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尖子生多和老师能力关系不大,差生多和老师态度有直接关系
今天在风闻论坛,看到一个讨论教育的话题。其中一个网友是中小学教师,说学校不近人情,自己教的班里,尖子生和不及格的差生一样多。结果校长纠着不及格率批评他,他认为不公平,毕竟他教的班,尖子生也是全校第一。不能因此质疑他水平。
我想说一下,这里可不是双标的问题,这个是科学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模式,叫通识教育,区别于精英教育。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最广泛的和最普遍的教育底线水平上升。
精英教育,追求的是教育顶尖水平的质量上升。精英教育就是所谓的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放弃的策略。
杨振宁(钱学森??)不仅父亲是高材生,而且他自己当年在读中学的时候,家里请的家教一个月的钱,是当时普通劳动力一年的工资。吴阶平第一次上协和的时候,发现是全英文授课,跟不上,听不懂,教授根本不管。毕不了业是学生的问题。吴阶平趁着养病,花了三个月,家里给请教师补课,三个月后重新回到协和,已经是和教授用英文讨论医学问题了。
这种看似不近人情,极其残酷的淘汰率,奖励也是公平和丰厚的。那就是当时拿到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就直接可以在美国本土拿执照开诊所。中美学生一本教科书,一个起跑线,一样的公平奖励。
杨振宁,钱学森,吴阶平,都是接受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对家庭财富,和学生的智商的终极挑战。又考验财力,又考验智商上限。没钱,肯定达不到吴阶平三个月能用英文和医学教授讨论医学问题的地步。但有钱,没智商,甚至智商只是普通聪明,达不到超级智慧,也不会达到吴阶平的高度。
说白了,教育的尖子生,其实大部分是自己智商天赋在发挥作用,教师的作用极小。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是通识教育,甚至最早就是脱盲教育为重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不是为了培养精英,顶级天才服务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就是以国家资金投入为主,以公共(公益)服务性质的公立学校教师为主主体,对学生进行底线教育。考察的标准,是人类普遍智商水平都可以通过培训教育掌握的内容。
这个标准,就是著名的及格率。
及格率的意思,就是你教师教的这些内容,只要学生是智商正常的普通人,只要教师履行到了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任务,都应该达到的标准。
如果中小学教育里,还有大量不及格的。一定是教师责任心,态度有问题。
教不出尖子生,可能是能力方法问题,学生满分率低,可能是学生家庭环境影响的。
但教出来的不及格的人太多,一定是教师态度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专家,经过几十年摸索总结,结合科学理论的出来的理性结论。
还有一点,国家没有阻止有才华的教师培养精英。社会主义公立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构建的。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如果有人想教天才,教精英,没问题,可以出去自己单独办学。孔子就是最早的民营教育大师。只要有水平,能像吴阶平的家教,让学生三个月就可以和美国医学教授用英文讨论医学问题,那你自己在外面开班,根本不愁生源的。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共教育的目标,也就能达到保证学生活的像个人。没办法保证学生活成人上人。
想活成人上人,那就花你家里自己的钱,去实现梦想去。赖不到中国教育头上。
但是让学生活得不像人,公立教育的从业者是要接受问责的。
所以公立教育领域,尖子生多,老师受不受奖励,无所谓。
不及格的差生多,老师一定要被问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