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新瓶装旧酒的PUA中国人之作

这二天在抖音和头条上突然出现了无数《隐入尘烟》的文案视频,核心内容只有一条,没有消费苦难去国外获奖,而是我们西北农村的生活就是这么苦这么难,太真实了。看了如此密集的文案,我只能说同一个套路,又来了一遍。似曾相识的就是莫言的争议,也是类似的文案,那个时代中国就是那么穷,就是有那么多饥饿,甚至有人论证吃煤的合理性。我要说,苦难也好,饥饿也好,都是历史事实,我不否认,但问题是,苦难饥饿本身从来不是这些艺术作品的核心,也不是他们能在西方获奖的原因。

让我们复习一下“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的致辞”: 他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缺乏常识或同情心的世界,其中的人群都显得鲁莽、无助而荒诞。 --- 历代反复出现的人相食现象就是这一悲惨世界的证据。在莫言的笔下,它还呈现为毫无节制的消费,大肆铺张,胡说八道,食色之乐,以及种种难以言说的欲望,唯独莫言能够冲破所有的禁忌限制,试图将那一切阐述出来。

当你看过这一段,就知道获奖的关键在于能否展现中国人那些缺乏常识或同情心,鲁莽,无助而荒诞的人性,而不是如何真实展现中国人的苦难。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苦难是因为我们的人性而自作自受而己,因为电影和小说都给出了我们自相残害,麻木无情的证据。

所以这和贫穷苦难有关吗?假设有个中国导演去拍个扶贫励志片,即使百分百还原了贫穷的状态,会有可能在西方获奖吗?不会,因为人性的味道不对西方的胃口!任何展现中国人团结抗疫或者重庆灭火的作品也绝不可能在西方上映。

所以隐入尘烟的成功绝不是它展现了真实的苦难,而在于所有自媒体避而不谈的又一次符合了西方设定的中国人人性的标准。电影中那些主角之外的人物,结尾那行绝不会翻译的小字,不过是新的套路而己。

我相信西北人民的人性,我也不会去贡献票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