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乌战争的军事科学分析

用永恒和最优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

分析当下的俄乌战争

自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最近乌克兰在东部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攻,并夺回了上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又使这场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场战争在国内引起了大量的讨论,比较明显的存在俄粉和乌粉两个群体。3月4号,我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这场战争的文章“俄乌战争的科学解读 —— 现代战争,旁观者胜”。半年过去了,中国媒体上不科学的观念太多,因此还是有必要再提醒一下如何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数学原理去专业的分析这场战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

 

根据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的第一公理——战争循环因果序列:

500

其中

P、Q:双方战斗单位数量

Eb、Er:双方的击毁效率

i:时间序列

以上数学公式以及基于这个公式的推导,一般读者可能读起来很费劲,可参见我写的《超越战争论》。此处我们就完全省略了,只给出由它推导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进行一场战役时,在特定的战争维里必须集中的数量优势精确计算公式为:

500

这就是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最重要军事原则的精确数学表达。如果双方击毁效率相同,就是至少要集结敌方兵力3倍或以上的数量优势。达到这个3倍最低限度的数量优势时,打完仗后我方的极限战损率会低于7.33%,而交换比高于4.56。

以上战争循环因果序列是可以应用于一切武器技术和军种的战争,是不会有例外的公理级战争规律。数量优势原则是在双方击毁效率都不为零的前提条件下普遍成立的。如果有一方击毁效率为零,会演变成数量原则不再起作用的“零伤亡作战”。显然,俄罗斯军队远远达不到对乌克兰军队零伤亡作战的程度,因此,在任何一个特定战争维里获得兵力数量优势就成了非常关键性的、原则性的、前提性的问题。

采用以上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媒体上大量的观点都是很不专业的。

 

二、“拉胯”

 

媒体上用来描述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最多的词汇就是“拉胯”。按字典上的解释,拉胯这个词本来是东北方言,形容人没精神,不行,像摊在地上一样(连人的胯骨都拉到地上),拉拉垮垮的(百度百科)。这个词汇用作为普通老百姓聊聊天可以,但是如果用在需要对一场战争进行严肃认真分析的场合,就会犯严重的不专业的错误。如果要问拉胯的问题在哪里?就会发现它好像能解释现象,但事实上什么也没解释清楚。我一直强调,无论在哪个领域,作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可测量”。你能对“拉胯”进行测量吗?不能,所以它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俄方之所以在这种战争中一直打得不是很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违反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的基本公理,没有能够集中最低限度的优势兵力。几乎在所有的战斗中都没有认真地考虑兵力数量优势。

 

三、四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场战争分成四个阶段: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全面防御

重点防御

1.全面进攻。

2022年2月24号特别军事行动一开始,俄军的打法着实让我看不懂。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俄军一开始出动的兵力大概只有5万人左右。这么少的兵力怎么能够从北、东、南三个(甚至可分为更多)方向,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出击?这样他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不可能达到足够的压倒性兵力优势。对于一开始他为什么这么打,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例如有消息认为俄罗斯情报机构本来应该花钱贿赂了乌克兰的军官,但俄罗斯情报机构把贿赂款自己给贪污了。本来俄罗斯认为这就是一次很简单的例行接收行动。只要俄军一到,所有乌克兰军队都会瞬间瓦解。但即便是通过情报机构做通了乌克兰军界的工作,真的打起仗来也必须要有正确军事压力的配合才有可能实现。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傅作义的女儿都是地下党,傅作义早就有和谈的意向,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新宝安战役歼灭傅系最精锐的35军,29个小时攻下天津,最终形成“十则围之”的绝对军力优势局面,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很难有效实现的。如果没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作基础,仅靠做别的工作很难真正达到目的。 

500战争开始时,俄军进攻基辅40多公里长趴窝的车队

不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进攻不仅很难成功,更重要的是会给自己造成巨大伤亡。如果兵力优势违反了

500

的基本原则,己方的伤亡率就会大幅度增加。假设双方单兵击毁效率相同,兵力优势下降为2倍,极限战损率会从7.33%迅猛增加到16%; 1.5倍,28.67%;1.2倍,48.33%。由此可见,随着兵力优势的减少,己方战损率就会呈指数级地增加。

人们有可能会问,解放战争七战七捷战役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仅3万人,而对手国民党第1“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但此战华中野战军却打出了进攻型作战,并且歼灭对手5.3万人,这种以少胜多战例又该作何解释呢?毛主席在井岗山根据地的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时,也都是远远弱于对手的兵力,却打出了一个又一个歼灭战,这种以少胜多又该作何解释呢?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战争维”的概念。

如果总体上没有兵力优势,那就特别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上集中自己的有限兵力,并且调动和分割敌人,分割出相对弱小的一部敌人,从而形成特定战争维里的绝对兵力优势进行交战。这种表现为战争指挥“艺术性”的方面,更加需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为绝对的基础和前提。战略上的以少胜多,是以每次交战必须寻求战争维里压倒性多数,形成以多打少的绝对优势为前提,这样才能每战必胜。

2.重点进攻。

由于全面进攻显然远远超过俄军的实力,因此借在土尔其支持下的双方谈判有一定进展的机会,于3月底从北部基辅方向全面撤军,并转为在东部地区进行重点进攻。这个战略转向总体上是正确的,但马上就要回答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重点进攻选择在什么方向才合适?从交战的角度来说,防御是比进攻更强的作战方式。尤其占据坚固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是更为有利的。从进攻一方来说,如果拥有优势的兵力,最好就是在运动中,待敌人处于无依托的状态进行歼灭最为有利。或者是设法将本来是进攻型的作战,转变为迫使敌方不得不来进攻我方的防御型作战。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基本的军事科学原理,就会发现在重点进攻阶段,俄军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方向:马里乌波尔,尤其是该市的亚速钢铁厂。此处我们又要提醒一个媒体上大量出现的很不专业的词汇——“大鱼”。在进攻亚速钢铁厂时,全球媒体不断地报道这里面可能有“大鱼”。但当这场仗打完以后人们是否搞清楚了大鱼是什么?如果认真问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大鱼,最多就是抓了几个北约国家的雇佣兵而已。或许俄军又被这个非常不专业的概念给忽悠了。去硬攻有如此坚固防御工事的目标,并且还要照顾到里面有平民,不能采用重武器,这种仗打下来无疑会是伤亡极为惨重的。很能体现这场战役俄军伤亡惨重的一个插曲是:普京曾在4月21日亲自下令停止进攻亚速钢铁厂。当时俄罗斯军队已经占领了除亚速钢铁厂之外的整个马里乌波尔城区。最后把亚速钢铁厂打下来之后,俄军就基本上无法再进行更多大规模的重点进攻了。由此可见一上来就选择一个防御工事最坚固的目标进行重点进攻,最大程度地消耗了俄军的实力。按照毛主席的军事原则,应先打分散弱小之敌,后打强大集中之敌。如果一开始攻不下亚速钢铁厂,可以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如果里面真有什么“大鱼”的话,敌方一定会不要命地来救援。这样就可以将进攻作战转化为防御型作战,以围点打援方式歼灭敌有生力量。待亚速钢铁厂粮食消耗已尽、人困马乏之时,再采取进攻行动就可收到更好的效果。里面有大量平民也不是什么坏事,不是可以帮着一起更快地消耗里面储存的粮食吗?实在是想不开。等里面的士兵都快饿死的时候,哪里还用得着牺牲俄罗斯的兵力去硬攻?

3.全面防御。

在打下亚速钢铁厂之后,双方进入了消耗战,天天都在打炮,互相攻击。俄军是在东南部整个战线上都如此没有重点地进行消耗。全面防御变成了“全线消耗”,这种消耗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一部分俄军借这个机会回国休整去了。虽然这种消耗对乌克兰军队也持续造成了杀伤,但没有重点,不能打出歼灭战,这种消耗的价值就是相当有限的。

4.重点防御。

随着全面防御持续了一段时间,是乌军首先打破了僵持,不断宣称要进行反攻,不断地宣称要夺回南部的赫尔松市。这让很多人有些意外和摸不着头脑——乌军哪来的能力反攻?但随着美国和北约支援的海玛斯火箭炮和M777榴弹炮等重装备的到位,的确在赫尔松地区不断给俄军造成重大杀伤,尤其是重创了后方补给线上的两座关键性的桥梁,新卡霍夫卡大桥和安东诺夫大桥。这对俄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调动了北线非常有限的俄军向南方增援,这就在北线形成了本来就不富余的兵力更加空虚。9月初乌克兰军队突然在北部的哈尔科夫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反攻,并且在短时间内夺回上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目前看这是乌军一个有意为之的“声南击北”的战术,并且的确达到了战役的突然性。

但在这个变化中俄罗斯军队也绝不能用西方媒体和乌粉们“一败涂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很多人包括俄内部对俄军如此迅速的撤退颇有微词,甚至宣称要把下命令撤退的将军“枪毙”。但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俄军如此迅速的撤退本身是正确的选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如果美军不是非常善于在战争不利情况下能够迅速撤退,早就被志愿军全消灭了。反过来,志愿军在战况不利条件下同样善于非常及时的撤退。但有所区别的是:志愿军的撤退一般都是非常有序的,就是有军队断后,进行强有力的阻击战,以迟滞敌方的进攻,从而为我方主力尽可能全身而退创造足够的时间。阻击战常常是很艰苦和残酷的,打阻击的部队往往会伤亡惨重,但却为整个主力尽最大可能地撤走人员和装备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打阻击的部队断后,撤退很容易变成溃退,丢弃大量物资装备,以及部分来不及撤退的伤病员。

因此,俄军在这个战役中的撤退行动有一半是值得称赞的和及时的,但另一半缺少阻击有值得商榷之处。有俄军认为此次北线进攻的乌军数量达到了俄军的8倍。如果事实的确如此,能够成功地撤出本身是值得赞许的。

另一方面,俄军本身在数量上也根本就不足以去守护如此之广大的区域。因此,在重点防御阶段,前期攻占的很多地方事实上是守不住的,既然如此也不如借机撤出。

再者,借此机会俄军打出了过去不便于打出的战术,对进攻的乌军进行了大量的杀伤,并且大规模地攻击了电厂等基础设施。

 

四、如何理解“战斗民族”?

 

我们过去心目中对俄罗斯的印象是“战斗民族”,并且在最近的很多年,俄罗斯军队一直在进行各种国内外的战争行动,应该说是战斗经验丰富,且没有中断过实战练兵。如,两次车臣战争,长期参与叙利亚的战争。因此,俄罗斯军队此次战争中的表现让国内很多人看不懂,很难理解,或者觉得这次俄罗斯军队的表现“失常”。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战争历史就会明白,这其实就是俄罗斯军队的“常态”。我在2022年3月4号的文章“俄乌战争的科学解读 —— 现代战争,旁观者胜”中就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要理解俄罗斯军队,最好先读一下二战中苏德战争的历史。

我主要参考的是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家徐焰教授写的《铁血苏德》一书。这是我给徐焰教授赠送我写的《超越战争论》时他送给我的。我一字不漏地仔细读了两遍他写的这本关于苏德战争的书,对整个历史进程描述得很全面。苏联取得了苏德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以下是徐教授书中提供的数据:

整个苏德战争中,苏军有一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成建制被歼。整个4年战争期间,苏军死亡和失踪有1001万人,负伤1818万人。德军死亡和失踪630万人,负伤900万人。尤其战争一开始,一个苏军中当时最精锐的70万人的西南方面军,就是在现今乌克兰的地方,为了死守基辅,居然成建制被德军全歼,只有2万人突围成功。即使在抗日战争中,国军也没打过惨到这种程度的仗。如果研究过苏德战争之后,就对其他战争中的伤亡数字基本不再有概念,完全麻木了。苏德战争中单次战役的伤亡数字可以用令人“触目惊心”“头皮发麻”来形容。一次战役伤亡10万人以下,那叫“凤毛麟角”;10万到100万,那叫“稀松平常”;百万人以上,那叫“比比皆是”。而这种动辄达到百万以上伤亡的情况,在俄罗斯军队的战争历史上,同样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500

 

500

二战之前的苏芬战争,苏联红军先后动员120万军队攻打一个常备军力只有十多万的小国芬兰,居然付出37.5万人伤亡的代价。

如果再看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同样是以极为惨重的伤亡参与战争的。1914年8月17日俄德开战第一仗的坦能堡战役(又称“坦嫩贝格战役”)中,由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日林斯司令基率领的俄罗斯帝国第一集团军,与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萨姆索洛夫司令率领的第二集团军共计约28万人攻入东普鲁士。保罗·冯·兴登堡、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率领德军仅15万人迎战。结果是德军以仅仅2万人的伤亡为代价,几乎全歼俄罗斯两个集团军。德军是先利用俄两个集团军之间有过大的空隙,分割包围了第二集团军并予以全歼,第二集团军司令萨姆索洛夫自杀身亡。后又以胜利之师集结全军围歼俄第一集团军,日林斯司令仅带领少数人逃出,第一集团军绝大多数被歼灭和俘虏。  

500

坦嫩贝格战役地图

只有追溯更早的历史,在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时,还有一些值得赞许的战略战术。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名号,不是通过“敢于战斗,善于战斗”获得,而是通过“敢于牺牲,善于牺牲”获得的。俄罗斯军队战争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更高伤亡数字的历史。但即使是损失如此惨重,却经常地还是敢于继续作战,直到最后获得代价极为惨重的胜利。这就是俄罗斯民族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认清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就可理解中国国内的俄粉和乌粉们都是何等的愚蠢了。我们自己有真正惊世的毛主席军事思想,为什么却要去跪拜那些国外让人惨不忍睹的战争案例以充分降低自己的智商。

 

五、 俄乌战争未来的走向

 

要理解一场战争长期的走向,更重要的规律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原理第二公理的“战策循环因果序列”,它简单点说就是加上了恢复量的战争循环因果序列。一场战争长期的走向并不是看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要看长期发展下去有哪些新的力量加入了战争。现在,乌克兰从战争一开始就进行了全民动员,集中全国能够动员的力量加入战争了,因此它自身已经不再有更多力量可以挖掘,只能更多地在国际上建立“统一战线”。由于英美的帮助,目前乌克兰的国际统一战线也基本上被挖掘到接近最充分的程度。但是,俄罗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进行全国性战争动员,只是宣布了增兵13.7万人的计划,并在2023年1月1日才生效。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中国现在态度是“中立”。其他国家公开宣布支持俄罗斯的很少。

也就是说,俄罗斯可以新增加入战争的资源还有很多没有被充分挖掘。甚至连本国的战争资源都远远没有被挖掘充分。这个首先的原因是他充分意识到这是一场反对北约东扩的战争,因此要面对的远远不止是乌克兰的军队,而是有可能要面对北约,最大可能是与东欧某些国家如波兰的军事冲突。因此他需要留下充分的余量为有可能到来的与北约的正面冲突作准备。这样就使他难以充分动员本国的军力加入对乌克兰的战争行动。这就注定了战争的长期性。

但是,俄罗斯会不会被打败,并不取决于乌克兰打得有多好,而是取决于国际上还没有被动员的力量是否允许俄罗斯战败。这些力量不到俄罗斯真的快要战败时是不会真出手的。

北约一方不会陷入到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中,因为这很可能就变成核战争。美国知道俄罗斯也不会真的轻易去打核战,所以就利用乌克兰把常规战争往极限方向打。这就意味着,北约已经把可以动员的力量接近动员到头了,并且战争持续下去的话欧洲面对的能源危机会相当煎熬。俄罗斯一方还有非常充分的资源没有被动员,这就注定了乌克兰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尤其是,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俄罗斯还没有正式出动军队的时候,乌克兰都搞不定乌东地区,现在凭什么能打得赢?这也是俄罗斯一开始为什么那么轻敌的原因之一 —— 你连乌东民兵都打不赢,凭什么打得赢我俄罗斯军队?但是,他们的判断错误就在于:完全没有理解到在不同战争条件下,恢复量或外部新加入战争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在以往乌东冲突背景下,北约不好整个力量动员加入进来。而在俄罗斯一旦全面进入乌克兰,北约力量就进行全面动员加入支持战争了。

人们不要仅仅因为几个战役的变化就认为乌克兰最终能打赢,把俄罗斯彻底赶出乌克兰,甚至反过来还要去颠覆俄罗斯国家。这个不仅很多力量不答应,甚至连美国也绝对不会答应的。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但却是必须看到的本质—— 俄罗斯如果倒下了,用什么力量来迫使欧洲依靠美国?所以,我一再强调过我们不要去瞎操心了。有人想象什么如果俄罗斯战败了就会完全倒向西方,甚至与西方合伙一起来对付中国,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俄罗斯绝对不可能与欧洲搞到一起的,最不能容忍这一点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英国。为什么美国要极尽所能地挑起这次战争?就是因为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北溪一号通气,北溪二号天燃气管道也建成通气。欧洲要是与俄罗斯都搞到一起了,整个亚欧非大陆就全都搞到一起了,这个世界还有美国人和英国人什么事情?所以这场战争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联系,不让他们走到一起。怎么可能仗打完了俄罗斯与欧洲就成一伙的了?

要看清现在、解决现在的问题,需要多关注内部的细节。

但要看清未来,看清走向,就需要学会从最外圈的极限边界向内去看问题,忽略掉大量细节,不要陷在几个战役细节上被搞得整天心情浮动不已。

不要以为中国只是会卖武器给俄罗斯来支持俄罗斯,如果俄罗斯能想明白,中国只要去一个军事顾问团,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去打,瞬间就会像越法战争时一样,把乌克兰与北约雇佣兵的联军打得人仰马翻 —— 认为苏俄是老大哥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更重要的是:认为美国是军事强国的时代,也已经正在过去。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