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关系的改革

【本文来自《亲历者说六七十年代农村养殖情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张元生
  • 你到过农村嗎?知道公社是什么时候建立,又是什么时候公社改乡嗎?那时的化肥种子农药电力都不是商品、都不要钱买嗎?你現在多大?公社巳经过去快40年了,年轻人真是信口开河!

现在农产品的大部分产量其实是通过工业品投入交换来的,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经济。离开这些工业品,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农产品产量就消失了。

之前的所谓的小农生产模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体的,农民既是自己产品的生产者也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是自己消费之后留下的剩余。所以自古中国农耕社会主体的税负是以实物税和劳役税形式缴纳的,而不是以货币税。这

种实物税一直到三十多年前还是如此,所谓交公粮。

这是由于农民获取货币的渠道太少,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并不是要去市场销售的商品,没有自己生产的产品换货币,再货币换自己消费的产品的这个过程。之前农民生产之前问的是吃得掉吗?现在农民生产之前问的是卖得掉吗?

这四十多年农民多个改变同时发生的过程,农业生产从《隐入烟尘》那种自产自消的小农模式转变成通过市场销售的商品交换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再固化在土地上,可以进城享受工业化的红利。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的分离,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

公社集体化或者到乡生产队,其实都是一个小农家庭生产单位的放大,只不过放大规模大小的问题,还是几千年人和土地捆绑固化的经验。

而且这种放大,更是将土地集体化实际变成对于这个集体内的农民个体的福利,更固化和提高了农民离开土地的成本。但是家庭承包制后,每个个体的农民不再被这种福利束缚,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他可以在土地上生产,也可以去城市进入工业内生产。而土地这份福利并不会因为他离开土地成为工人而消失。

这个制度上的解放和我们的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相结合,才是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改善的真正的主要原因。

而离开土地的农民将这些土地资源通过流转,集中于有能力组织农业大生产的农民手中。这些农业生产本质上是工业化的生产,这些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什么之前先要问自己的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不能卖得掉吗?这句话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民可能想都没想过。

虽然您有农业实际的生活经历,但是并没有跳出小农经济模式的思考思路,来分析中国大陆这四十多年来农业的变化。

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什么是商品交换经济模式是陌生的,虽然这四十多年一直和这种模式天天触摸,但对于它的本质并没有深刻的正确理解。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