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大大提高,供给性大大改善,但农产品的“可食性”却反而大大降低了

【本文来自《六七十年代“羊肉”很少有人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咱这是南方,羊不知道,但牛肉也是如此,我也是七十年代生人,那个年代的人也不怎么吃牛肉,一是牛作为农耕主要劳力不可或缺,除非自然老死或受了伤失去了作用,否则不可能去主动杀牛卖肉,二是牛肉忒便宜,我记得八十年代猪肉卖八毛——1块钱的时候,牛肉只卖2毛——3毛左右,那时的说法是牛肉没营养,吃了会槽人(意思就是牛肉没啥油水,吃下去很快人就饿了,那时人人基本都要干活,肚子里没东西就没力气)。

现在的牛肉可是比猎肉要贵差不多一半左右,又有什么科学依据说吃牛肉不怕出现“三高”症状,再有“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牛肉反而成了一道美味食物了。楼上有朋友说羊肉与狗肉类似,我们这也差不多,小时候在农村,邻居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养狗看家护院,那时一个院子里随便都有十条八条狗到处晃悠,大的院子你甚至能看到一群一群的队伍。那时的人也不怎么吃狗肉,原因差不多,一是狗子多半是自家喂养的,有感情,除非打架受了重伤或给车撞死(家门口不远就是公路),不会有谁去主动打狗来吃。二也是因为狗肉不值钱,我们这也有这风俗,就是正席上不会出现狗肉,俗语有云:“狗不上席面”,还有种说法就是“打狗散场”,暗喻衰败,所以不能上正席。现在就没那么讲究了,一是老一代的逐渐消失,二是年轻一代并没有这个讲究,关它啥风俗,好吃就行了。

​但现在所有的食物味道全变了,无论是蔬菜,生畜,粮食,食用油,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年轻人并不觉得,但如果你是七十年代往上走的人,大多都清楚,所谓的“良种”破坏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在“食”这方面大规模的改良,使“食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量大大提高,供给性大大改善,但“可食性”却反而大大降低了,四十岁往上走的人,特别是农村人,在这方面的感觉犹为明显,就是“无论什么东西都不好吃了”,家里养的,地里种的,口味越来越差,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猪肉,以前的猪是土猪,黑白相间的皮毛,一年下来不过二百来斤,过年杀猪,那个猪肉是真的好吃,炒出来的是真的香喷喷的,令人食欲大开,肥肉倒锅里一下子就炸出油来了。可现在的猪肉好吃么?肉倒锅里炒半天,没有一点香味,肥肉你炒半天还是肥肉,没有油水。

再比如辣椒,南方人的主菜之一,以前的辣椒刚出世时,你拿来炒肉丝啥的,那味道真的是~~~,好吃。现在的辣椒呢?良种,倒锅里炒半天也不软,吃起来也不知是啥味道。

还有鸡,鸭等都是如此,全部都是“良种”了,随便一只鸭子就有4,5斤。我小时候喂过土鸭子,开春插秧时买来小鸭子养,到了端午前后就可以杀来吃,2斤左右,脚短短的,鸭屁股基本拖在地上,端午拿刚出世的新鲜辣椒炒鸭子,是我们这边的风俗,那个味道哇,真令人怀念!那时的鸭子你喂一年,也不过2斤多,再重也不过3斤左右,它长不大,品种如此。现在的鸭子呢?喂两月出来,至少4斤多,毛都还没长齐。味道么,完全没味道,就像楼上有人说的,跟吃猪肉的味道差不多,怎么炒也没有鸭子味道。

我只是随便捡两样拿出来当例子,其实现在绝大部分食物都已经变了,与我们小时候吃的只是在外形上相像,味道却完全不一样了,美其名曰“良种”或“杂交品种”。“量”确实大大增加了,至于“质”还真不好说。结果我们这里现在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去买食物,懂的人或上了年纪的人,基本不去超市买,都会去农贸市场上买,找那些看起来像菜农或农民的人买菜,无它,因为他们卖的菜很大可能是自己种出来的,有些菜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留下的种子,也就是以前的老品种,因为他们不是规模性的种植,所以大部分人用的是农家肥,绿肥,也不会用什么生产素,催生素,农药等各种化学产品,这些菜的味道与超市里面卖的菜的味道有差别,要更好吃些,更香一些。而有些野外生产的野菜,或山里面采出来的野菜时蔬也更受欢迎,人们都更喜欢吃原法原味。现在我们这边有人拿所谓的“良种”猪与山上的野猪杂交,产出来的那种皮毛黑白相间的猪肉更好卖,更受人们的欢迎。

只是这种变化年轻人基本上都视为正常,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没有我们当年的那种味道,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心里有时会发出感慨:“这科学这样发展,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