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了2022,我们还是很少见到“没出息”的台湾人?

为什么我会想写没出息的台湾北漂?因为自己曾经这么没出息

也因为我不希望,台湾人在大陆这一群体,在媒体报导和社交平台中,只能展现出发达、成功的那一面。

疫情发生前,曾有一段频繁往来台北(及新北)与北京的时光。那时台湾朋友已经很少的我,能固定与他们见面维系感情,甚至有幸认识一些新朋友。

那时恰逢大陆文化影响力与台湾的高速融合期,大陆流行的一件事物:可能是一部影视、一个玩具、一首歌,回台湾都能发现其踪迹。多亏那一段时期的不断聊天与观察,我才能在两岸满屏“台湾就是反中”的文章中,捕捉到其他现象。

在帝都十年,两岸不断变化,微信出现了、抖音出现了、“绵羊料理”开设youtube帐号且收获大批台湾粉丝了。唯独,两岸对于“在大陆的台湾人”的想像与报导,仍然比较刻板。

台湾朋友多半都认为我“一直”是一个收入高的女强人。几年前曾有几场咖啡局,跟台湾朋友的朋友、还有数年不见突然约我的大学同学,席间这些小可爱好奇打探我的职业薪资(台湾人一般会试探,不会直白问)。

“其实很多在大陆的台湾人都不像论坛说的薪资多高啦。有些产业确实高出几倍,但我所在的行业薪资真的就高那么一点点,我賺得不多。”我摆出可爱的笑容。

“屁啦,那你干嘛留在北京?”,或是“哎喔,不要谦虚了啦:)”往往是这反应。

老家的邻居也有些人才,那段频繁回台的时期碰到邻居,打招呼方式基本有最平淡和善的“回来啦,好久不见”,到有点阴阳怪气的“现在都赚人民币了吼”“回来用健保啦”等。会碰上哪句话,端看有没有遇上特别机车的。

有次一位不相熟的台湾人问我“在北京赚很多吼”这种半试探半随意的打招呼,我语气诚恳、眼神坚定地点头,“是,很多,人民币香香!”对方笑出来,“哎啊但北京上海生活成本也会贵欸,你也不容易”,气氛一下子活络。

什么嘛,原来这比努力解释轻松多了!

前些日子聊到我的新书,一位台湾朋友说了我印象深刻的话。“我很想做出一点成绩给家人看,我一直觉得我必须在大陆做出点什么,心里一直难逃这样的压力。”

台湾的发展程度高,但台湾人在大陆“必须混出点什么”的压力,可能不会输外省县城来帝都打拼的小社畜们。

在此,我想稍微总结一下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三种台湾北漂样板。

台湾社会中,“台湾人在大陆”有几种常见模式。

第一是台干和台商在大陆的风流倜党、杀伐决断(古早时代)

这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模式,比如一位台商讲述现在台湾产业在大陆的优势与挑战,最后结论往往是“台湾在某些层面还有优势,但大陆追得很快”。还有在论坛上各种网民分享“我亲戚是台干,在大陆彩旗飘飘”这种常见的民间故事。

这类模式现在仍然不少见,可谓亘古久远。

第二是在台湾年入百万,去对岸年入数亿的台湾明星(中期时代)

在我还在台湾的青涩时期,大家看见大陆综艺竟然把台湾嘉宾打上“中国台湾”,纷纷截图上社交媒体上批评。

在多年前,逢年过节,台湾老一辈明星上央视重大节目,人们觉得“上世代的人嘛,难免有点大中国情怀”。近年年轻明星不再出现在101跨年,而是在湖南卫视,台湾人从感叹到见惯不怪。

欧阳娜娜在台湾被嘲讽,台湾年轻一代把明星划分出了“去对岸”和“不去对岸”两种阵营,但前者人多势众,年轻人最后顶多说一句“人民币真香”。

第三是近年常常出现的“劝退型”。(最近的时代)

“劝退型”常常出现于台湾论坛和社交媒体中。比如会有人问,“公司开出一个月一万,让我去上海(包住宿),要去吗?”底下会非常多留言,“在上海没两万别去了”、“我某某朋友去,年薪五十万人民币”、“大陆一线城市除非一个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不如待在台湾”。

也有在大陆的台湾人会大手一挥,劝告后辈“没有混到多少多少钱,别在北京待着”!

以上三种,都常在媒体中看到,也一再强化了台湾社会的认知:“去对岸的、以及留在对岸的,都是赚大钱的。如果不是为了比台湾高几倍的钱,不会有人选择在大陆。”

二,在陆台湾人,在收入与发展上,“必须呈现正面的压力。

“大陆一线城市除非一个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这话并没有错。特别是对于被企业外派的人而言。

台湾人会选择来大陆,不管是先读书还是直接就业,当然是为了赚更多钱的可能性。但对于留下来数年的台湾人,其实就是一个综合性考量。

比如我,为了阿竹与各位可爱的读者:)比如我一台湾朋友,同样北漂多年,踏出校园后他的专业知识、人脉都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对台湾产业和职场生态反而陌生很多,这两年就算很不如意也选择咬牙撑着,希望等到春暖花开。

他并没有“赚大钱”,家里房子在台北,回去也能找到薪资可以的工作,他也没有把握以后会有多高发展,就如其他大陆年轻人一样迷茫。按“性价比”来说留在大陆更不划算,但他目前还是想留在熟悉的环境和朋友身边。

在大陆社会的语境下,他和我一样是“来大陆赚钱的,目的明确”之一员;在台湾社会的环境下,若他把目前现况放上论坛,他的朋友与各路网友,多数会劝他回家。

自然,我有主观想法,或许不是客观的普遍现象。但就我个人观察,在大陆的台湾人多少都背负着这样的压力:可以跟台湾朋友说“北京吃得不行、不如回台湾”;可以跟爹妈亲友说“北京可能收入比台北高,但房租太贵”。

你可以抱怨生活与成本不值得,但在“收入与发展”上,必须稍稍美化。

”我在北京,目前薪资一万”、“我在上海,目前八千”,除非你是刚毕业的,不然这种话一说,台湾亲朋好友多半会非常不理解“你为什么要留下”、“快回台湾啊!”

人生都是起起落落,成都人在北京,可以从月入两万因为失业变成月入一万,台湾人当然也是。你的北漂,可能从八千、到一万、到一万五、到三万,也可能三万降到一万。

“落”的这个阶段,台湾北漂可能更难跟家乡亲友说出口,可能比大陆朋友更难获得家乡朋友理解。在社交平台上,自然更难看见台湾北漂“落”的这个阶段。

如果不是写下自己的故事,我妈和台湾朋友们,都不会知道曾经“月入四千的台北女孩”。那时的我,一个字都不敢跟家人和闺蜜说。

最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不应凌驾于日常生活与人情。

在大陆媒体报导中,常常为了展现“台湾人才赴陆”的成果,台湾北漂往往都发展得好、发展得更好、发展得再更好。

而在台湾普遍认知中,“若不是为厚厚一叠人民币,留在大陆干嘛”?

其实,我们台湾北漂,不是都过得如此“正”。我们也不必,一直,都得这么“正”。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掩饰,已经能坦率地跟台湾朋友表示,“我可能是我们两岸圈子,赚最少的台湾人了,工资跟台北接轨啦哈哈哈!”

台湾人在大陆的故事,因为两岸关系的特殊性,难免有宣传味和政治味。但两岸关系再特殊,都不能凌驾于日常的人情往来。

你在一个地方有了朋友,会愿意留下来;在一个地方有了猫狗,有了自己的工作,自然愿意留下来;在一个地方没有赚多少钱、存款少得可怜,但实现了自我价值,当然愿意留下来(虽然有点心酸)。

生活难免起落,碰上不如意时有人会离开,也有人会留下来。我希望台湾北漂的故事,能有更多样貌;我希望我们不会只是一个个宣传故事、或是一个个“为了钱才在对岸”的审视。

这是我写下一位“没出息”的台湾北漂故事的原因。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