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斗争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
斗争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高频词,“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也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国际社会对此予以充分客观报道。但个别西方媒体却将此曲解为中国将对外更具攻击性,称中国与发达国家关系将会更加紧张、面临更多麻烦。
这些歪解歪论、目的在于给中国制造“话语陷阱”,挑拨中国同他国关系。对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渊源、精神品格、现实意义、价值追求等层面,对外讲清楚中国的“斗争精神”,帮助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共观和中国观。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中多达数十次提到“斗争”一词。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等著作中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包含着丰富的斗争思想。
毛泽志同志在《矛盾论》等著作中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注入了时代内涵。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武器。中国人自古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存亡之际,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烙印。凭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万里长征、抗战胜利、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等人间奇迹和光辉业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国内发展挑战和国际局势剧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发扬斗争精神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坚持敢于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必将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斗争精神有明确的对象和方向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不是要搞四面出击,更不会搞无原则的纷争。中国人不怕事躲事,但也不会主动挑事生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斗争精神是辩证统一的。
发扬斗争精神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仅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也有力维护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方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同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不仅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为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一个昂首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东方大国,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