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百年前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微博@唐律疏议V:

少年时读到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觉得胡适说的“多解决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很有道理啊。为什么总是谈那些云山雾罩虚无缥缈的主义呢?多解决些实际问题才是王道吧?

如今,了解了相关历史背景以后才明白,其实胡适提的是一个伪命题。

当时中国各界有识之士对中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争议其实并不大。真正争议大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讨论各种主义,其实就是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胡适的主张相当于说:我们要多解决些问题,但我们不要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结构性和根本性的:即无论讨论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最后总会不可避免地归结到政府的全面重组和社会的整体改造——而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主义的抉择了。

就比如说当时中国文盲率太高怎么办?那就要普及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的钱从哪里来?那么就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当时政府为了支付列强赔款,财政连年赤字亏空,哪有钱办教育?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涉及到驱逐列强反对帝国主义。这就又涉及到需要重组政府,清除政府中的买办分子和买办思想,还要对政府中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改造。这就不是一个单纯解决问题的事了,而必然涉及到选择哪种政府组织形式的主义选择。

此外,就算有了钱,能够普及义务教育,但是对于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来说,有多少父母愿意让家里一个半大劳动力去脱产上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同时改造广大农民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而这又涉及到如何对农村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因为旧有的传统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加租佃制度)会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更无法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化。所以此时的解决方案就又涉及到一些主义的选择,比如是要土地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而不单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事情。

所以说,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不可能脱离主义去谈解决问题的。胡适的主张看似合理,但却是空中楼阁,属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理解非常浅薄的人才会有的异想天开。

微博@宝树:

这个看你怎么理解,理解1是只触及具体问题的层面,不触及社会根本结构的层面;理解2是涉及社会根本结构的层面,但不被某种“主义”的教条所束缚,从原文表述来看,二者兼有,思想有混乱的一面,就理解2来说,和“有中国特色的.....”也是殊途同归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