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口语读音基本上是脱钩”这个事情,其实想想,并不是汉语汉字的特例
【本文来自《中文比较起拼音文字,最大的优势是稳定》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星辰渊海
我也说的是“基本”人文方面本来就极少有绝对性的规则,大部分都是相对性的。
不多说,只提一个问题。
“中文表达可以省平面空间的问题",在古代可以省竹简,省纸张,现代用电脑记录文字就不重要了么?不是的。还是还很重要。因为人的眼睛视界是有一定大小的,在这一定大小的视界内文字能给更多的信息,就能加速人接受信息的速度。人一生大部分信息是用眼睛接受的,这个方面有差别的话,这么多人和时间积累起来可不是小数字。
【和口语读音基本上是脱钩】这个事情,其实想想,并不是汉语汉字的特例。因为方言、古今音变是各种语言都存在的。就像你说的【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他的书面文字和读音强绑定强耦合】,真的如此?印度那咖喱味的英语怎么来的?英式口音和美式口音的区别又是怎么来的?《新华字典》也是一个普通话的标准音,各地方言读音不同。那其实同样一个英语单词,字典上也是一个标准音,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所有英语国家都严格按照标准音来读。feet,拼写下来都是同一个单词,你读i:,我读i,他读e,哪怕是哑巴英语不会念,也并不妨碍你我他对feet这个单词意思的理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拼音还是象形,而是统一。统一的国家推行统一的文字,也推行与之相应的通用语,文字、语音、语法。方音不同的人用统一的文字,需要跟方音之外的人交流还得用上通用语,中外都是一个道理。不是统一的文字维持了大一统,而是大一统才能维持统一的文字。西周基本统一的文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异形,就是各国分立,各国的文字按自己的发展演变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至于说【这么多人和时间积累起来可不是小数字】——然后呢?中国古代辉煌文明是靠这么积累出来的?如果是,那么中国近代咋又积累了那么多的屈辱?具体到个人,学中文积累出来的信息比学英文的多,所以一个人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原来英语母语的人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说接收信息,但是接收的信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先得有人来产生信息?你说你费劲写一个“龍”字,或者用拼音输入法打“long”然后再在一堆同音字里找出“龍”,这个产生信息的时间,是不是比英语写dragon(这里就不讨论汉语的龙和英语dragon是不是一回事的问题了)要慢很多?所谓“在古代可以省竹简,省纸张”,但是笔画多,墨省不了,从信息产生-传递-接收的整个过程来说,汉字“龍”应该是更花时间的。拿“襲擊”跟assault比,更得哭了。
而且你看一个汉字省空间,但是一个汉字并不是真的“1”个单位,去对比英语一个单词比如“dragon”是“6”个单位。比如“襲”,实际上是有“(立+月+*=龍)+衣=襲”这样的判断的。也正是这种判断,让你能够区别“汏”“汱”和“汰”。摆脱线式,不管是搞成多复杂的结构,始终还是要还原成多个有意义的构字组件。英语单词长的很长,但是终究至于26个字母,而汉字虽然一个字的构字部件不多,但是整个汉字系统少说有几百个,多则上千个构字部件,识读、记忆的难度都要更大。这些不同,要论优劣,都一定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有利的说,而避开不利的一面。说英语好的,可以说虽然单词多,但是字母就26个。反过来说英语不好,那就是虽然字母26个,但是单词多。没啥意思。
我一直想打个比方,但是多次回复到最后都给忘了,这回终于想起来了,也就正式作为我的意见的终结吧,这个话题我就不再参与了。
时代不同的打架是关公战秦琼,那汉字跟英语做长短之类的比较,我觉得大概可以说是关公战亚瑟王吧。学者可以从更核心的差异入手做深入研究,而对于非语言文字专业的外行普通人来说,关公战亚瑟王,其实也就是猎奇,好玩,可以成为谈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