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6 足球经济学:城市越大,球队越强?
「橘猫看球」已开通音频播客栏目,您可以通过点击下方音频进行收听,或移步至喜马拉雅、苹果、小宇宙、QQ音乐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橘猫看球 - 足球的商业世界」专辑。我们会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内容!
欧冠历史上诞生过22个冠军得主,历数各个冠军所在的城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自首都的冠军球队数量远不如外省球队。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欧冠之王皇家马德里不就来自首都城市吗?如果了解历史会明白,银河战舰早年在法西斯政权下积累的资源和优势是不可复制的,难以作为正常案例分析。
切尔西在十年内拿下两座欧冠,为伦敦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仅仅是追平了人口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诺丁汉而已。其他首都,诸如巴黎、柏林、罗马等等,一个比一个“拉胯”。这是为什么呢?
弗朗哥与皇家马德里
首先,欧洲足球的发展离不开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以曼彻斯特为例,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从1800年只有8万人的小地方,摇身一变成为1900人口达到125万的大城市。
农民进城务工人生地不熟,又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足球成为精神支柱。工人通过足球找到归属感,他们的支持让这家前身为牛顿希斯铁路货运公司的“厂队”一步步成长世界级文化符号。
传统欧洲足球豪门所在的城市大多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德国的慕尼黑、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英国的利物浦、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等。工业遗风塑造了足球传统,也塑造了当地社会的精神信仰。
曼联前身牛顿希斯的黄绿配色
反观首都城市,或是有着上流社会风尚的名城,人们对足球的热情就少了许多。
在巴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进过球场,城市寸土寸金,圣日耳曼正是因王子公园球场位于“小巴黎”核心区之外而得名“大巴黎”。牛津、剑桥的市民可不需要什么球队来维系认同感,闻名世界的名校更值得他们骄傲。
这都属于历史,金元资本让足球进入了新时代,大都市成为足球俱乐部的战略资产,两极分化的经济形势也让小城再难飞出金凤凰。巴黎终究会拿到大耳朵杯,而森林则无缘重温昔日的辉煌。
大耳朵杯终将降临巴黎
详情提要:
02:25 诺丁汉郊外的报刊亭
04:33 欧冠的“法西斯时代”和拉胯的首都球队
10:38 工业城市的足球传统
17:15 小城奇迹渐行渐远
22:05 课后思考:我们离足球文化有多远?
BGM:
Echo & The Bunnymen「Nothing Lasts Forever」,
Chris Lake / Jessie Ware「Stom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