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终极大招,到底有多厉害?

500老旦聊历史500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老旦聊历史”165 人赞同了该文章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来,志愿军一共只打了不到20次大规模阻击战,全部以志愿军撤退告终。

具体的原因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了,火力差太多,根本打不了。

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对志愿军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清楚得很,对于阻击战,彭老总的要求是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坚守不动,就算胜利。

然而,能够满足彭老总要求的战例仍然是寥寥无几。

不是志愿军战士不英勇,反而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实在太英勇了。

只要收到了坚守不退的命令,志愿军对战士就会在阵地上坚守到最后一刻——直到整个部队都牺牲。

为了保护部队不在阻击战中打光,彭老总几乎没有真正下过死守的命令,即使下了也会临时更改。

铁原阻击战中,63军一开始坚决按命令原地阻击,仅仅三天已经有两个师被打残,彭老总紧急下令63军改为运动防御,此后63军边打边退,艰苦地撑满了10天。

然而,这些部队即使最后丢掉了阵地,甚至在原定阻击时间之前就已经撤了下来,大部分却没有受到志司的责怪,恰恰相反,很多部队撤下来之后受到了表彰。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志愿军从上到下脑子都清楚得很。

要说打运动战,志愿军没有在怕的,只要战术得当、部署有力,敌人再强大,至少也能打个互有胜负。

而阵地战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就三个字:打不过。

阵地战别的不用谈,就问火力谁猛,谁猛谁牛逼。

二战之后,全世界火力最猛的就是美军,而且是天上地上海上一应俱全,飞机贴着脑瓜子扫射,舰炮一炮轰掉一个排,美军的钢铁跟不要钱一样铺天盖地往阵地上砸。

打阵地战遇上这种火力,什么战术战略士气意志通通没用,在阵地上多待一秒钟就是多一份伤亡。

客观条件就是这样,不要说什么守得住守不住,能在这种死亡火力之下硬抗一天都是勇士,当然要表彰。

唯一让志愿军感到欣慰的,就是在两军正式进入大规模阵地战之后,志愿军已经逐步适应了阵地战,虽然还是守不住阵地,但是可以通过小规模的反击和拉扯大量杀伤敌人,把战争形式硬是变成了美国佬最害怕的绞肉战。

然而,这个结果最多只能算差强人意。虽然大家都打得很伤,可是战线却一直往志愿军这边退,这样的仗,打着实在是憋屈。

志愿军从上到下,没有一刻不在苦思解决办法。

二、土办法

最初的灵光,来自于志愿军的一线战士。

在1951年秋季的防御战中,47军走上防御阵地后,马上就挖了大量猫耳洞躲避敌人炮火,在战斗中,战士们觉得大家各自躲在猫耳洞里行动太不方便,于是有人突发奇想:咱把两个猫耳洞挖通,不就方便了?

500猫耳洞示意图

等战士们把洞挖完,猛然发现,这个交通洞本身也能防炮啊!效果比猫耳洞还更好!

阵地上的志愿军立刻纷纷效仿,在阵地上来来回回挖出了好几十条小洞,美军一开炮,大家就往洞里躲,尽管炮弹在头上轰轰响,志愿军战士却第一次体验到0伤亡的滋味。

500你炸你的,我挖我的

这就是志愿军的终极大招:“坑道”的雏形。

在出现的最开始,这些简陋的小坑道展就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潜力。

负责防守马良山216.8高地的志愿军虽然只有1个连,但因为充分利用了半坑道工事,这个连抵挡住英军2个营21次进攻,坚守阵地3天,杀伤英军700余人,自身仅伤亡26人。

直到所有周边阵地陷落,216.8高地的这个连才依依不舍地奉命撤退。

马良山只是被记载的其中一个例子,在1951年艰难的秋季防御战中,志愿军各个防线上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坑道防御雏形。

这些坑道挖的方式千奇百怪,不一而论,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只要是用上了坑道战术的志愿军,打出的战绩都远远好于其他的部队。

更具体地说,只要有坑道的志愿军,伤亡基本上都只有敌人的一半!这在1951年夏秋战役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成绩了。

更关键的是,只要有坑道,大部分志愿军都能守住阵地。

看到这里,大家都能明白,坑道肯定是个好东西。

那么,威力如此巨大坑道,到底是什么神秘玩意?

坑道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其本质就是打洞。

往下打洞,往深了打洞,往山里打洞。

打了洞干什么用?人躲在里面,防炮。

马良山挖出的坑道,头顶上有5米厚的土地,无论美军用什么炮轰、用什么方式轰、随便他轰多久,志愿军反正就待在洞里躲着,除了落一身灰之外,毛事没有。

等美军步兵冲上来的时候,面对的是毫发无损的志愿军战士——这画面属实太美。

美军步兵和志愿军步兵公平面对面决斗,是什么结果?你可以去问美国那个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他就很清楚。

为了这个能和美军步兵公平决战的机会,志愿军在坑道中弄得头上是土,身上是土,挖出来到处是土,整个就是土人。

坑道战,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土办法。然而,正如这支军队在成长过程中用过的无数土办法一样,这一次,又是土办法彻底解决了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在志愿军的“土坑道”面前,美军的火炮不再是横行无敌的存在,志愿军终于有了和美军在阵地战中决斗的能力。

逆转战局的号角吹响了。

三、土坑道

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结束后,志司一眼就看到了坑道战的巨大潜力,当即下令全军推广。

深受美军炮火之苦的战士们终于找到了应对办法,大家毫不犹豫地卷起袖子干了起来。

本来以为是简单的土办法,直到干起来才发现,挖洞这个事情,里面大有门道。

首先就是最直观的问题,现在时间正好来到11月,天寒地冻,泥土都冻得硬邦邦,如何下手?

作为一切不求人的万能战士,志愿军各军很快自发开起了杂货铺、打铁铺,生火的炭自己烧,土筐自己织,草绳自己搓,手推车现场锯了木头自己造;而在铁器方面,单是在12军就弄出42个铁匠炉,自制工具几万把,各类工具一应俱全。

对于特别坚硬的土地,缺乏火药怎么办?胆大包天的志愿军战士眼睛瞄上了阵地上联合国军扔下来的各种未爆弹——这不就是么!

仅15军一个军就拆卸未爆炮弹200发,炸弹近百枚,卸出炸药整整1万公斤。

于是,1951年的冬天,尽管战斗并不紧张,志愿军阵地上却四处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爆破的声音此起彼伏。

眼看着志愿军的阵地越来越深不可测,美军心里发毛,忙不迭地扑过来搞破坏。

美军首先拿出的老熟人是重磅炸弹,美军飞机知道中朝联军正在铺设坑道,对准了坑道口就是一顿轰炸。

刚开始,还真给美军炸成了几次,人民军有一个坑道4个出口全部炸塌,1个排的战士不幸被活埋。

然而,这玩意现在对志愿军来说完全小菜一碟,志愿军的应对方案非常简单:做好隐蔽,加强防空,挖出来的土一律晚上运走,白天不管是谁,不许在坑道口瞎转悠!

敌在明,我在暗,你飞机还能下来一个个检查每片树叶子后面有没有藏洞口么?

很快,美军飞机就找不着目标了。

一计不成,美军又来一招,每当发现志愿军开始挖坑,美军天上地下一起开炮,大量的毒气弹在志愿军阵地上炸开。

毒气确实麻烦一点,但是也能对付,都1951年了,志愿军战士早就有了防毒设备,就是大家平时没那个意识而已。

眼看美军穷凶极恶,志愿军上下立刻开展防毒教育,战士们很快掌握了防毒装备的使用,坑道的出入口都加上了1-2层门帘,入口处设置了好几个拐弯,并且每个坑道都加上了大量的通气孔。

在这一天天的斗智斗勇中,志愿军的“土坑道”工事一天天完善了起来。

就在美军看着“土坑道”头疼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这才哪到哪啊,真正的家伙还没开始呢。

四、工程师回来了

1951年4月,志愿军这边发生了一件大事:总司令彭德怀,回国了。

朝鲜战场的环境,远比大家能想象的要恶劣得多。

由于美军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天上盘旋,后方的志愿军指挥部、后勤人员从来不敢在白天随意暴露自己位置,只能是东躲西藏、昼伏夜出。

志愿军最高司令部同样如此,你就看看志司曾经呆过的那些地方:大榆洞、上甘岭、空寺洞。。。光看名字就知道,这全是山沟沟,而且还是在山洞里。

由于志愿军完全没有防空设备,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彭老总和前线的士兵没什么两样,每天几乎24小时呆在山洞里防空。

天天蹲山洞里绝不是什么好事,山洞里面空气稀薄,阳光稀缺,人要是在山洞里待久了,免不了头疼欲裂、脸色煞白。

彭老总那个暴脾气,忍不了这个憋屈,在志司刚刚搬到大榆洞的时候,彭老总非要住在山沟沟中的一个小房子里,说什么也不想再蹲山洞里,洪学智要给他挖防空洞,他还不让。

然而,洪学智才不听彭老总的,他把防空洞挖好之后,干脆利落地把地图全搬洞里去了,彭老总气得骂骂咧咧,洪学智则是软硬不吃,一边哄一边推,终于把彭老总送进了防空洞。

万万没想到的是,彭老总住进洞里的当天,美军飞机就发现了志司原来的那间小屋子,彭老总眼睁睁看着房子转眼之间被飞机炸成灰烬,半响说不出话。

事后,彭老总对洪学智说:“洪大个儿,你是个好人哪!”

洪学智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好人,以后挖防空洞,你别再骂人了!”

从此,彭老总踏踏实实地住在洞里防空。

然而,年纪已经五十开外的彭德怀原本就有肠胃的毛病,住在阴暗、潮湿、冰冷的山洞里,精神高度紧张地指挥百万大军,让彭老总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出现便血的情况。

1951年8月,彭德怀的额头上长了一个肿瘤,瘤子越来越大,医生怀疑是癌症,让他立刻回国治疗,彭老总大手一挥:“没大事,死不了!”

志司的其他人急得要死,彭老总的牛脾气上来了,谁劝也没用,没办法,几个副司令一合计,决定越级告状——把彭老总身体情况的电报直接打给了军委。

主席亲自拍板,下令已经回国的陈赓再次入朝,准备代理志愿军总司令的位置,彭德怀立刻回来看病。

陈赓亲自带着“手令”去朝鲜,才硬生生把彭老总给拉回了国内。

于是,在1952年4月,抗美援朝的主帅换人了。

此时,抗美援朝正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双方的谈判正在艰难而持续地进行着,虽然大家还在互相出击,但是战斗规模相比之前已经大大减小。

志愿军此时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固阵地,而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军的土坑道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正需要一个“工程师”来帮他们改进提升一把。

这时候换领导,那可不就是瞌睡时候递枕头么。

500单看长相,你看谁更像工程师五、坑道的威力

陈赓紧急上任之后,除了安排志愿军的日常作战部署之外,最操心的就是坑道工作。

这个时候,志愿军每个阵地上大大小小的坑道已经初具规模,虽然事情做成了,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标准,每个阵地上的坑道挖成什么样全看战士心情。

而对于军队来说,标准化是提高战斗力、减少意外的最重要手段。黄埔军校1期的陈赓,对于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

4月27日-5月1日间,志愿军针对坑道工事专门召开了会议,各兵团、各军参谋长全体参会,这个会别的都没多讲,最关键就是解决坑道战术标准化的问题。

会后,志愿军正式发布了坑道战术的标准:

每个连的阵地至少要挖两条坑道,每条坑道至少要有3个出入口;坑道也不能太多,防止被敌人利用;坑道顶部厚度应在15-30米之间,必须能够抵挡重炮直接轰击;每个坑道要满足七防: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防火、防洪,且必须七条兼备,缺一不可。坑道要和野战工事相连,不仅能防守,还要能用来进攻;

正是这次重要会议,奠定了志愿军坑道战术的基础,志愿军原本用于应急的坑道,从此走上系统规范化的道路,正式变成了志愿军战斗的标准化武器。

截止1952年5月底,志愿军已经构筑坑道7789条,总长度接近200公里,而前线的坑道此时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掩体,而是成为了集仓库、指挥、医疗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前线作战中心。

500500500

那么,志愿军的这个新武器,威力如何?

牛逼大了。

在1951年夏秋防御战中,美军每发射40-60发炮弹即杀伤志愿军1人。

到了1952年初,半坑道工事发明后,美军需要发射24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1人。

等到1952年5月,志愿军坑道成型,美军大炮也彻底拉了胯,必须要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1人。

上面这组数据,带来的是双方战斗力对比上质的改变:自从志愿军有了坑道工事之后的1952年1-5月间,美军共发起袭击活动154次,无一成功。

面对坑道,美军只有一句话:完犊子了。

六、终极形态

所以说,在陈赓的帮助下,志愿军终于掌握坑道的终极形态了吗?

还没。

一方面,坑道才刚刚挖好不久,志愿军还没积累多少坑道作战的经验,坑道有了,战术还在摸索,说终极形态还早;

另一方面,有人对坑道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1952年5月16日,一封电报发到了志愿军代理司令陈赓的手上:

朝鲜战场防御不论和战或拖,均需构筑一些永久工事,否则经过几次雨季与春季,工事即将坍垮,我们初步意见:甲、第一线工事,除土木工程外,坑道式工事择要以钢筋水泥支撑,个别改为永久性工事。乙、第二线工事,择要构筑钢筋水泥筑城...在上述地区择要构筑。依图上研究,交通较便利,亦便利敌装甲部队展开,但为照顾材料困难,可分缓急施工。...以上望你们迅速研究电复,以便呈报主席决定。总参谋长聂荣臻(代) 副总参谋长粟裕

总参的意思是:临时坑道不够,要搞出永久性的坑道来,不仅如此,还要以永久性坑道为核心直接造出一条永久防线,做好跟美国佬干到底的准备。

经过志愿军工兵和苏联顾问的评估,陈庚觉得总参的命令完全可行,就这么干!

1952年6月,志愿军下令,阵地工事“由野战筑城向永久筑城方面发展”。

于是,志愿军在朝鲜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程开始了。在战士们日渐高昂的士气下,这项工程完成得很快。

1952年8月,志愿军和人民军就完成了这项令美军胆寒的恐怖工程:在横贯朝鲜半岛正面250公里的整个战线上,中朝联军用永久性坑道为骨干支撑点构建了复杂、完整的防御体系,防线纵深30公里。

至此,尽管志愿军暂时还没有把美军推下海的办法,但是,志愿军已经找到了让自己双脚稳稳扎在朝鲜的终极绝招。

不要50年代的美军了,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事学家依然认为,志愿军当年的坑道并没有什么好的破解办法。

对于志愿军来说,今后的课题已经是要怎样才能把美军赶下海,打败仗?从此绝无可能。

从这一刻开始,志愿军在朝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1952年秋季,中美双方正式进入了抗美援朝的下一个阶段:互相瞪眼。

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大家反而相安无事,大规模不打,小规模不断——这段时间的官方学名就是对峙阶段。

人们都说,相处久了,才能见到别人的真面目,这话不假,两个军队对峙久了也是一样的。

在漫长的对峙阶段中,中美双方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

中国军队的上限越打越高,

而美国军队的下限越打越低了。

老旦点评

1、由于时间关系,本篇只是简略的介绍一下坑道战的开始和早期发展,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继续,志愿军以坑道战为根基打出了无数精彩的战术和战役,以后还会慢慢讲到。

2、不要小看标准化的威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有人命令你马上挖个坑道出来,你会挖成什么样子?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挖法,结果就是这些坑道良莠不齐,有的能抗3天,有的敌人一次冲锋就完蛋了。如果没有标准化,志愿军司令部不知道哪个坑道挖的好哪个挖的不好,结果就是打起仗来到处漏到处堵,这打个毛。

3、总参那个电报虽然粟裕只是联名,不过那个时候总参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粟裕牵头在弄(这个电报看也起来很像粟裕的风格),总之,这也算是粟裕陈庚两位娃娃脸大将难得的一次联手吧。

500你看我这坑道挖得可还行?不错不错

4、最后说一句,陈赓组织的那次坑道讨论会远比想象中还要重要,原因是这样的:

在这次会议上,来的大部分是参谋长,但其中也有一位军长。

这位军长因为马上要去新的阵地换防,想要亲自来学习怎么打阵地战和坑道战。

而这位军长听完会议,当场就着急地去找陈赓汇报,说他马上要去的那个阵地上坑道很少,而且挖得也很一般。

陈赓一听吓一跳,立刻命令12军、60军的坑道技术骨干过去支援,而且给这个军拨了大量炸药、鼓风机等工具。

最后,这位积极的军长拿着总部要来的资源,按最高标准在新阵地上挖好了坑道防御体系,并且指挥全军做好了打大仗、打恶仗的一切准备。

这位军长名字叫秦基伟。

而他要去的那个阵地,叫上甘岭。

本篇为抗美援朝35,未完待续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编辑于 2022-08-26 08:4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