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多人低估了小农经济在塑造中国文化底色中起到的作用,也有太多人忽略了……

【本文来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1期:西方争辩“文明型国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我要陈疑
  • 文明型国家之所以长久,因为它的文化基础不是一种神,它的凝聚力也不来自于某一种基于宗教的话术,也不是民族国家的基于血缘传承,文明型国家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基于农耕生产,是适合于农耕地区的一种长期行之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做出的每一种倾向性选择不是为了扩张,不是为了打击异教徒,不是为了打击异族,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生产活动,在农业文明地区这就是唯一正确的文化,以至于任何其他族,只要入主中原,进入农耕地区,将农耕地区作为他们国家的一部分,他们就得接收这种生产方式,继而接受这种文明!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事实上效率并不高利润很有限但对国家和老百姓都必须的农业生产保留足够的人口和土地,我们从文化和制度上抑制商业发展,因为我们的很多扩张伴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渐推广,所以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也因为有一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确实不适合农耕,所以这些地区就会成为中国与周边的过渡地带,进行拉锯,核心地区有能力对这些地区进行经济辐射时,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国土,没有能力时就会失去,所以历来中国戍边都依靠的是军屯!

    中国面对的一些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生产型文化碰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西方在宗教文化的扩张宣传上花费了比我们多得多的精力,而我们的主要精力始终集中在生产上,过去两百年,中国在生产问题上出了大问题,工业品的生产被西方全面赶超,导致农产品的生产也落后于西方,这相当于我们生产型文明的根基发生了动摇,但是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上,虽然不能算是完全解决了生产问题,但是中国的文明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恢复必然会重建自信心,发展出新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各种伦理制度,乃至一种符合工业生产特点的生产型文明!

我觉得,今天太多人低估了小农经济在塑造中国文化底色中起到的作用,也有太多人忽略了工业化大生产对经济韧性的巨大影响。

小农经济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精神出发的起点,也是中国人精神回归的终点,无数中国人最后的底气都在一句话,大不了我回家种地!

中国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其实很优越,土地的出产很稳定,比起虚无缥缈的神,中国的土地绝大多数时候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确定性,只要拥有她,人生几乎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你好好对她,她也好好对你,基本不会辜负人们的付出,所以只要有一小块地,就有粮食,再种上几棵桑树,养一些蚕宝宝,理论上解决穿衣问题也不是难事,经济上的独立,造就了生性自由的中国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中国人是可以道法自然,实现天高皇帝远无法无天的人生梦想的。

但是总有些天灾水患,甚至还有战乱,这就需要有人组织大家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很现实的中国人总是选择那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人,组织,制度,最终归结到文化,百家争鸣的时候有很多学派,最终活下来的也就那几种,最突出的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最有利于建立严格秩序的法家和事实上最有利于降低行成秩序成本的儒家,这两家的制度事实上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不约而同的,他们都不喜欢商业。

商业可以带来财富,但是她终究不创造财富,她只是财富的搬运工,她对生产的作用只是一个促进作用,但是她也会对那些利润有限却对人们、国家生存必须的生产产生抑制作用,会引诱国家将有限的土地和人口投入利润高却无法维持生存的生产,这种投入有时是不可逆的,甚至会造成国家经济的崩溃。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小段特定的时期内,能够像近现代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国家那样几乎无限量的得到土地和劳动力,所以抑制商业支配资源调配就成了每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们必然的选择,事实也已经证明,无法抵御高利润诱惑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是真的会死的!

中国的小农经济多少有些小富即安的想法,所以我们的儒家是非常进取的,它引导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把目光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移开,关注更广阔的天地,但是有那么多难解的问题在那里,中国的精英觉得很累,于是老庄起到了补充的效果,告诉精英们,天地有定数,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放过自己的方式,实在不行还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再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有很多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和困惑的人终于找到了来世这个更大的退路,至此,中国人的心灵终于基本上有摆放的地方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