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的每次成功跨越,都是百年事业的扎实脚步
文 | 满囤
于四大卫视和五大网络平台同步热播近一个月,献礼二十大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在播放完最后一个单元《坚持》后完美收官。
该剧凭借11个独立的单元,讲述了11个深刻反映时代进程的故事,塑造了11组新时代中国人群像,每每能够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让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多方位了解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更自然生发出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纵观全剧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每个单元的故事均发生在最近的这10年内,但其中很多故事背后的主题,比如“从严治党”“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科技自立”等,都是贯穿百年的伟大事业。
《我们这十年》的主创们,并未把目光局限在展现劳动者、建设者们在这十年里的某一次、单一化的突破或成就,而是将其与长远建设相结合,让所有观众和角色一起,成为历史长河的参与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诸多伟大事业上不断前进。这期间,人们要翻越一道又一道障碍,超越一个又一个对手。剧中选取的故事,可能重点描绘了某一次跨越的艰苦历程,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次次的跨越,都是百年伟大事业中一个个扎实的脚步。这在剧集的最后三个单元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
《砺剑》:军旅题材下的时代创新
前一个单元《西乡明月》凭借正邪双方激烈且持久的角力,把很多观众看得颇为上头。紧接而来的全新单元《砺剑》,开篇就奉上了一场多兵种综合演习的戏份,可谓延续了这种上头感。除了现代化装备的惊艳亮相,本单元更让人惊喜的是,它超出了观众对军旅题材的常规预期。
近二三十年,随着外国军事题材,尤其是好莱坞战争动作片的影响,很多观众对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停留在了大场面、猛英雄的层面上。
其实我国上世纪的很多经典军事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在故事精彩人物生动之外,还附加了该军事战术的战略价值和实践经验。影片里的军事智慧、理性思考,才是其经久不衰的核心魅力。
《砺剑》单元在保留传统军旅题材的热血、高燃、感人、场面震撼之外,主创还通过深入军队调研,收集了大量军队改革、陆军合成旅的一手资料和人物素材,理性地拍出了近十年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的实地经验,具备含金量极高的附加价值。
该单元能让观众在看爽之余还能看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探讨了如何提升军队的“全要素战斗力”,并先后两次通过主角陈剑锋(郭晓东 饰),表明了“实战化大于荣誉”,“提升实战能力要优于应付考核”等务实的观点。
陈剑锋第一次到猛虎团,就强调了单兵训练成绩优异已远远不够,必须把全团的作战能力提升上来,并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思维来武装部队,才能把曾经战功彪炳的猛虎团“找回来”。
在猛虎团改编成陆军重型合成旅后,陈剑锋更是跟随时代转变思维,敏锐地预判到新时代军队建设中“人才最重要”,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全要素战斗力”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最后的红蓝军对抗演习,证实了陈剑锋的预判是正确的。新生猛虎旅的战斗力提升是牢固可靠的,是可以承载更大责任应对更复杂战况的。
如果不细看《砺剑》,可能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只需把先进的装备派发下去即可。看过《砺剑》人们才会明白,原来国防建设、军队改革,是一个摸索中前行的过程。十年的砥砺奋斗,军改的成效才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最后大规模演习所展现的“全要素战斗力”大提升。
所谓“强军未有穷期,砺剑永无止境”,这些不是一味争当战场英雄,不再一味强调自我牺牲的军人们,反而更体现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
本单元采用了倒叙手法,更是凸显出“强军”是一个持续的命题,不是某一年或某个人,而是过去的每一年每一人,以及未来的每一日每一夜。
二
《未来已来》:铺展科技全链 点亮新生活
要说本剧11个单元哪个最有可能让观众看不懂,那就非《未来已来》莫属了。该单元是以5G无线帧技术研发和5G国际标准制定的真实事件为情节依托的,必然要涉及到大量专业性极强的概念、道具、场景,尤其是5G技术乃一门基础科技,人们与其之间的直接联系少之又少,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门槛。即便如此,该单元还是在一众科技领域中选择了5G行业。从1G到5G,中国从跟跑到突破和并跑,再到如今进入领跑者的行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高度契合了我国科技变革的脚步,俨然已是我国科技发展自立自强的缩影。
但是回归到内容创作上,如何让5G在单元故事里接地气,还是主创必须优先解决的难题。首先,故事的主人公们是一群科研工作者,这一群体对普通观众来说本身就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其次,大部分人对5G技术的认知目前还是停留在比较初期的阶段,本单元开篇,主创就借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林璐(陈小艺 饰)之口,调侃人们都以为5G只是更快的网络而已。虽然是一句玩笑,但这也反映了目前一部分人对5G技术的认知状态。
主创很巧妙地为主人公——带领中国的5G网络架构方案写入国际标准而组建的特殊小组组长沈屹(董勇 饰)设计了工作和家庭两条故事线。工作线以小组参加国际标准大会为轴,以我国5G标准为全球所接纳为终,呈现出古典的“一波三折”。家庭线以沈屹的妻子因病离世为导火索,引出了女儿樊星(沈月 饰)与老爸从隔阂到和解的过程。
分别从两个叙事视角建立起沈屹这一奋斗在科研工作一线的工程师形象,通过刻画沈屹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观众对这一群体祛魅,拉近心理距离。而这其实也是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们的缩影。
在解决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形象塑造之后,故事也借助更加具体的情节设计较广泛地为观众介绍了5G技术的应用。
比如5G技术帮助偏远地区的小学生实现了远程教学,用VR眼镜上了一堂北京的实验课;又比如5G技术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实现远程救助等等。5G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谓的网速的提升,由它衍生出的其他技术应用将会深深改变人们的生活。
虽然剧中那些关于5G的技术名词观众听了依然会感到陌生,但是通过故事引导观众思考,《未来已来》就不仅铺展出5G从标准到应用的全科技链图景,而且构筑了科技自立与国家自强之间的关系。
当观众理解了基础科技与个人生活、民族复兴之间的强关联性,就更能对剧中角色生发出由衷的敬意。
而在结尾处,沈屹戴着樊星公司基于5G传输和人工智能开发出的AR眼镜,与“妻子”再度重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甚少享受三口之家生活的遗憾,把科技主题与人物情感完美融合。
三
《坚持》:生动群像让横截面有了纵深感
相比前十个单元,《坚持》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主题是所有观众都有过切身体会的。三年走过来,我们对疫情的认知和心态,也发生了多次的大转变。
本单元的故事发生在典型的封闭空间之中——由于发现了阳性病例,身处星光商厦的一批店主和顾客,不得不接受临时的原地封控管理。观众虽然看到的是疫情防控的一个横截面,但主创通过在这个横截面上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有效地引出了纵深感。
剧中很多角色,都能让观众回想起疫情几年来,我们所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
比如董洁饰演的妈妈,对待疫情的敏感程度,很像疫情刚发生的初期。那个时候的人们,由于应对疫情的手段单调,对病毒的研究不足,所以警惕性永远拉满。
别人咳嗽一下,即便是带着口罩,也要先假定他/她极度危险。儿子收了别人送的果汁,妈妈不仅命令他立即扔掉果汁瓶子,而且马上拿出酒精喷壶给手消毒。这种高敏感的状态,我们都曾有过。
杨玏饰演的拉面馆小老板,随手带一把额温枪,不管见到谁,都得先给额头来一“枪”,确保体温正常后才能与其交流。这是我们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已经初步找到防控方案时的状态。尽管他的行为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喜感,可当时我们的确是这样做的。
李菁饰演的大明白和田雨饰演的保险销售员则更接近于当下中国人的心态。如今我们已经对病毒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并且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
基于此,现在我们遇到疫情突发后,一部分人会像大明白那样,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完全配合防控安排,并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朗的心态;另一部分人会像保险销售员那样,在不与防控安排冲突的前提下,仍然努力地想办法完成自己的工作。
剧中有一个镜头,他一边打电话一边乘坐滚梯下楼又上楼,上楼又下楼地绕圈。视觉上是消极地重复运动,传递的反而是积极面对的心态。
疫情防控,尤其是发展到现阶段的“常态化疫情防控”,难免会给某些个人带来短暂的不方便。剧中并不回避和无视这些实情,而是通过群像角色间的互相勾连、守望相助,让人理解到,正如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特殊情况,疫情就是整个祖国的特殊情况。
保险销售员第一次委托防控人员去大厦外边帮他取电脑,由于人手不足工作太忙的原因未能取来。在一天忙完的晚上,防控人员再一次帮他去寻找电脑并成功取回。
可见,疫情防控的严格只是为了确保人民的利益、确保防控的效果。在防控完成了其核心任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永远存在的。
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里的东西,是可以在时间维度上纵深延续的。
四
结语
《我们这十年》策划和创作期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专门召集了30多次策划会和剧本论证会,从最初的200多个选题到最终的11个单元,内部讨论不下100次。
如今11个单元依次亮相完毕,每一个都能凝练于独立的主题,并依据主题包裹上与之高度契合的类型、元素、氛围、风格。观众不仅看到了真实可信的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而且通过这些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体会其背后的时代精神。
看过全剧,人们固然会为祖国这十年里取得的瞩目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更加认清这些成就是建立在步履不停之上,是建立在信仰坚定之上。
《未来已来》中,领导担心沈屹会因为家庭变故而影响工作。沈屹的回答是:“我九三年入党,零一年到的移动研究院。什么事情轻,什么事情重,我分得出来。”其它单元里的主角们,又何尝不是抱着同样的觉悟?
一个人书写的是人生,一群人书写的是家国。
《我们这十年》收官后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是中国人民在百年伟大事业道路上总结后的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