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饭”、“卖国饭”与“外国饭”
文/老C
吃“爱国饭”,“卖国饭”都很不容易,本质上都还是流量饭。真正人数众多的,是吃“外国饭”的。
1、
从古典互联网时代开始,“恰饭”就是不同观点的人群吵架时的有力武器。论坛时代,反体制派攻击亲体制派最早的语言武器就是“五毛”。说发一个替体制说好话的帖子拿五毛钱。由此衍生了“五美分党”,“自干五”等词汇。
今天“恰饭”仍然是网络群体中互相攻击的法宝,有人骂一些观点上比较“爱国”的人,说他们“靠爱国吃饭”。比如司马南这样的时政领域的顶流,吃爱国饭,挣大钱是很多人攻击他的理由之一。
司马南的观点,很多我都不赞同。特别是在联想问题上,我写了几篇文章批评。其中还被司马南先生的盟军张捷先生点名批判。司马南先生在网络上获得了多少收入,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肯定不会太少。但这部分收入,就是“爱国饭”吗?
互联网世界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流量就是钱,用户使用时间就是钱。司马南先生能赚大钱的核心原因,是他有粉丝有流量,有人愿意在他身上投入时间。而他自然可以通过流量变现。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有无数的流量中心。超级主播一场直播卖数亿的货,互联网巨头每年从广告上收入成百上千亿,这些都是流量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娱乐明星其实也是恰的流量的饭。他们的商业价值,也来自于粉丝,来自于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司马南先生如果恰饭,恰的是流量的饭。明星靠颜值吸引关注,司马南先生吸引粉丝和关注是靠观点、情绪和口才。然而,时政领域,司马南先生这样的人,已经有了全国知名度。全国数起来,这个级别的大V也没几个。自媒体的“爱国”大号,也就那么十几个几十个吧。全国顶流司马南先生的收入,和同等级别的娱乐明星,带货主播比,应该差距甚远。
从经济回报上,“爱国饭”真没啥好吃的,做到国家级别的顶流,也就那么回事。司马南先生的收入再高,和美国类似领域的顶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据NYT报道,为获取三年半的播客独播权,Spotify 向 Joe Rogan 支付了至少 2 亿美元。Joe Rogan何许人也?也是美国时政领域的顶流,带有很强民粹主义色彩。
职业吃“爱国饭”的人,在中国数量不多。想混成顶流,也是非常艰难。不好办呀。于是,动作也就变形了。互联网上,为了获取流量,想的招数那是千奇百怪呀。
爱国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大V喊出来的。爱国是行动,而不是挂在嘴边的言论。
对大多数中国人,为啥要爱国?
因为“国家兴旺我发达,国家衰败我倒霉。” 这么简单的逻辑不需要反复讲,更不需要喊。
网上天天声嘶力竭喊爱国的人,其实还是要吃流量饭。
2、
我相信,真的有能力能靠“爱国”吃饭的人,数量非常少,能吃到的饭,也没多少。
同样,我相信,靠“卖国”吃饭的人,其实也不多。
确实,外国情报机构基金会啥的,每年都有经费。但经费数量也是有限的,各个利益集团,各个环节分分,也剩不了多少。中国最近经济发展了,美元经费也不像原先诱惑力这么大了。
以电影为例吧,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算是现象级电影了。有报道说观影人次2个亿。按今天票价,得近百亿票房。但当时票房只有4000万,国内版权的西影厂一共拿到400多万分成。海外版权能卖个100万美元,就比国内高了。那时,电影真正的的主要客户都是老外,中国导演拍电影是给老外看的。当然,还有另一部分是给领导看的电影。
比如贾樟柯投资仅600万元的《三峡好人》靠版权费就收入4000万元,而成本4000万元的《山河故人》更是在上映前夕就通过海外版权销售收回了成本。
既然拍给老外看,肯定要按老外的口味拍。中国人喜不喜欢,who cares?中国人喜欢运气好,不喜欢也不伺候你。但现在,电影海外版权越来越难卖,得靠国内票房赚钱了。给老外看的电影不吃香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拍给中国观众看的电影了。市场决定口味,本来就没必要管那么多。
今天网络上真有多少活跃着拿了外国经费的人?我觉得也不这么多。外国经费的吸引力也远不如二十年前。经费有限,分肥的人很多,想靠外国经费发家致富财富自由,更难了。真吃“卖国饭”的人其实也没多少,也赚不到啥大钱。
这个领域真正赚大钱的,也许有。但也不是外国人给的“卖国钱” ,本质上还是流量钱。用文笔口才观点吸引粉丝,然后赚流量钱。粉丝想看啥内容,就发啥内容。粉丝想看啥观点,就发啥观点。14亿人,能吸引其中1%,就能赚很多钱。
3、
靠“卖国”吃饭的人不多,靠“外国”吃饭的人却不少。这部分人中,相当一部分,是靠“外国好,中国坏”吃饭的。这部分人,不像所谓的“爱国”大号,几十几百个各自为战,而是几个,甚至十几个行业的数百万从业人员。
比如,海外移民,海外代购,海外留学,海外医疗,他们的核心卖点,不就是“外国好,中国坏”吗?
卖货的,肯定要说自己的货好。我朋友圈中的一位老板,天天发朋友圈说中国医疗多么多么差,美国医疗多么多么好。这位老板就是一家海外医疗中介的老板。所以他发这些朋友圈,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是职业精神的体现。
做海外移民的,肯定要说海外的生活多么多么惬意。做海外代购的,肯定要说国产货差,进口货好。做留学中介的,肯定要把国外的教育夸成一朵花。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他们发的东西,我看着并不舒服,但我不觉得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吃饭挣钱不丢人。
当年我在外企做咨询的时候,当然也要介绍国际公司的最佳实践,说国内企业这点不好,那点需要改进。不说“外国的月亮圆”,怎么卖得出去咨询项目?
这些朋友说“外国的月亮圆”,是天经地义的。也不需要和他们争论什么。你为啥非要和一个麦当劳的店主,争论肯德基是不是比麦当劳更好吃呢?要尊重对方的职业和职业精神。
这些靠“外国好,中国坏”挣钱的行业有多少从业人员呢?网上有些非常离谱的数字,光留学服务行业就有4000多亿元规模。老实说这个数字我不太相信。
但我估计,海外移民,海外代购,海外留学,海外医疗这四个行业,几百亿的市场规模,几十万的从业人员,数量是有的。
这几十万人中一部分网上发发帖,自然网上就形成了“月亮是国外的圆”的声浪。毕竟,这么大的行业,这么多从业人员,都要靠卖“外国的月亮更圆”为生,我们也应该能理解。
我们看看网络上特别努力鼓吹“月亮是国外的圆”的这些人,其实,很多都是办移民的,办留学的,办代购的。他们这么做,是因为职业需要。我觉得,这些人,也不一定是“恨国党”。只是要赚钱,赚利益,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现在这环境,挣钱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