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高原气象学研究先驱高由禧院士丨科学史
编者按:高由禧(1920.2.14-2001.3.3),中科院院士、气象学家,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在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有突出成果。今天是其逝世18周年纪念日,谨以此篇文章纪念先生。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是我国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学考察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科学事业,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于前仆后继、抛洒汗水和热情的沃土。
随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顺利进行,我们想起了第一次青藏科考。那是1973年,在山高缺氧、风雪严寒、交通不便等恶劣条件下,时任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领导小组组长的高由禧院士带领老一辈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气候科学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将高原气象学研究推进到新的广度与深度。
高由禧院士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生于乱世,怀抱科学救国思想
1920年2月14日,高由禧出生于福建福清县龙田乡下河样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将喜欢读书的他作为光宗耀祖的希望,全家节衣缩食供他一个人上学。这段时间正是日本入侵中国,军阀混战之时,眼见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劳苦大众在战争和贫困中挣扎,他深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认识到要使国强民富不受外强的欺辱必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科学事业,始终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念头。
1940年高由禧被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录取。由于经济困难,一边上学一边打零工的他不久染上疟疾,虽然在朋友和同学的帮助下治好了病,但身体已无法支持长时间大量的化学实验。当时他有幸听到了竺可桢、赵九章、涂长望等教授的演讲,对气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转入地理系专攻气象专业,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从此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填补空白,投身国民经济建设
1945年底,高由禧由涂长望和竺可桢介绍,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负责天气图工作。1948年高由禧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开创性的论述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首次提出中国有冬季风的概念。1949年,为了打破国外对新中国实施的经济封锁,解决国内紧缺橡胶的局面,高由禧利用气象资料对海南岛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利用不同地区小气候,扬长避短种植橡胶树的建议。
1954年,为响应根治黄河,建设三门峡水库,控制黄河流量的号召,高由禧等受中国科学院委派,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暴雨与旱涝的关系,创造性地应用了“相关性排表法”,对三门峡水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高由禧始终秉承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身体力行,不断开拓和指导了气象学的许多综合研究工作,提倡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气象学要为农业、水利工程、国防建设和其他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
三、扎根西部,立足高原大气研究
即使在今天,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仍让人望而生畏,更别提是在那个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年代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了。高原生活简直就苦不堪言。从安全、交通、吃饭到住宿全都是难题。在很多没有路的地方行进——冰川、雪山、悬崖、峭壁,经常是事故频发,一次次陷入险境。因为不舍得使用昂贵的固体燃料,常常在后半夜被冻醒。在无人区经常面临没有饮用水的绝境。
艰苦的第一线开展科研工作
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并开始了考察活动,高由禧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了南亚高压、青藏高原气候图集和青藏高原低涡等三大会战研究。并于1979年开展了青藏高原第一次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开创了我国高原气象研究的新阶段。在一片苦寒之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考察,高由禧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西藏气候》一书,是第一本有关西藏地区气候的专著,第一次在高原上划分了气候带,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都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
《西藏气候》一书
1974年4月,高由禧组建了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从此,这里成了我国西部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基础应用研究的主力科研机构。
作为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高由禧在机构组建和调整、研究队伍建设和学科方向确定等方面,运筹帷幄,呕心沥血,始终坚持科学研究活动,一生中对台风、季风、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气候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接参与了两次世界气象界瞩目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是我国台风、季风天气气候学和高原气象学等研究领域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他以其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洞察力、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国的现代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1年3月3日,高由禧院士病逝于兰州,享年82岁。
作者:刘晓梅 张景光 岳晓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关注中科院之声公众号(ID:zkyzswx)或微博@中科院之声,看科学界的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