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周乃至东汉去理解商代,不就好比用今天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评价宋朝人?

【本文由“竹林青青~”推荐,来自《金灿荣:明明是大象,却硬要装兔子,这是“战略欺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89048
  •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周文王是当年最大的诸候,也是推恩令的逻辑起始点,那么他是有那个实力的,但没有反的意识,而兵主成型主要还是战国之后。😎

没有这种可能,你用东周乃至东汉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去理解将近1000年前的商代,就好比你用今天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评价宋朝人没啥区别。

商人素来都有活祭和食人的文化传统,而且他们一直觉得越是其他有地位的方伯(你可以理解为诸侯)拿来吃,或者祭,效果越好。这是人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底层逻辑。   他们也不需要什么削藩和推恩令。

那个时代统治所谓王朝,就是分封,说分封都不恰当,其实就是以商朝朝歌城为核心的一个城市,以及周边的一小圈商人聚集区。   外加无数个处于半奴役状态的广阔附属部落(也可以叫方国)。  这就是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能达到的统治上限。

商朝人对附属部落(方国)的理解就是,不停的交人上来————交来的人,不合适的拿来当国家奴隶,搞工程、种地啥的,合适的就直接拿去活祭了——我再强调一遍,不要那今天的道德标准去看这个行为,没意义。

对于商人而言,这种祭祀以及食人(吃祭品),是他们社会需求的一部分,就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正常。

所谓的周这个部落,在陇西发源之后,脱胎于羌戎部落,也就是所谓的戎人一部分,后来慢慢定居形成文明,为了区别原来的羌戎老乡就自称周人。  他们臣服于商人之后,商人给他们派的主要任务就一条——抓羌戎人送去朝歌。  周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也在忠实的履行这个任务,不停的抓捕周边小部族的羌戎人,然后定期送去朝歌——————对于这些人的下场,周人可能一开始确实不知道,单纯的以为就是去当奴隶的。  后来估计慢慢也猜到一些,但是没说破。    直到商人把主义打到了周国的贵族头上——前面说了,商人的文化逻辑里,一直认为献祭有身份地位、血统高贵的贵族方伯,效果远比平民好。    文王和伯邑考的下场就是这个悲剧牺牲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