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年陪诊师,她看到医院最冰冷的一面

作者| 久期

来源| 最人物

500

  慌乱无措。这是曾经11岁的小宋,第一次去医院的感受。

  而如今,28岁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大医院,对就医流程和科室布局,了然于胸。

  她不是患者,却常常面露焦急;也不是病人家属,却细致入微地陪伴在病人身边。

  小宋是一名职业陪诊师,简单来讲,就是陪伴患者去医院看病的人。

  当下,几乎每一家大型医院,都可以看到几个“小宋”。陪诊师,正在成为都市里的一种新兴职业。

  陪诊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帮患者处理挂号、排队、取药、代取报告、打印病历、邮寄药品等一系列繁杂事项。

  每日奔波于医院,陪诊师们看到了数不清的脆弱和焦虑,也体会到了真实的人情冷暖。

  他们陪伴过许多面对医院数字化流程,茫然无措的老人,也见过父母抱着患病的孩子,手足无措的慌张,以及在大城市打拼的独居青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独……

500

500

  成为陪诊师后,小宋的每个清晨都是拥挤和嘈杂的。

  早上6点,她准时起床,搭乘最早的一趟地铁,赶往医院。8点整,医生准时开诊叫号。

  挂号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通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知名医生的诊室门口,无论何时,人总是乌泱泱的一片。

  更多人从一进医院开始,就是茫然的。

  病人赶不上医院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几乎每一家大型医院,近些年都添置了不少自助机器。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病例单……许多老人经常是鼓捣半天,也弄不清楚怎么操作。

  也有人看不懂医生开的检查,常常走错地方,来来回回跑。一天下来,还是会漏掉一些重要的检查。

  这是小宋见惯了的场景。

500

  小宋替患者排队,等待就诊

  有些人是真的不懂,还有一些人,是实在无力独自兼顾所有的就医流程。

  小宋深刻地记得,有一次陪一位患者办理住院,在等待取号的间隙,她目睹了一位年轻女孩,从等候区的凳子上,突然直直地晕倒在地。小宋心头一紧,赶忙去招呼了护士和保安,三人手忙脚乱地把那位女孩儿抬到一个轮椅上。

  女孩儿坐到轮椅上,恢复了一些意识,迷迷糊糊地说道,她刚抽完血,晕血。护士问她,有没有家人和朋友一起来,女孩说没有。

  “那一刻,我觉得她好孤单”,小宋感慨道。

  而这,正是陪诊师存在的意义——让患者们高效就医的同时,提供情绪价值,代替家庭成员的角色。

500

  小宋替患者排队拿药

  陪同检查,代替排队,为患者节约时间,是小宋最常做的事情。

  每次陪诊前,她都会提前做好规划:踩点,了解医院的布局情况,提醒患者B超要憋尿,血检要空腹,以及让患者带好身份证、医保卡等。

  她的包里总少不了这几样东西:几瓶藿香正气液、一包医用口罩、几张创可贴、一个冷冻好的冰袋,便于低温保存医生开的药物。

  到了医院,患者只需要坐着等待,小宋会仔细确认检查出结果的时间,合理安排就医流程。

  代替问诊,也是陪诊师的工作内容之一。

  经常有外地患者找到小宋,在网上挂好号之后,让她拿着之前的检查报告去趟医院。见到医生后,小宋会打开视频,麻烦医生通过视频进行问诊。确定可以治疗后,患者再从外地过来。

  陪诊师也会代为跑腿,帮患者们买药寄药、取报告单、预约检查等。

500

  小宋帮患者买药

  做了将近14个月的陪诊师,小宋如今的收费标准是,半天(4小时)200元,全天300(8小时)元。这也是多数个人从业者的陪诊定价。

  如今,小宋每个月可以接到20到30个单子,总计约陪诊了300人。

  而需要陪诊的群体,特征往往很明显。他们通常是空巢老人,孕妇宝妈,外地患者,以及独居青年。

500

  儿童医院,是小宋最常去的地方,也是所有医院中情绪浓度最高的地方。

  小孩的哭声此起彼伏,父母们焦躁不安。有的孩子躺在诊室门口,裹着毯子席地而睡,更多的是抱着孩子的家长们,挤在就诊大厅,疲惫不堪。

  小宋曾陪诊过一个只有两个月大的新生儿,孩子腹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做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告诉家长,必须要动手术,最合适的手术时间,是半岁以后。

  “但孩子可能等不到半岁了”,医生又接着说。

  通知病情的那一刻,总是残忍的。年轻的妈妈听到这句话后,咕咚一下坐到地上哭起来。

  小宋看着心里难受,不断给她递纸巾,安抚道,“做了手术,很快就能好了。”哭到后来,小宋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安慰眼前这位母亲了。

  生死离别被直接推到面前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孩子病危,医生安排了绿色就医通道,也明确告诉孩子父母,手术费用很高,且孩子年纪太小,要做好手术失败的准备。

  听到这,小宋的泪水包不住了。她悄悄低下头,不敢让患者家属看到。

  这个时候,患者和家属心绪通常已经乱了,作为一名职业陪诊员,更需要理性和冷静。不仅思路要清晰,还得琢磨怎么跟家长解释明白医生的话。

  再强势的父母,从进了儿童医院的那一刻起,都会流露出自己最脆弱无助的一面。

500

  小宋抱着陪诊的小朋友

  住院的床位也很紧张,需要等待。

  很多父母带着患儿,住在医院旁边的小旅馆,等待着不知何时会空出来的床位,有些只需要等待几天,也有些病需要等一年之久。

  小宋曾帮好几个孩子办理过住院申请。有一次,医生突然告诉她,很多时候,医院通知家长有空床位时,“孩子已经没了。”

  听到这句话,小宋不由心头一紧。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和她同一天生日的小孩。

  孩子得了血管肿瘤,在帮忙办理住院申请时,医生立马开了绿色就医通道。

  需要走绿色就医通道的小孩,没有一个病情是轻描淡写的。

  不久后,她看到这位孩子的父亲,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父亲在朋友圈又发了几次筹款链接,那段时间,小宋每天都会帮忙转发。

  孩子父亲的朋友圈,后来很久没有更新。小宋几次想问问孩子的病情,但都没有勇气。“我不敢你知道吗?害怕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

500

  小宋替患者排队,等待就诊

  有时候,一些家长会主动来告诉小宋,孩子手术很成功,并把她推荐给自己的朋友。

  对于一些病情很轻的小朋友,小宋会主动做回访,关心孩子的恢复状态。也会侧面帮病情相似的小朋友,打听一下哪个医生比较好,哪种药效果更佳,治疗方案更为有效。

  “我觉得陪诊不单是一份服务行业,更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告诉「最人物」这句话时,小宋正在陪一名初中生,在急诊室通宵输液。

500

  小宋陪患者输液

500

  在今年年初,决定全职做陪诊的90后赵晨,陪伴更多的则是老年人。

  这类陪诊服务,通常是子女下单。

  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长期缺席父母的生活,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父母的健康问题。等无意间知道后,依旧很难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

  陪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子女们工作繁忙,向公司请一次假并不容易,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需要考量,这关乎年终奖是否能拿到。

  老人们理解子女的难处。当身体出现了一些小毛病,为了不让子女担心,通常是能瞒则瞒。

500

  赵晨与客户的聊天记录


  大多数老人都舍不得花钱,更不愿意花钱请人陪自己看病。

  赵晨曾经历过,到了地方老人坚决要求退钱,不去看病的情况。后来,为了避免麻烦和尴尬,赵晨会和子女们统一口径,以朋友的身份来带老人看病。

  有一次,赵晨陪一位奶奶看病,老人起初情绪压抑,一路沉着脸。检查了几个项目后,发现身体并无大碍,老人才逐渐放松了些。一天下来,赵晨与老人熟络起来。

  她聊起了自己的子女,这也是大多数老人最愿意聊的话题。

  “这时候,需要跟老人们多沟通,缓解他们的心情”,赵晨往往会附和着老人,夸赞他们的子女很优秀很孝顺,在外地工作繁忙也不容易。

  那天告别的时候,老人突然对他说,其实我知道你是请来的陪诊。这位老人时常会对子女提及,身体有些不舒服。

  赵晨想,老人心里还是希望子女能多回来看看自己吧。

500

  赵晨与客户的聊天记录

  除了老年群体,年轻人,同样有陪诊需求。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弄清就医流程并非难事。赵晨告诉「最人物」,独居青年找陪诊,通常是一些需要打麻药的项目,医院规定必须得有人陪同,比如胃肠镜检查。

  人情难还。年轻人们不愿找朋友和同事,情愿花钱找陪诊。也有一些人是寻求心理安慰,不愿独自去医院。

  赵晨遇到过一位“社恐”年轻人。男孩二十岁出头,家人都在外地。“看起来很没自信,唯唯诺诺。”全程下来,男孩与赵晨交流很少。

  男孩需要做一个眼部的矫正手术,担心手术失败,眼睛瞎了。手术最后很成功,男孩才稍微放松了一些。简单道谢过后,便慌忙走了。

  面对年轻人,陪诊师在过程中,更像个会照顾人的朋友。

500

  赵晨陪诊时会准备的几样物品

  除了常规的陪伴外,一些涉及伦理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量。曾有一位女士希望赵晨陪伴自己去医院流产,并冒充亲属代签字,赵晨拒绝了这个单子。

  “我担心她没有经过伴侣同意,之后容易引起纠纷。”

500

  医院永远拥挤,人满为患。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7.2亿人次,2019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6.2次。

  此前,卫健委曾公布过相关数据,我国约有1.9亿老人患有慢性病,很多老人需要定期上医院看病、换药或做手术。因子女不在身边,有超过70%的老人选择独自就医。

  同时,民政局的数据调查发现,2021年我国单身独居成年人数已达到约9200万。然而,根据医院的规定,部分手术和检查,必须要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一个人看病,已不仅是关乎情绪上的问题,更是现实需求。

500

  小宋排队办理住院预约

  近两年,社交平台上,不少视频打出职业陪诊员的广告。看起来,陪诊员似乎是没有任何门槛的新行业,但在小宋和赵晨看来,这份职业仍然需要具备一定能力。

  从业者不仅需要耐心,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拿排队来讲,这极其消磨人的意志力,小宋排过最久的队,长达6个小时。除此之外,碰到有节约的老人不吃早餐,她常会买好早餐带去。而当遇到父母没时间陪孩子看病的情况,小宋则会在陪诊结束后,陪同小朋友一起坐地铁,把他安全送到家。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个职业。常有人问,你们是不是高级黄牛、医托?

  小宋觉得委屈又尴尬。陪诊师不提供代挂号服务,若有询问挂号业务的患者,也只是给一些建议,最终患者自己来做决定。

500

  拥挤的诊室门口,小宋替患者排队


  在做陪诊师的过程中,小宋时常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走进医院的情形。

  2005年,小宋的奶奶生病了。老人吃不下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父亲带着她和奶奶,离开重庆南川的小山村,去往城里的医院看病。

  城里的医院像是一个冰冷冷的迷宫,父亲带着她们直打转。从挂号开始,无助感便涌上心头。看到医务工作人员,父亲就拉住人家问,该去哪里缴费、检查怎么做、报告怎么取。

  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回应。

  运气好,遇到不忙的医生和护士,会把他们带到要去的地方。更多的时候,工作人员也很忙,听不懂父亲的方言,大概指一个方向,或者丢下一句“不清楚,你再问问其他人”,然后匆忙赶往下一个诊室和病房。

  医生和护士总是行色匆匆,病人和家属则是忧心忡忡。

500

  医院

  在小宋的记忆中,奶奶最初做的是胃镜检查,没有打麻药,仪器直接从嘴里进入胃部。也许是心理的恐惧,也许是生理的刺激,做完检查后,奶奶一直在流泪。

  后续又做了很多检查,是什么,小宋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结果出来,医生说,是食道癌。

  生病前,奶奶是个脾气暴躁的老太太,处处强势。她有些重男轻女,更喜欢伯父家的儿子。生病后,伯父不愿意照顾奶奶,老人走投无路来到小宋家里。

  小宋感觉得到,奶奶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一下子垮了,每天都在愧疚和自责,人也变得温和起来。

  面对生病的恐惧,再强悍的老人,也需要有人依赖和陪伴。

  后来的一年里,爸爸带着奶奶,去城里各大医院求医。

  过程是艰难的,经常是不知道怎么坐车,也分不清各个科室的方向,他带着老人走了不少冤枉路。有一次,因为没有找到做检查的地方,他们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检查,白忙活一天。

  那种慌乱无措的感觉,小宋至今清晰地记得。

  后期小宋的奶奶病情越来越严重,失去了行动能力。一年后,奶奶躺在家里的床上,去世了。看着老人逐渐僵硬的身体,小宋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2021年,小宋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做起了全职陪诊师。

  做陪诊的这一年多来,她时常想,如果当时就能有专门的人,陪爸爸和奶奶看病就好了。兴许当初就不会因为走那么多弯路,而耽误奶奶的病情。

  这样,奶奶也就不会那么早离开。

  注: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封面来自于电视剧《机智的医生生活》。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