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受地域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这是教育行业功利性的开端
【本文来自《几乎全社会都在欺负老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诗之韦志
- 首先,尊重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作为师范毕业后流落在教培行业多年,现在身份非常尴尬的自由职业者,对您的观点不完全认同:
1.教师男女比例悬殊很大程度上与师范类大学男女比例悬殊有关,同时也确实收到社会上“现实”的价值观影响(如多数人认为家庭中男性要比女性获取更高收入,而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底层但上限太低,很难成为“高收入者”——我常联系的大学同学当中男性教师的结婚对象几乎都是收入不及或持平于教师的,几乎都没要二胎;女性教师的结婚对象几乎都是收入高于教师的,二孩最小也两三岁了)。不过,总体来说教师职业收入下限不低(尤其是在城市),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走向学校,这些人也促进了一些学校对教师的“不珍惜”。
2.“先有教书育人理想信念才选择做教师的始终是少数”,正好说明了愿意竞争教育教师岗位的人数之多。我当年刚毕业时是抱着一腔热血想要教书育人的,但无奈没有高人一筹的实力,也没有教育圈子的人脉……我当时很愤懑——有些自称不想要教书育人的同学是“被家长逼着”上师范、当老师的,十几年过来也就淡然了。
其实上面原文的观点我也经常对朋友们说:你们在校教师确实辛苦,但我在做教培这些年里无论在机构专职还是兼职,并不比你们轻松,收入还不稳定,正常人休息的日子我还经常最忙,我国现阶段还在大力发展经济,城市人口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连我们天津也明显比我小时候节奏快很多),并不是只有教师们才辛苦的。
很高兴能和您交流。
首先是就业和从业问题,不过教育是个受地域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从地方基础教育政策到高考分数线,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这便是教育行业功利性的开端。不可否认这几年体制内的教师待遇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不一定高人一等,但也还算体面。
其次,从师范生的男女比例差异来看,我认为这代表着教育行业更受女性青睐,这种倾向很显然带有功利性——难道男同胞中就没有立志从教的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社会既把教师看做“清闲的铁饭碗”,又看作“具有高尚品德的教育者”,这种矛盾的定位必然会扭曲教师的社会地位。
正如您所说,有高尚的教育理想并不一定能成为老师;亦如我所说,一些老师的教育理想和高尚品格是在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点上,我希望教师这个复杂的群体能够被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多多给予督促,少作定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最后,我认为从教学技术和教育成果上讲,从事教培的同事们经历的磨炼更多,更加值得尊敬。双减之前我的同学中也有不少在学而思、新东方就职,他们这几年的艰辛我也有所耳闻。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又被迫离职选择考编。这种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错位不是好现象。家父从教四十余年,在我去就职之前,反复叮嘱我要多向教培机构的同仁学习。毕竟就算抛开作为事业单位的种种琐事,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对很多教师来说反而是阻碍发展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