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句老生常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并不是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了,还要学校里的老师干什么,而是说,在孩子教育方面父母有学校老师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父母作为自己孩子的老师,最能出成绩的人生高光时刻应该是孩子0-7岁的时候。0-7岁年龄段的幼儿,不用任何引导,其求知欲、探索欲天生最强(当然是以幼稚的方式),正是天生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因为孩子初到人世,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为了在人类社会活着并且继续活着,他必须天生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天生对外界的兴趣最强烈、最浓厚(相对其他年龄段而言),否则他就不能快速地融入并且立足人间社会。

这时孩子最爱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最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秘密。这有点像野鸭子,破壳而出的那一秒,无需后天训练,天生具有独立觅食养活自己的能力。虽然上帝没有设计出人类幼崽从母体一出来就会天生独立觅食而养活自己的先天功能,但是设计出了0-7岁年龄段无需训练动员引导,天生求知欲、探索欲和对事物的兴趣最强烈、最浓厚。此时是作为老师的父母大显身手的时候。

可以说,孩子将来是否大有出息,端的要看这几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学效果。随着孩子年龄递增,上帝设计的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对外界兴趣的旺盛程度会边际递减,到那时父母才介入发力,由于没有了孩子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对外界的兴趣最强烈、最浓厚的天然配合,一般而言,教育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谚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根据大致在此——孩子一辈子的思维底色在此奠定。

目前,父母做自己孩子的老师,许多是不称职的,年终考核不过关的。

误区一:父母只是老鸟衔食喂子,只在经济上为孩子提供保障,从不履行作为孩子老师的必要职责,对孩子的教育教学根本无从谈起。

这一点无需展开,大家看一下隔壁老王、老李、老张、老赵就知道了。

误区二:把孩子完全彻底交给他人养育,自己在外挣钱,半年一年不回家与孩子相聚。

我也打过零工——一对一上门家教——小学、初中、高中通吃。我曾经接过一个单,上门辅导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8岁。孩子父母在国外,一年半年不回家。到了他家才知道,他一共雇了7个人专门为两个孩子服务。总管一人,由亲戚担任,管财务,管全面工作。厨师一人,负责买菜做饭。生活老师一人,负责孩子饮食、起居、洗澡穿衣、开车接送上下学。体育老师一人,负责孩子的体育锻炼。语数英老师各一人,负责辅导孩子作业和复习功课。

我看到,生活老师工作极其不负责,给孩子洗澡穿裤子时白色裤袋翻在外边也不复原,孩子就这样穿着裤袋翻在外边的裤子上学。孩子放学回家时我看到小家伙裤袋翻在外面,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生活老师很会玩,挑选了很多搞笑视频给孩子玩,是带给孩子最多快乐的老师。父母回家问孩子,哪个老师最好,两个孩子异口同声“生活老师”。而孩子经常跟我讲的口头禅是“别废话了,快讲答案吧”。我每次辅导时间只有2小时,被逼得只能赶快亮出答案,否则孩子会在他们父母那里说尽我的“坏话”。

虽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谚语,但是德国人对它的理解似乎比中国人更深刻。德国法律规定,让孩子离开父母,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的,属于违法,要坐牢的。

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隔代养育还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由于孩子不是自己的,祖辈宠爱、溺爱、退让、妥协有余,更不敢、不愿、不会真正下“狠手”矫正孩子不良习惯。何以如此?许多文章说祖辈仁、慈、爱过度。这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有没有这种可能:为了避免儿媳问孩子“爷爷奶奶对你好不好啊”时孩子根据“快乐原则”(给我快乐就是好的,让我不快乐就是不好的)作答挑起父子两代不和,爷爷奶奶不得不只能如此这般地为小孙子生产制造“快乐”?不管何种原因,教育效果总是不尽美好。

那么,雇请一堆保姆和家教老师呢?一般人性,为了保住工作岗位(挣钱机会),往往会倾向于尽最大努力让孩子快乐,为将来孩子父母回来问孩子最喜欢哪个老师时孩子能为自己美言几句埋下伏笔。孩子方面,看到未遂己意的保姆和家教老师全都被父母炒了鱿鱼,自己是称心如意快乐了,但快乐的另一面,自私、偏执和个人中心意识越发膨胀。则雇请他人服务于孩子难言尽善尽美矣。

很多时候,家长由于远离孩子教育的第一现场,他评价孩子的老师不得不只能主要依据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孩子评判老师的标准往往是“给我带来最多快乐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能让我养成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强大思维能力的标准。实际上,孩子也不懂什么是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强大思维能力。让一个完全不懂教育和教学的孩子去评判裁决老师是否称职,并由此决定家教老师的去留,这就决定了雇请家教老师的教育效果也命中注定不能达至最佳状态。

由此可见,家长长期在孩子身边,有条件直接了解和掌握孩子教育状况,而不是通过孩子的描述间接获得信息,对于孩子教育得以良性正常地进行该有多么重要。把孩子长期交由他人养育,连最基本的孩子教育正常化都成了结构性问题,注定无解。因此,辅导教育孩子,父母确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因此,我们向德国致敬,他们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由父母亲自哺养和教育,违者坐牢。

还有一种情况,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彻底地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做甩手掌柜:孩子就交给你了,他不听话该打打,该骂骂,我不怪你。以为把打骂管教孩子的权利交给老师,孩子就健康茁壮地成长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个班50人,两个班100人,一个老师服务100个学生,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面面俱到,他只能重点操持孩子们的智力训练,至于培养孩子爱心、兴趣、习惯、意志、自律等优秀品质,学校老师们实在抽不出足够的时间为100个学生一一设计与培养,这些活儿只能由父母作为孩子的老师来完成。家长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孩子的上述品质或多或少会存在缺失残损。为人父母,如果不想让自己孩子人格残缺,必须扛起做孩子老师的责任。

家长有必要记住,虽然学校老师也有关于自己如何培训养成孩子爱心、兴趣、习惯、意志、自律等优秀品质的论文发表,但是学校老师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事,只是个例,并非常态。它在老师期初工作计划、期末工作总结和宣传文案上可以有,现实中不多见。更何况,老师论文里的案例还有可能是虚构瞎编的呢。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一样,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灿烂阳光照不到你孩子身上,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只能由家长来完成。

误区三:教法严重失当,无法让孩子形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能力。

一些家长他也充当老师辅导自己的孩子,但是教法太不靠谱,往往不做任何引导铺垫,直奔答案而去,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孩子作业虽然次次100分,文面甚是好看,但是由于答案的获得来得太容易,家长的辅导完全没有刺激、激发和提升孩子的智能与思考能力(而孩子的教室里可是贴着“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的标语的),孩子的思维链无法建立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小学阶段靠孩子刻苦勤奋、死记硬背,还可以勉强支撑成绩排名,到了初中特别是到了高中、大学,就不是刻苦勤奋、死记硬背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这时候孩子只能悲哀地发现,自己变成“学渣”了。无他,孩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能力”一直无力养成耳。而“罪魁祸首”竟是当年勤于辅导自己小学作业的父母!

家长辅导孩子,正确的姿势是,《论语·述而》里的“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郁结于心,心中纠结不解。悱,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隅,角。复,再。大明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我翻译一下: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老师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是经过“死去活来”地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老师就不要去开导他。举出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该角的特点,而他不能依此类推出其他三个角如何如何,老师就不必再用老方法教他了,因为他没有“死去活来”地思考,不能为老师后期的启发点拨作思维铺垫和思维准备,此教法必须暂停以另觅他途来解决问题。

先解除你可能的媚外“武装”。很多年以前,西方评选“人类历史上100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绿眼睛黄头发的白种人,不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马克思、黑格尔,而是中国的孔子。

孔老师有多了不起?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领先欧美2500年!

我翻译一下:“远方的人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超强文化能力吸引他,使他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心花怒放地来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尊重他,友善他,示好他,厚待他,提供种种优厚便利,想方设法使他安定下来。”

孔老师发明的“举一反三”思维训练法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材质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教学法全世界沿用至今!

领先欧美2500年是什么概念?当初,美国兵器领先中国20年,已经能够在中国制造了大批精美分子,其中不乏中国精英中的精英。你想,你自己想。

19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发明”了“软实力”概念。什么是软实力呢?不用武力或武力胁迫,而用文化和国力吸引来实现目的的能力叫软实力。2500年后的“软实力”,与2500年前孔老师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孔老师发明的东西叫“怀柔”,包括今日在内的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思想。它使异国异族头领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心花怒放地带着自己的土地、财富和人民加入中国大家庭,中国版图不雄而自雄,不扩而自扩。

别去欧美寻找什么世界最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了,这样一位功绩赫赫的至圣先师有资格指导家长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吧?回到主题。孔老师的教学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一切教学活动都服务于、服从于这个目的。而这,正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全国教师苦苦学习的泊自西方的所谓先进的结构主义教学观,其实都在孔老师的真理导弹射程之内,妥妥的出口转内销。

依照孔老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观进行评估,当代一些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老师辅导孩子,或者因为缺乏耐心,或者因为没有时间,或者因为不知什么教学理念最先进,竟直奔答案而去——孩子说某题不会做,家长一秒不隔地直接告诉他答案是什么,这和允许孩子直接翻到练习册倒数第一页照抄“参考答案”有何区别?孩子获得答案的难度太低太低,低到不足以让他有任何机会“想得死去活来”,别说“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思维能力,就连最小限度都没有。宝贵的幼儿阶段、儿童阶段、少年阶段就在一些父母糊里糊涂的辅导下白白浪费了,读到高中、大学,孩子的思维就必然地漏出马脚。一般而言,一些“学渣”就是这样炼成的——他的思维和智力受到刺激、激发的的时间、频率、程度严重不足。

那么,学校老师就能确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吗?

37年来,我一直在教育教学一线混饭吃。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学校老师人人都懂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的道理;人人都知道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启迪。但是,老师们真的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是老师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因而做不到,而是家长、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巨大掣肘,逼迫老师们做不到。

教育部的专家们都是行家里手,他们深谙孔老师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道“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就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不准全国各中小学进行成绩排名,尤其不准高考成绩排名,高考状元敲锣打鼓游街炫耀更是勒令禁止,不准布置寒暑假作业,不准布置过多过滥的考试和作业,不准补课,减轻学生负担,解放学生,以便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来进行“死去活来”的思考,以“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

一句话,为学生减负,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死去活来”地思考,为接下来学校老师在学生思维链条的关键处画龙点睛地点拨、启发、开导做必要的思维铺垫和准备。没有这个铺垫和准备,孩子大脑皮层受刺激的时间、频率、程度是大大不够的。让孩子有时间“想得死去活来”,“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开发强大思维能力,这原本就是利国利民利孩子的大好事。国家要想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只有而且只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想得死去活来”“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这一条华山道。

可是,你看看家长、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反应,几乎一边倒地埋怨和指责。你读读观察者网网民在相关帖子评论区里的留言,那个反应真叫剧烈。这还算好的,毕竟还只是“文斗”,个别地方的家长甚至还举牌上街游行示威,或者围堵在中学门口强烈抗议。

迫于家长、社会和媒体舆论(媒体总是看热闹不嫌事情闹大)的巨大压力,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对于教育部的要求,只能而且只能写进期初教学计划里,写进期末工作总结中以应付上峰检查,日常教学操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这就命中注定学校老师们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来“想得死去活来”,往往就是学生思考一秒钟(请允许我使用夸张修辞),老师必须马上亮出答案,以便快速转入下一题。这样操作,能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什么痕迹!怎么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

这时候,家长作为自己孩子老师的巨大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他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辅导孩子时,是听孔老师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呢,还是屈从社会大众的压力,强迫孩子做小镇做题家,一秒钟都不留给孩子思考呢?只有孩子的父母才有决定权,而且家长的决定不至于遭到其他家长的投诉(学校老师无此功能与方便)。换言之,真正能够正常实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想得死去活来”“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教学的,不在学校,不在老师,而在家长这里。我以为,这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之巨大价值所在了。

误区四:难易比例拿捏不准,大难题比重过大,最终浇灭孩子孩子的自信、热情和兴趣。

手头有个案例。晚上,一年轻父亲带6岁孩子到家附近公园散步,看见凉亭水泥盖子灯光最亮处壁虎数量最多,立即命制一道题问孩子:为什么壁虎全都集中到那个地方,其他地方一只都没有?

对于成年人,这道题太容易了,立刻可以不假思索地秒答:昆虫有趋光天性,最亮处昆虫最多,壁虎埋伏在那里有肉吃,所以全都集中在那里了。

但是,对于一个6岁孩子,他可能没有接受过“昆虫有趋光天性”的科普,也可能曾经接受过这样的科普,但是,他可能①不能由眼前的壁虎联想到“昆虫有趋光天性”的知识,②不能由“昆虫有趋光天性”联想到“壁虎在此埋伏有肉吃”,③不能由“壁虎在此埋伏有肉吃”联想到“壁虎全都集中在灯光最亮处”。

三个关键思维节点,少了其中一个环节即答不出正确答案。年轻父亲随意随机命制的题目,对于6岁孩子难度很大很大。难就难在父亲提问的时候,凉亭里当时没有一只飞虫,孩子眼里没法看见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隐藏着,孩子得自己先找出隐含条件。再说,6岁孩子未必一定知道壁虎是吃小虫子的,隐含条件太多,思维跳跃幅度太大。

父亲让孩子“想得死去活来”40分钟,孩子最终无法给出答案。父亲说,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吧,以后你有时间再去想;你有答案的时候就告诉我,我有重奖。两年过去了,直到孩子读到一年级,有一天他对父亲说出了答案:虫子喜欢光亮,凉亭最亮的地方虫子最多,壁虎全都到那里吃它们。父亲重重奖励了孩子。

一道题,“考试”现场给孩子40分钟“想得死去活来”,接下来继续给孩子2年时间“想得死去活来”,毋庸置疑,题目和家长的教法对孩子大脑皮层的刺激已经实现最大化,不折不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了。

看到没有,“一道题,‘考试’现场给孩子40分钟‘想得死去活来’,接下来继续给足孩子2年时间‘想得死去活来’”,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最大化,家长之外,这个训练效果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你能想象,学校老师和家教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两年后才上交?但是家长就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了!

再说一遍:这,就是家长做孩子老师的伟大意义。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家长辅导孩子,他设计、命制的每一道题都是这个难度,孩子都需要两年时间才做出答案,当这些巨大难题在孩子心里堆积如山,他的自信、热情和兴趣一定会被摧毁而丧失殆尽。不要说爱迪生研究选择灯泡发光材料,失败了9999次,第10000次才发现了钨丝这一最佳材料。那是爱迪生,全世界蝎子尾巴独(毒)一份。一般人对失败与挫折的承压能力远远没有爱迪生这么强大,往往没到50次就崩溃了,自信尽失了。所以,家长冒充老师辅导孩子,命制题目训练孩子,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般来说,家长既然要充当孩子的老师,就要有学校老师的专业范儿,设计、命制题目时要做到难易结合,难度适当,比例和谐,协调并进。“难”,是为了让孩子“想得死去活来”,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智能”。“易”,是为了让孩子有学习获得感,以获得感维护、维持和养育孩子稚嫩的自信、热情和兴趣,保持继续快速前进的不竭动力。难易并存,比例适当,方得其中之妙。一段时间里,家长有计划地精心设计、命制若干道题,难的易的合理安排好比例,如此这般地操作,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了。

误区五:缺乏预防为主意识,孩子不良习惯和不良品质木已成舟才应激反应。

医之治不病,法之刑未罪。刑,惩罚。罪,犯罪。中医在疾病还没发生时就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发生,法律的威力在于严厉的律条把人们震慑在想作恶而未有作恶行为之际。两句话有个共同点:提前干预,预防为主。

是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主席打仗,“立足最差,争取最好”。每场战役之前,要求部下把我军作战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想得最多最全。针对我军面临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毛主席要求我军指挥员拿出有效克服困难和破除障碍的办法。如果我军指挥员拿得出有效克服困难和破除障碍的办法,这仗可打。如果拿不出有效克服困难和破除障碍的办法,这仗暂时不能打。——这叫“立足最差”,立足于敌人最强大,对我军作战最不利的种种情形,最大限度地应对和避免可能的失败。然后才是最充分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军的优势,战术选择和运用,排兵布阵,确定我军进攻和重点进攻方向、路线,兵员、火力配置,后勤保障,攻坚克难,夺取胜利。——这叫“争取最好”,一切以胜利为目的,怎么胜利怎么打。概括地说,两者的区别,“立足最差”在于应对和避免失败,“争取最好”直奔胜利。中心思想:预作计划,置成功之后有何伟大意义于不顾,首先思考解决“有无实力和办法应对可能的失败”这一问题。

李嘉诚也深得毛主席真传,做生意把该单生意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想得最多最全,然后思考克服、清除这些巨大困难和障碍的实力和办法。有克服、清除困难与障碍的实力和办法则这单生意可做;如果没有,则这单生意不能做。

成大事者做事首先虑及失败,首先思考有效应对失败的办法,这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先做计划、准备,以应对不测)。江湖谋生谋事,“预”居于首位。成功者无不对于可能的失败提前干预,预防为主。然而,我看到的许多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不是这样操作的。

为了培养孩子某款优秀品质,用什么方式,选择什么时空点,如何培育,哪些榜样事例可以进入“教案”,哪些榜样事例优中有劣必须排除,家长是绞尽了脑汁的,“备课”的功夫做到家了,“教案”也“写”得极好。由于在“备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在给孩子“讲课”时也能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孩子兴趣盎然,让孩子入耳又入心,孩子也乐于接受。于是,家长自以为“上课”很成功,可以班师回朝,受勋领赏了。

然而,家长的前期准备工作压根没有“医之治不病,法之刑未罪”,没有“立足最差,争取最好”,没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对给孩子“上课”也有完全失败的可能性没有任何预测与评估,更无严谨有效的针对应对之策。教育孩子,只做“争取最好”“上课”灌输养成孩子优秀品质,却从未考虑“立足最差”以应对和避免自己的失败。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改变他的认知。他的邻居、亲戚、朋友、同学,他在街上看到的某个陌生人的不良谈吐举止……都有可能对冲、稀释甚至扫荡家长的培育效果,让孩子异化为家长工作目标的反面。如此,则家长原先自以为很成功的“上课”失败了。

举一个最小的案例。家长貌似成功培养了幼儿“红灯停,绿灯行”“不让一片纸落地”的规则意识,遵守规则似乎已经变成潜意识,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且慢。等他读到五年级,看到成千上万的反例都潇洒随意,自由自在,没有人来为难他们,这种负面印象渐渐地就覆盖替代了先前十分正面的潜意识,你的孩子也跟这些无规无矩的人一模一样了。则你的心血,付诸东流矣。

我曾经跟踪观察、记录思考过几个朋友的家教历程,发现他们尽想好事——倘若孩子能养成什么什么优秀品质,则如何如何——把“教育教学”工作完全放在给孩子“背诵”榜样事例上,而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可能完全失败竟然毫无察觉,危机意识与风险意识之淡薄一至于此。这类家长如果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大概率会被敌人活捉,成为敌人俘虏的。

所以,作为自己孩子的老师,家长不必每时每刻都陶醉于养成优秀品质的诸多意义中,而是必须立刻首先去思考寻找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完全失败的种种可能性,思考寻找让自己“教育教学”工作陷入失败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思考寻找得越多越全越好。走完这一步,就为第二步思考寻找针对应对之策(给孩子打预防针)作了铺垫。走完这两步,即使没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真空环境,也大概率能够保证自己的孩子“出于淤泥而不染”了。

医之治不病,法之刑未罪。家长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功夫应该花在预防孩子滑入不良品质的陷阱上,将时间精力重点花在“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备课”上,花在防火防盗防淤泥上。切不可等到孩子不良性格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孩子不良品质定格在孩子潜意识里,家长才应激反应,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对孩子又是打又是骂,此时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晚了——因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般情况下改不掉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