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陛下,您这么年轻就...以后在房事上要节制一点喽...”
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万历
01
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十六,本来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朝臣们照例上朝。
只不过,大家伙没等来万历。
小太监传旨,今日免朝。
为啥子?
万历给的理由是:
“朕突感眼睛发黑、头晕不止,所以今天告个病假,不上朝了。”
万历还交代,关于过几个月要祭祀太庙的事,如果到时候他去不了,就找定国公徐文璧,代替他祭祀。
皇帝生个病很正常嘛,大家也没多想。
只有礼部卢洪春,不乐意了。
因为卢洪春是祠祭司主事,太庙业务正好是他管。
啊!祭祀太庙的事,我辛辛苦苦忙了几个月,您说不参加就不参加,那我不是白忙活了。
(老卢想借祭祀太庙,在万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
这可不行。
于是卢洪春跨专业,整起了言官的活。
给万历上了一道奏疏。
看到奏疏,万历都气乐(炸)了。
因为卢洪春的切入点很是奇特。
他说:
“医家曰:‘气血虚弱,乃五劳七伤所致,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陛下春秋鼎盛,精神强固,头晕眼黑等症,皆非今日所宜有。不宜有而有之,上伤圣母之心,下骇臣下之听。果如圣谕,则以目前衽席之娱,而忘保身之术,其为患也深。”
——钱一本《万历邸抄》
哎呀,陛下您这么年轻,就出现头晕眼花,可就不对了......
您以后在房事上可要节制一点喽!
02
好嘛,偶尔一个头晕,就被你解读成耽于女色。
是个皇帝都受不了。
万历马上传谕内阁:
“卢洪春悖逆狂妄,令阁臣拟旨重治。”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申时行。
出了名的和稀泥。
申时行一边代万历拟旨,将卢洪春革职;
一边以个人名义上疏极力申救,请求从宽处理。
但万历不满意他代拟的革职处分,亲笔写了一道谕旨,直接把卢洪春拉到午门外打屁股。
“卢洪春这厮,肆言惑众,沽名讪上,好生悖逆狂妄。着锦衣卫拿在午门前,着实打六十棍,革了职为民当差,永不叙用。”
好家伙,这一下,捅了言官们的屁股。
老卢一个玩儿票的主事都能玩命打冲锋,我们这些正牌御史,当然要干好本职工作。
个个摩拳擦掌。
卢洪春只是让万历注意节制房事,还没有点名。
而言官们的火,直接烧到了郑贵妃的身上。
郑贵妃比万历小四岁。
跟皇宫里的其他女人比起来,郑贵妃明显是万历的真爱。
郑贵妃知书明理,心直口快,活泼开朗,正好跟性格刻板的万历互补。
而且郑贵妃刚刚(万历十四年正月)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也就是后来的福王),正是得宠的时候。
03
言官们的火,越烧越大。
当时,万历已经有了皇长子朱常洛,却还没有立太子。
现在朱常洵落生,言官们马上要求万历明确两个儿子的名分问题。
一句话:立朱常洛为太子!
而且为了敲打申时行和稀泥的官僚主义作风,言官们在请立太子的同时,把申时行也弹劾了,说首辅大人是“佞幸”,只会专门拍皇帝的马屁。
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下来,申时行也受不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风评,申时行上了两份奏疏请立太子的奏疏,也以此观察皇上的态度。
万历当然不傻,仔细研究下来,知道申时行的上疏是在试探自己。
万历火大,但内阁首辅的面子还是要给点的。
强忍怒火,立马下诏,让礼部准备册封郑氏为皇贵妃的大礼。
我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先册封一个皇贵妃,咱们慢慢玩。
看你们能怎样?
04
万历显然小看了群臣了。
册封郑氏为皇贵妃的诏书一下,言官们的火炮更密集了。
人家王氏生的是长子,不过是个恭妃。
郑氏已经是贵妃了,还要再封皇贵妃?
将来是不是还要封后啊?
你是不是有废长立幼的心思?
首先是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直接告诉万历不要册封皇贵妃,按首辅建议先立太子。
够勇!
万历当然会对他重点照顾。
一脚把姜应麟踢到山西边远,成了一个临时工(广昌县当个典史)。
罪名是:
“责其窥探,命降边极边杂职。”
什么叫窥探?
窥是偷看,探是侦查。
偷看侦查皇上的心思,这就是罪。
接下来,就不是捅屁股了,而是捅了马蜂窝。
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刑部山西司主事孙如法、御史孙维城、杨绍程等,一堆人上疏。
主要内容就4点:
1、请封太子
2、请封王恭妃
3、或者同时请封
4、解救姜应麟
对于这堆人,万历有一个算一个,一律降职夺俸。
05
以上就是万历朝著名争国本事件的第一个回合。
在这个过程中,万历也是一再重申:
朕不是因为他们请封才处理他们,而是因为朕从来没有废长立幼的意思。
他们却怀疑朕有这个意思,朕很不高兴!
朕的本意,无非就是册封皇贵妃而已!
最终,君臣双方,各有所得。
朝臣让步,郑贵妃得封皇贵妃,成了宫内仅次于皇后的二把手。
百官也得到皇帝不会废长立幼的许诺。
但也产生了一个恶果——
大大助长了万历的厌政情绪。
之后不久,在张居正时代,万历每天都会去参加的经筵日讲,被永久关停。
首辅申时行对此不置可否。
06
消停了几年之后,风波再起。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元旦,内阁辅臣照例进宫朝贺。
这天,万历的心情应该是不错的。
本来阁臣们只需要在宫门前行礼问安即可,但当天,万历破天荒,把辅臣全部叫进宫,开了个茶话会。
期间,万历还让太监把朱常洛和朱常洵两兄弟都叫过来,让辅臣们看看他们长得怎么样。
朱常洛时年虚龄十岁,到了可以读书的年纪了。
于是申时行奏请在开春的时候给朱常洛选老师。
万历也同意了。
但这个消息传到外朝后,言官们错估了形势,以为皇长子的春天来了。
于是请立太子的奏疏也来了。
万历又一次动怒,把带头的言官们全部夺俸处理。
并且定了规矩:立太子的事,明年再说;一年之内,再有人提这件事,那就等朱常洛长到十五岁再谈立太子!
对于这个结果,申时行是比较满意的。
看来这段时间的君臣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
八字总算有一撇了。
要啥自行车啊。
多等一年就多等一年吧。
当前首要任务,就是稳住言官们,别再整什么幺蛾子,立太子的事差不多也算定下来了。
申时行发动自己的小弟们去分头做言官们的工作,总算暂时让这群叽叽喳喳的麻雀闭了嘴。
可,到了万历十八年年底,眼看着时间要到了。
工部主事张有德上疏请求准备东宫仪仗,次辅许国也跟着上疏。
这下,万历掀桌子了:你们犯规了,说了不提又提,这可不是朕说话不算数,次年封太子的计划作罢!
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申时行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
没办法,上了一封密疏,希望从中圆转一下:
“他们不懂事儿,册立的事,我知道您心里有数,您安排好了,我执行就行了,不要因为这些‘小臣’,碍了国家大计。”
密疏一上,立马就出事了。
原因是,密疏上的话不知道被谁传出来了,百官们一听就炸了。
敢情在您首辅大人眼中,我们都是“小臣”,那您跟我们混得什么劲啊?
申时行遭到满朝官员的鄙夷和议论,最终不堪重负,坚决辞职,回老家苏州悠游山林去了。
《明史·申时行传》载:
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近诸臣章奏概留中,恶其离间朕父子。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孟冬,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
08
皇帝身前不能没有挡子弹的,不然会被下面那群言官喷死。
万历深切明白这个道理。
申时行走人了,但内阁的锅还是要有人来背。
当时接任首辅的是赵志皋。
年已七旬,实在扛不住担子(其实他也不想扛,只想再混几年就退休)。
万历就召回了之前请假在家休养的内阁次辅王锡爵,由他担任首辅。
王锡爵风尘仆仆赶到京城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朝野都希望皇帝在年内举行册立东宫大典。
为此王锡爵特地写了一道密疏,让万历无论如何不能再拖了,不然他就是有一百张嘴一百双手,也挡不住下面的人闹事。
这一手,就颇有点威胁皇帝的意思了。
同时,王锡爵吸取了申时行的教训,在密疏中写明,这份东西他没有让别人过目,希望和皇帝秘密商定这件事情。
这一手是拉拢,向皇帝表明,我现在是你的人,你可别把我给卖了。
王锡爵是万历精心挑选的背锅侠,自然不会卖了他。
所以看了密疏之后,立刻派太监李文辅带着他的亲笔手谕到了王锡爵家。
并表示:立等回报。
万历的手谕是这么写的:
“今早览卿密奏揭帖,悉见卿忠君为国之诚。朕虽去岁有旨,今春行册立之典,但朕读《皇明祖训》内一条‘立嫡不立庶’之训,况今皇后年稚尚少,倘后有出,册东宫乎?封王乎?欲封王,是悖祖训;欲册东宫,是二东宫也。故朕迟疑未决。既卿奏来,朕今欲将三皇子俱暂一并封王,少待数年,皇后无出,再行册立。庶上不悖违祖训,下于事体两便。卿可与朕作一谕旨来行。”
什么意思呢?
万历真是人精。
说,我不是不册立太子,而是皇后现在还年轻。
如果将来皇后生出儿子来,到时候是封王呢?还是封太子呢?
都不合适嘛!
所以,我想把我这几个儿子都先封王,等过几年确定皇后生不出孩子来,再行册立东宫。
你说是不是?
耗子钻风箱,哪头都得罪不起。
对于万历的提议,王锡爵不置可否。
怎么可以既要让下面的人领他这个首辅的情,又不能让大老板万历太生气呢?
思来想去,王锡爵提了两个方案:
1、
让皇长子朱常洛先拜王皇后为嫡母,再行册立。
把皇长子的身份由庶子改为嫡子,册立时名正言顺。
这套方案是照顾群臣的情绪;
2、
实在“万不得已”,可以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三王并封”。
但必须明发上谕,说明白册立东宫的时间。
这套方案是照顾万历的情绪。
两条意见都报上去,万历的眼睛里放光了。
王锡爵的第一方案,万历塞进了垃圾桶,直接按第二方案精神下文给礼部:
“朕所生三子,长幼自有定序。但思祖训立嫡之条,因此少迟册立,以待皇后生子。今皇长子及皇第三子俱已长成,皇第五子虽在弱质,欲暂一并封,以待将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尔部里便择日具仪来行。”
之前都是秘密商议,群臣不清楚万历和王首辅在搞什么名堂。
只看见太监一趟趟往王锡爵家跑,就都认为册立太子的事情大概是稳了。
但如今,万历传给礼部的旨意竟然变成了什么狗屁“三王并封”。
群臣感觉被集体侮辱了。
这能忍吗?
忍不了!
纷纷去王锡爵家指名道姓,问候他十八代祖宗。
不过,对于这些人,王锡爵不置一词。
在他看来这些人也就会打个嘴炮,正经事一件都干不了。
09
但也不全是嘴炮。
有聪明人。
比如,庶吉士李腾芳。
这位初入官场的年轻人,一下子点到了王锡爵的死穴上:
你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暂时迎合皇帝的意思,先把皇长子的地位稳住!
但这个计划难点在于,你不知道你能在首辅的位置上呆多久。
万一皇帝卸磨杀驴,而接替你的人又把这事办砸了,到时候还是你出来背锅。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
“公欲暂承上意,巧借王封,转作册立。然以公之明,试度事机,急则旦夕,缓则一二年。竟公在朝之日,可以遂公之志否?恐王封皆定,大典愈迟。他日继公之后者,精诚智力稍不如公,容或坏公事,隳公功,而罪公为尸谋,公何辞以解?此不独宗社之忧,亦公子孙之祸也。”
虽然李腾芳所说不假,但王锡爵却不以为意:
“我每次上奏都有手书揭帖,上面都写的明明白白的......”
李腾芳接着“一棍子”:
“你那都是密奏,写的都是天家私事,到时候皇帝会拿出来给天下人看?证明你的清白吗?”
王锡爵沉默良久,但还是不准备改变自己的心意。
而压死王锡爵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他的门生钱允元和王就学。
两人一见王锡爵就开始哭:
“现在外廷那帮人都说老师是皇上的走狗,我们怕老师有灭族之祸啊!”
王锡爵笑笑:
“傻小子们,皇帝懂我的心思,将来太子也会知道我是护着他的。”
王就学却说:
“别人是不会体谅老师您的,谁看了您的密疏都不会领情的!”
王锡爵闻言大骇。
他终于发现自己被万历耍了......
10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
1、
如果以后朱常洵登基,当他看了王锡爵支持朱常洛的密疏,肯定第一时间就会收拾他;
2、
如果以后朱常洛登基,恐怕也不会有多感谢自己。
因为王锡爵和万历联手搞出“三王并封”,所以朱常洛还是会收拾他。
点炮的输家,怎么看也只有他王锡爵一个人。
王锡爵赶紧上疏向万历认错,说自己一时草率,请求撤回提议。
一看王锡爵回过味儿反水了,万历也就不好再坚持斗争了。
挡子弹的没了,难道让他亲自下场?
所以只能又回到原点:
“不封王了,你们再等几年,如果皇后还没儿子,朕再册立太子。”
又是一个死胡同式的轮回……
PS:
万历真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不见得。
就算群臣不争,只要郑皇贵妃不是郑皇后,万历真敢违背朱元璋的祖制,另立太子吗?
大概齐是不敢。
那他什么死咬着这件事不松口?争个什么劲?
答:他只是想捏着立太子这张牌和群臣争一口气罢了。
为了集权——你们都要听我的。
搞掉张居正,就是个开始。
好,你们不听我的是吧?!那我也不上朝了......
自从国本之争起,万历就躲在宫里不看宫外面的世界了。
而朝臣们的眼睛,也几乎只盯在这一件事情上。
而这一系列事件,最终直接或间接导致了——
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后,同时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役,后世统称为“万历三大征”。
虽然这三场战役都是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但大明的国势却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经过张居正改革之后,大明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几乎被三大征全部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