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好书《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
带实习医生时,学生们就经常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有什么好书可以帮助我们做医生?
在微博上,也有一些年轻医生发私信问我:有什么好书可提升自己临床看诊的能力?
我就拿自己的经历说说感受。
我读硕士研究生时,除了姐姐给我购买的一本英文影印版的《哈里森内科学》外,我手里就是北京协和老师们出的几本疑难病例讨论书籍。比如,《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第2集)》(后简称《内科疑难病诊断》)
但这些书我都读的困难,有些云里雾里。
一方面是自己英文不好,读起来很困难(至今也没能通读完《哈里森内科学》)。另一方面是自己临床知识有限,看病例讨论时有些吃力。
但好处是视野被打开。
随着自己学业进步,硕士实习轮科训练时经过老师们的熏陶,点拔,甚至是暴风雨的捶打后,再看《内科疑难病诊断》就感觉很不同了。
后来毕业后到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又看到了北京协和老师们出的《内科临床思维基本功释例》。
《内科临床思维基本功释例》以症状为纲目,用一个个具体病例来讨论症状和体征的诊断价值,以及合理的诊断思维。
其中症状、体征的对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的讨论是其特色,是国内很多相似主题书籍里所没有的。
我个人觉得《内科临床思维基本功释例》几乎可以作为 临床带教老师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医学生的自学纲领。
因此是我带实习医生时最常推荐的书籍。
但还是有实习医生说,感觉这些书籍不够接地气。
我当时觉得,医学专业书籍能接地气吗?
现在,我终于看到了。那就是陈罡和孙轶飞著写的《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
陈罡老师曾经写过一本写年轻医生的小说《因为是医生》。我很荣幸得到陈罡老师的赠书。当时读《因为是医生》的感觉,就像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这次又很荣幸得到陈罡老师、孙轶飞老师的亲笔签名的赠书。《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是用带教老师与实习医生的对话模式。引领读者从实习医生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个病例。
以“发热、咽痛”的章节为例。
第一个场景里是一个冠心病十几年的老年病人。按照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咽痛会怀疑心绞痛的放射痛而累及咽喉部。
但是,心电图,指脉氧饱和度不支持严重的心脏事件,而发热+呼吸费力提示高危。
而带教老师立即叫了耳鼻喉科的急会诊。
这就是高水平内科医生的知识广博度。
根据我的观察,能根据发热、咽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而想到急性会厌炎这一急诊状况的内科医生并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医生培训的广度不够好。内科医生对耳鼻喉、眼科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欠缺。
但是,会厌炎是急诊,是可以引起窒息死人的。
不明原因的发热是内科医生们的最具挑战性的临床课题。
《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讨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热待查”病例。
从最初拟诊干燥综合征,然后找到沙门菌感染证据,但无论是激素治疗,还是抗生素治疗都未能控制住发热,这时我们要如何考虑呢?
病人后续的低氧血症提示病变的解剖定位,B症状+血β2微球蛋白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提示了高代谢高消耗疾病,最终医生们通过CT引导下穿刺而明确“肺部的血管内大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淋巴瘤是一个相对罕见疾病。
重点其实不是罕见病,而是手把手教我们该如何做临床思考。
当然,本书也并非没有有些遗憾的地方。该书一个尿毒症、腹膜透析治疗的纳差、腹痛等病例就值得更深入讨论。
该病人43岁确诊终末期肾病。回顾病史发现33岁时就有严重高血压,3种降压药治疗后血压控制不利。
后续证实病人是有肾血管性高血压。
我其实挺期待就肾血管高血压做更深入的讨论。毕竟,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有多个。
像33岁就有严重高血压,10年后就走入尿毒症,这背后的病因还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我个人怀疑这个病人可能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 FMD)。如果有FMD,这个病人的脑血管发生FMD的风险偏大。当然,按理来说做过肾血管造影的病人是相对易发现FMD的。只是或许本书是接地气的,所以没有做更深入挖掘。
当然,不妨碍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只是我觉得,做医生要保持一颗怀疑的心。看到不寻常就要思考下:这背后是否有我们不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