通家之好,所以她能够受到顾玉蕊的邀请,参加她们亲族组成的女性诗社。在陈之遴的侄子陈元龙所写的《家传》中,就记载了徐灿在杭州,常与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唱和,结成“蕉园五子”社的过程。梁乙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也明确表述了徐灿参加“蕉园诗社”的经历。

2、徐灿的母家和夫家都是著名江南望族,生活极为豪富。徐灿,字湘苹,号深明,晚号紫言(言字有竹头)。苏州人,少小时家住苏州城外支硎山下的一个山庄内,风光十分优美。父亲徐子懋曾任明朝光禄寺丞,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很为父亲钟爱。徐灿许配给陈之遴为继室。陈家是海宁望族,在明朝兴旺发达了一百多年,至崇祯年间,陈之遴经三次科举考试,终于高中一甲二名进士。婚后,夫妻二人居住在苏州著名的拙政园里,生活条件十分优裕高雅。徐灿对拙政园感情极深,诗词集皆用拙政园命名。由于娘家和夫家都在苏州,所以《红楼梦》中要说妙玉来自苏州。

   后来,由于陈之遴的父亲陈祖苞“因边疆失事,庾死诏狱”,连累陈之遴被撤消编修官职,明廷“永不叙用”。清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陈之遴变节投靠满清,累官至“大学士”,世人都称之为陈“相国”。以百年望族加两朝高官,其家居住在杭州和北京时,生活之富贵、优雅,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3、徐灿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但丈夫却变节事清,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徐灿和丈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在家中夫唱妇和,夫妻感情甚笃。明亡后,徐灿深怀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兴亡之叹,对丈夫后来仕清一事,心存憾悔,在诗作中时有微词,夫妻间在政治感情上出现了危机。而在生活感情上,徐灿仍然恪守妇道,始终不渝,无论顺境逆境,都对丈夫忠贞不二。

徐灿词中多表达故国之思和矛盾悔恨心情的力作:“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翼,误到瀛州。”本文所引的文头诗,说徐灿词似李清照,人似谢道韫,就是清朝诗人对徐灿当时心境的最好概括。

4、徐灿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与李清照齐名的伟大女词人。徐灿一生诗词双擅,但词作成就要高于诗作。其《拙政园诗集》收古今体诗246首,《拙政园诗余》收词46调,99首。是我国传世作品比较丰富的女诗人。南宋以来,徐灿为唯一可同李清照媲美的女词人。著名诗人陈维崧说她,“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著名诗人陈廷焯也说她,“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苹”,“可与李易安并峙千古”。这些评价并非过度誉美之词。与李清照相比,二人的词可以说各有千秋。李清照的一些名作固非徐灿所能及,但徐灿的一些感慨跌宕之作,也非李清照所能做到。徐灿的词在立意高,视野宽,取材广,容量大,风格雅方面,在中国古代女诗人中,应属首屈一指。

5、徐灿晚年沉溺佛法,希图空幻,但内心痛苦仍不时折磨着她。顺治十五年,陈之遴因为交接贿赂内监罪,被朝廷罢官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流放关东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县东)。此后,丈夫陈之遴和几个儿子先后都病死在关外。十二年后,到了康熙十年,皇帝东巡期间,才开恩特许徐灿孤零零一人,形影相吊“扶柩南归”。

此时的徐灿,形影相吊,万念俱灰,入道参禅,希冀通过佛法求得心灵上的解脱。《清史稿》上说她“晚学佛,更号紫言(竹头)”。但诗人一生的跌宕起伏遭际,无论如何在内心也平息不下来。她晚年所作的《秋感八首》,总结了自己一生在江南、在燕京、在塞外三个阶段的经历,慨叹了明朝覆亡、南明腐朽、江山易代,兴亡转瞬的悲愤心情。在临终前写的诗里,还在感慨“万种伤心君不见”,“羞向玫瑰说旧游”。

   《红楼梦》书中交代,妙玉带发修行后,因听说长安都中,有佛家观音遗迹、贝叶遗文,便随师傅来京,在西门外牟尼庵住着。后来师傅死后,被贾府在元妃省亲前,接进大观园栊翠庵。这段描写并非虚构,所谓西门外牟尼庵,便是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观音殿的别称,这里是中国佛教白衣观音的供奉地,确实有观音遗迹、贝叶遗文。《红楼梦》借省亲写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南巡杭州,高士奇西溪竹窗接驾,此时高士奇考虑到康熙皇帝释放徐灿回南的恩情,接徐灿以出家人身份到西溪山庄(竹窗,蕉园诗社结社地)参与接驾活动,是完全可能的。

 

四、 从徐灿看《红楼梦》作品宗旨正大

   《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正大的,作者满怀兴亡感叹,以自己和“蕉园诗社”姐妹们的遭遇为原型,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让读者在洒下一掬同情眼泪的同时,感受到改朝换代时的历史苍凉和简单纯真的民族主义情感!红学界用那种“猜笨谜”的方法研究红楼人物和红楼事件,完全歪曲了作品的深刻含义,歪曲了作品的正大宗旨。在妙玉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这一点。

1、“金玉质”陷入“污淖中”,是隐指徐灿大节有亏而不是沦落风尘。一说到女人陷入污淖,我们的红学家就立即想到什么被“迷奸”啦,什么做“娼妓”啦,什么嫁给老头子啦,习惯性地往下道想。其实,《红楼梦》作者安排妙玉陷入污淖,是影射他的丈夫变节事敌,她内心反对而又不得不跟随丈夫在污浊的朝政中沉浮,正像无瑕白璧陷入了污泥一样。清初以女人失节比喻男人变节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吴伟业、钱谦益等人身上,这种文章都没少作,不妨找来读一读,便知此言不虚。

2、“欲洁何曾洁”、“过洁世同嫌”,是隐指徐灿人品高洁而不是生活上的洁癖。《红楼梦》作者通过刘姥姥走后妙玉用清水冲地,并要砸毁所用杯盏等行为,似乎要把读者引到妙玉有洁癖的思路上来,这是障眼法。“何曾洁”决不是把身上弄脏了,而是在民族气节上把形象弄脏了。脂批说她“红颜屈从枯骨”,应该是指她屈从丈夫这样的“枯骨”出仕变节。徐灿是继室,丈夫陈之遴年龄比她大得多,把变节分子称为“枯骨”,也是时人常用的词语。“世同嫌”说的是徐灿晚年现实,变节的人嫌她诗中的故国之思;坚持气节的人嫌她随丈夫出仕,追求高官厚禄;两面的人都对她晚年凄惨伤心的境遇幸灾乐祸!

3、“王孙公子叹无缘”是说要结识她的文名无门得入,而不是要娶她或嫖她。徐灿在当时诗名满天下,很多王孙公子确实想结识她,以抬高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价。但徐灿洁身自爱,不论是春风得意时还是落魄潦倒时,都不愿同这些人来往。好多名士确实慨叹过,与徐灿同时代,却铿缘一面,引为终身憾事。《红楼梦》中说妙玉“天生成孤僻人皆憾”,“过洁世同嫌”,都是这个道理。

4、出家后寄住大观园要等待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决不可能是什么被“迷奸”“劫持”,更不可能是什么沦为风尘女。而是以出家人的淡泊心境等待盖棺论定。她之所以不能回到家乡居住,是因为已经家破人亡,丈夫和儿子都死去了,晚年只好在杭州上天竺寺(牟尼庵)庙里栖身。作为“望族”“世家”出身的人,像妙玉那样,身边有几件遗留的珠宝器皿,是平常事情,不足为怪。

5、妙玉为什么愿意与宝玉及一些孤僻女儿交往?是因为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不是什么暗恋。书中妙玉同宝玉、邢岫烟、惜春交往,因为他们都有避世出尘思想。对黛玉、湘云也不厌烦,因为她们名利心淡薄。为什么不愿与宝钗、凤姐、探春交往,因为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仕途经济,追名逐利。《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她心中爱慕宝玉而险些走火入魔,是续书作者不懂妙玉创作原型事迹而胡乱猜测、胡说八道,绝对不可信。

   事实上,洪昇与徐灿在这方面确实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你如果把《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同《拙政园诗集》加以比较,就可明显看出他们共同的感叹了。洪昇一生同徐灿大概有两段交往:一是“蕉园五子”社活动时期即蕉园诗社早期,二是康熙十年徐灿扶柩回南之后,至洪昇逃往北京之前,此时是“蕉园七子”社活动时期。前一时期徐灿参加过“蕉园诗社”活动,后一时期,徐灿被发配塞外,归南后年事已高,又带发修行,参禅礼佛,万念俱灰,大概也没那个雅兴了。

   洪昇在北京滞留期间,也对徐灿的诗词发生过浓厚兴趣。曾同老师王渔洋一起阅读和欣赏过他们夫妻的作品。洪昇几乎每年都要南来北往回家探亲一次,瓜州渡口是必经之路,与晚年的徐灿在这里相遇,用两家的悲惨遭遇“各示劝惩”,是可能的。徐灿的年龄比洪昇要大许多,二人之间决不会有什么微妙的复杂情感。

   《红楼梦》中,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有点程式化,形象并不鲜明生动,这与她的原型在蕉园诗社活动时间较短有关。《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蕉园七子”社期间的故事,而徐灿主要是参加了“蕉园五子”社的活动,到了“七子”时期已不在杭州,并未参与其中,所以洪昇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徐灿是“蕉园诗社”的创始人之一,诗名在“西陵十二钗”中又是最高的,又与作者洪昇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洪昇为蕉园女诗人“闺阁昭传”创作《红楼梦》,不能没有她的形象,但在《红楼梦》大观园中又不能出现一个老态龙钟的尼姑形象,只好用她晚年的尼姑形象,配以早年在“蕉园诗社”的相貌神态,创作出这样一个怪诞神秘的妙玉形象了。

   这样理解和分析《红楼梦》中妙玉这个形象,是不是更合理些呢?是不是根据更充分些呢?对小说的宗旨理解是不是更正大些呢?究竟是不是这样,请朋友们不要忙着下结论,首先多看看徐灿的诗词,市场上不难买到,读过后才好发表你的感想。在你不了解徐灿之前,可以不相信我的饶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