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的本质是小资片,和《雷雨》一样

《隐入尘烟》上映以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说表现现实的苦难,很好。

我告诉大家一个定律,现实里受苦的人,最不喜欢看苦难片。看苦难片的受众,基本都是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为什么爱看?因为猎奇。看看自己不曾经过的生活。

就像王朔评价余华和《活着》非常一针见血。就是余华没有人性。因为王朔在余华笔下,看不到任何对富贵的同情。反而看出余华把富贵定义为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行尸走肉。

王朔说余华是为了投机,空想出来的。而且这种空想,说明这个人没有人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活着》里表现的社会苦难不存在,而是但凡有人性的人,推己及人,都知道,一个人在经历那么大苦难以后,还能活下去,必然有丰富的精神支柱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怎么可能承受那么多苦难?

如果你理解了王朔的这个观点,就知道真正现实里承受苦难的人,恰恰不喜欢这种苦难片。

喜欢这种苦难片,通过上电影哭天抹泪,达到一种精神高潮的,都是物质生活过的悠闲的小资产阶级。

《隐入尘烟》和《雷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小资电影。

而且《雷雨》好歹改编自莎士比亚,表现的内容是上流社会的卑劣。消费的是富贵人家的八卦丑闻。

《隐入尘烟》消费的就是穷人的苦难经历。

所以《隐入尘烟》,比《雷雨》还多了一层血淋淋的味道。什么人在面对他人苦难的时候,还能直面血淋淋,还能冷静的表现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王朔说的好,没有人性的人。

面对自己的苦难,人应该奋起,‘不要温驯的走进那个良夜’。

面对他人的苦难,人的悲悯,是体现在不忍直视上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