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作者    文城历史纪实观

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不和后,李渊曾有一次当着李建成的面怒斥李世民: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及;汝求之一何急耶?

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曾直接请求李渊诛杀李世民。李渊没有责备元吉,只是说:李世民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定,一旦欲杀,何以为辞?

看来,李渊一直坚定地要以李建成为继承人。既然如此,李渊为何屡屡让李世民统兵呢?

唯诸子可重用

创业之初,李渊面临的唯一问题是:能不能打下江山!江山都打不下,将来也就不必操心什么继承人之类的问题了。

要打江山,首先要选择统兵良将。晋阳起兵前,李渊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

然而,统兵之将,李渊却只选择自己的儿子。

一来,创业之初,形势多变,人心叵测,军权当然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然只有自己的儿子比较放心了。

二来,李建成、李世民,也确实有杰出的才能。义军首战河西,李建成为首,李世民副之,一战而胜,打得非常漂亮。

李渊赞许: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于是,不久后,李渊开创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以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李元吉留守太原。父子上阵,共创伟业。此后,大唐创业的战争,主力军团的统帅也基本由儿子们来担任了。

然而,很快,“诸子”领军,逐渐变成了李世民领军出征。

唯世民可帅师

其后,李建成、李世民分统一军,通力合作,势如破竹,不过半年,就攻克长安。对于这段历史,尽管史书对二位兄弟表现的描述有所“调整”(贬低建成),但不可置疑的是:两人都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而且建成部的表现未必在世民之下。

然而,随着李渊称帝,李建成被封为皇太子,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君之嫡嗣,不可以帅师”,这是古训。

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左传》

统军作战,统帅要有指挥自主权。如果凡事都请示君王,听君王之命,就没有威信,不利于指挥;如果不请示、服从君王的指示,独断专行,那就是不孝。所以,国君的继承人,不可以统军。

大唐对这点一直看得很重。

后来,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想在儿子中选拔统帅。群臣出于古训,也都推荐建宁王。李泌以为不可,推荐太子挂帅。

肃宗犹豫:“广平王已是太子了,怎么能统军呢”?幸李泌后来分析在理:“建宁王如果统大军,却又不是继承人,你想将太子致于何地呢”?这才使肃宗打消疑虑。

总之,做了太子后,李建成就不便再督师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了。同时,李元吉又出了洋相。李元吉镇守太原时,表现拙劣,结果,被刘武周等人夺了太原。

因此,李元吉因尚未成熟,也不足以承担起前敌指挥大任。如此,诸子之中,领军出征,唯李世民一人可大用了!

太子位高而功不显,秦王功高震主,风险在此已浮现。

李世民依赖症

然而,即便如此,征战之功,也未必让李世民独得。

尽管李渊继续将主力大军的军权安置在“诸子”手中,但是,与创业初期不同,随着大唐平定关中、巴蜀,已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势力,李渊已经可以让其他将领(一般是宗王挂帅,良将辅佐)分路制敌了。

很多时候,即便是分路制敌,各路的实力也不弱于对手。如果各方给力,都如李孝恭、李靖一路一般自己能解决问题,不必全靠李世民“救场”,李世民的功劳也不可能盖天。然而,结果如何?

刘文静、殷开山,都是大唐开国名臣、名将。李世民与薛举相持期间生病,留二人主持军事。兵还是那些兵,将还是那些将,结果···被薛举大败!

李世民出场,击灭薛仁杲,解决问题。裴寂,李渊亲信,大唐立国名相。

刘武周进犯太原,裴寂率领“兵势足以破敌”的军队前去支援。

结果,一战而败,几乎全军覆灭!

李世民出场,大破刘武周、宋金刚,解决问题。李神通、李世勣,开唐名将(尤其是李世勣);魏征,后来的名臣。镇抚山东,被窦建德所破。山东州县尽失,三人全部被俘!

李世民登场,打王世充时,顺手把窦建德一起解决了。

李道玄是开国战争中崛起的宗王,李神通也是早早被委以独抚山东大任宗王,罗艺是久镇幽州的宿将,其下的薛万均、薛万彻,都是后来大唐名将。

结果,先是李道玄以3万兵击之,以多击少,全军覆灭,道玄被杀。

此后,饶阳一战,5万唐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刘黑闼一举击破,兵力损失三分之二,薛万均、薛万彻被俘。

李世民登场,大破刘黑闼。可以说,薛举父子、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人都不是草包,换一个时代,未必不能鼎足而立!一般二般的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只有李世民,才拥有胜敌一筹的军事才能,才能解决问题!

“定四海之功”,不是李渊非要让李世民去立,而是:没有李世民,大唐定不了“四海”。

亡羊补牢

李世民功劳过大,自然引起了李渊、李建成的重视。于是,李渊开始亡羊补牢。

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李渊调其回京,不再让他统军,改由李元吉辅佐。

结果···李世民前脚刚走,已经逃去突厥的刘黑闼立刻反扑,复大部分失地!

此时,李渊、李建成也顾不得“天子嫡嗣,不可以帅师”的束缚了,让李建成督师进讨。

李建成也确实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战平定刘黑闼,平定河北。

可以说,以李建成的才干,如果他当初不受“天子嫡嗣,不可以师帅”的束缚,功业未必让李世民独得!

然而,到这个时候,为时已晚。

尽管建成平定刘黑闼,但其功业依然被李世民所碾压。此次出征,建成虽然“搞定”了罗艺,但“山东英俊”依然有心于长期一起出生入死的秦王李世民!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功高难制,但仍能制

此时,李世民不但功劳大,而且势力也大。尤其是在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已是李世民势力范围。

李渊甚至曾经考虑:让李世民到洛阳镇抚,这样就可以避免与太子之争了。李渊有此想法,也表明:此时的李世民,已经难制了!然而,难制,却不是不可以制!

毕竟,隋唐是“关中本位主义”,长安所在的关内道的府兵占天下1/3,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而关中,又是李渊、李建成长期经营之地,秦王影响不强。因此,尽管秦王功高,但以实力论,仍在天子、太子之下。

何况,大义名分所在,李渊仍然可以调拨秦王的兵马!可见,尽管李世民功高势大,但势虽大,不及天子,功虽高,仍受天子所制。

此后,李渊开始以各种方式恢复平衡。比如,李渊此后让李建成担任抵御突厥的指挥,并借机尽调秦王府将领入李元吉之下。

在李渊、李建成的部署下,秦王府的实力一度严重削弱。

李渊、李建成,最终制不住李世民,不是因为低估了李世民因大功而带来的威望和实力。单以实力、威望论,秦王虽强,但仍可以制。只是···他们低估了李世民的雄心与手段。

尽管压制李世民,但李渊、李建成,都曾拒绝李元吉的建议,不愿从肉体上消灭李世民。最终,李世民精心部署,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父亲,夺了帝位!

李渊曾说:汉初有萧何、曹参。我没有萧何、曹参,却有你们(李建成、李元吉)!也就是说,李渊打天下时,是将两位儿子当成萧何、曹参来用的。因此,李渊自然长期重用、依赖两位儿子。

李建成居中辅佐,李世民四处征战,各自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大功。从大唐统一天下的大局看,这无疑是成功的安排。只是,苦了李建成。

居中辅佐之功大而不“显”,战胜攻取之威名扬四方。在其不多的军事活动中,李建成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十分杰出,如果不受“君之嫡嗣,不可以帅师”的束缚,“显”功未必让秦王独得!

最终,形成了李世民独得大功,势力强盛的局面。

即便如此,凭借地位、实力上的优势,李渊、李建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王的实力,逐渐开始恢复平衡。

然而,与实力、功劳相比,最危险的,是帝王之心的冷酷与坚决。

最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胜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