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性女性服饰的演变

【本文来自《在世界各国较长时期的发展进程中,外来民族与本地民族融合同化,是普遍现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320121522378
  • 汉族女人的旗袍就来自满服,这句不对,满清的时候,汉族女子是不穿旗袍的,旗袍马褂属于官服,普通的汉族女子可没有资格穿。满清死了以后才穿

    旗袍恰恰是民族剥削压榨的见证,不是民族融合的

在清代的民间,有身份地位的男性大多统一身穿旗人的衣服,在当时,这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是对于民间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穿的衣服是没有太多讲究的,主要是以舒适为主,民间的汉族女子上身喜欢穿短袄,下身则喜欢穿百裥裙,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明朝和清朝服饰混搭最普遍的时期,在大街上看,往往会看到有的人上面穿着旗人的马甲、旗袍,下身又穿着明代的长裙,自乾隆过后,女子的衣服袖口便逐渐变宽,当时有人称其为“喇叭袖”。

到了清朝后期,清代人的服饰基本已经成熟,妇女一般都是梳着两把头,穿长袍高底鞋,不过这种服饰一般是达官贵人家中的妇女才会这样穿,穿着长底鞋显得身材更加高挑,很受满族人的欢迎,但是在民间却不怎么流行,原因也很明显,旗人的高底鞋和如今的高跟鞋还大有不同,它是中间突出一部分,走路的时候非常痛苦,普通百姓每天都要干农活,这样穿显然不现实,可是文化潮流就是以旗人的衣服为尊,汉人不可能不穿,所以普通百姓的衣服都是旗人的款式,但是下身有两种,一是齐脚群,二则是长裤。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样,款式不断变化。大体言之,清初尚长袍,顺治后期减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长袍,康熙中期人又转变回喜欢短小的款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制式,这和我们今天的时装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注重装饰,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欢镶嵌花边,京城俗称“狗牙儿”的就是其中一种。袖口也是常做花样的地方,比如一种称为“大挽袖”的款型,将旗袍做成长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双手,然后在袖口处布料的“里子”上绣上彩色花纹,穿的时候把长过手的这部分挽起来,这样带有花纹的“里子”露出来,袖口出堆成双层,与上面的布料形成变化,比较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城可谓引领时尚潮流之地,比如当时北京城风气,趋向于多镶花边,一段时期内在北京流行“十八镶”,纹饰非常复杂。除此之外,清人穿着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种满族服饰,一般无袖,类似我们今天的马夹或背心),坎肩开始时要过腰,后来逐渐缩短,女性穿着旗袍时还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紧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纹饰装饰(和旗袍一样,在衣襟处有很多变化)。

顺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开气最早是四面,后来逐渐改为两面,也有不开气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