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制造业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空泛,说强或不强的都可以举出合适的例子
【本文来自《认识个代理线材的老板,他说,国外这种线材做的测试有200多项,国内的20项都不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半截烟头
我认为,您这样的聊天才有意义。
首先,要反驳你一下,对于特殊的行业,单项材质的检验同样有着非常高的标准的。你可以想象,你提到的发动机,那里面的叶片要经过多少测试,才可能被选中安装试车。那些经常玩糊弄人那一套,成天靠抖机灵赚快钱的厂商有可能生产出来这样的叶片么?
其次,您也清楚的知道,我的回复是在什么样一个前提之下的,那就是很多人已经认定我们的制造业很强了。对此,我一点也不认可,原因就是看到我们企业的管理还很不规范,包括大众在内的思想还停留于能用就行,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在这种整体的氛围和环境之下,想要制造出高端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怎么能这么自信的认为我们制造业很强了呢?
最后,你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提过高的标准是不切实际的,可你不能永远持这种心态,我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为高端制造,那么你这种思想必然会拖后腿。佃农和地主当然不能用同一套标准,但是,既然我们很多人想做地主,认为我们已经是地主了,那就要向地主的标准看齐。自己明明还是个佃农非要吹已经比地主牛了,不是笑话么?
柴静和丁仲礼的对话我也看了,从那里面我们能看出西方满满的遏制我们的恶意,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西方工业发展所秉持的那些严谨的标准,是西方工业上百年的总结,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其本身并没有恶意在内,我们需要加以区分,该学什么就要学什么,该什么时候反驳,据理力争也要毫不客气。我们向外倒脏水不能连孩子都倒掉吧。
结晶不假,但是怎么用却有讲究。我举的分布式电站就是一例。美国没有初级煤电站设备了,就指责你污染空气,多么高大上,但是太阳能电站在非洲货不对板呀。
你的回答中还搞混了测试和质量检测。测试是一个产品的完善过程,在过程中可以有上万次检测。比如十年试制一个叶片的完善。
但是线材质检,它不是过程,就是一个静态标准,不可混淆。
我们的制造业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空泛。中国制造业据说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500多个产业链。
说制造业强的,可以举出特高压、高铁、太阳能、等等,说还不够强的,可以举出半导体、发动机、精密机床、高端医疗器械,等等。
但是中国工业化不过70年,论起来很强了,说2/3领先不为过吧?我们只是40多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这还不算强,什么算强?
如果不是美国搞打压,这就是很强了。打压让我们发现短板,不过问题来了,最大的短板是半导体,也就是芯片为代表。中国并不太差。基本芯片全能造,就是14nm以下不行而已。应该三五年突破。问题是,中国有突破的时间表,美国有办法阻止吗?基本没有。
举个现实例子,汽车芯片,由于汽车芯片28nm足够,你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中国发展很快,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汽车大国却是芯片荒。这表明除了高端芯片,多数芯片中国是主力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
这就麻烦了,逼着中国克服高端芯片,高中低端通吃,美国的半导体企业怎么活?看看他们最近的股价吧,看看他们刚爆发的裁员潮吧。自己给自己套上吊绳,这风景线不要太美。
你经历过企业的变革吗?我曾经亲身参与。
开始的企业,野蛮生长。港台企业一开始只能推行5S管理(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一种最基本的企业管理,然后中国企业想进欧美市场,自然就会搞ISO9000.我不反对IS9000,它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但是欧美企业指定认证机构,却是在给自己搞钱。西方四大会计公司,中国大企业不经他们审计就不“可靠”。
但是西方安然公司、雷曼公司不也是他们审计的吗?充满假账。
还有那些评级公司,有用,但是关键时刻他们可以制造国家级动乱,以利美欧资本收割,不用我举例吧?
我上世纪末就研究过供应链,没法子,我干的是采购总监。供应链其实是很好的理论,但是美欧要断掉它,结果是双输。
其实任何标准,都有合适应用的时段,脱离时段谈质量标准,就是耍流氓。中国主攻中低端产品,检测标准要求就那么多;什么时候升级到高端产品为主,各项管理和标准,企业当然会升级。
比如发动机,中国第一批喷气发动机,寿命只有300小时,质检要求肯定不高;而当年的欧美是3000小时,需要自卑么?没必要。原来不能生产,现在有300小时就是进步;目前中国也突破3000小时了,欧美目前是8000小时,快与机体寿命同步了。但是我相信,中国的追赶速度,没几年也能突破,因为差距实际在快速缩小。
所以我反对你的是一种静态比较的思维,社会要求动态的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