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34:至暗时刻,志愿军的最后一次关键逆转开始了

很多人以为,第五次战役就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最艰难的时刻了,其实不是。
真正艰难的时刻,是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刚刚开始学习阵地战的那段日子。
在1951年夏、秋防御战中,志愿军彻底领会了什么叫“阵痛”——学习阵地战就会很痛。
主席老早就说过:美国人是“钢多气少”,志愿军能够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
正如主席所说,在入朝初期,志愿军靠着史无前例的强大战斗意志,配合史上最强的轻步兵穿插,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他们就把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给打回了三八线以南。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从第五次战役后期开始,志愿军不得不进入了和美军在阵地战中硬拼的阶段。
二、为什么要改打阵地战?之所以从擅长的运动战转入阵地战,这不是志愿军自己想选的,而是军事、政治双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其中,军事上的问题还更多一些。
军事上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还是朝鲜这块地儿太小了。
在1950年首批志愿军刚刚入朝时,双方的作战兵力总和为80万,配合上麦克阿瑟的瞎b指挥,美军阵线上到处都是漏洞,成为志愿军战士穿插神技的最好舞台。
然而,随着双方开始不停地往朝鲜加人,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一直到了1951年6月,双方合计作战兵力已经超过180万——比开战时的两倍还多。
对于窄小的朝鲜半岛来说,这个数量级的兵力实在是太多了。
开战时四处漏风的联合国军阵线,现在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严阵以待的部队,想要钻空子直接穿插到敌人后方根本不可能。
直接穿插不行,就只能想办法突破,然而,美军越来越适应志愿军的穿插战术,从第五次战役开始,即使志愿军集中几个军的力量,也难以在美军阵线上打出破口。(轻武器主动进攻重火力。。。能打出突破口才奇怪)
而原先经常被志愿军作为突破口的伪军,也因为伪军参战经验的逐渐丰富、以及美军装备的不断充实而越来越强,不再是联合国阵线上的明显弱点。
此外,联合国军人数的不断充实不仅代表着阵线更加完整,同时还意味着阵线后方可以保存数量庞大的预备队,即使阵线一时被志愿军突破,随时都有预备队过来救火。
而在志愿军这边,随着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志愿军总算第一次搞明白了一件事情:由于完全没有制空权,哪怕志愿军真的打出突破口,后勤实际上是跟不上部队的。
这个情况并不是假设,而是在第五次战役中实际发生的情况。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9兵团杀穿了伪军阵线,急先锋12军91团甚至干到了37线,联合国军阵线大开。
问题是,志愿军部队过去了,后勤却跟不上去。
9兵团刚刚杀入纵深不久,随身携带的粮食就吃光了,整个兵团一度完全断粮,不得不停下两天等待补给送达。就在这段时间里,美军不仅填上了缺口,甚至还抄了志愿军的后路,整个9兵团反而被美军包围,差点就没跑回来。
志愿军不是没有想过要继续打运动战,也曾经策划过第六次战役,但是临到战役实施的时候,大佬们还是发现继续打运动战实在是没有条件,最终主动取消了第六次战役,并且基本上打消了继续打运动战的念头。
三、阵地战就这么难么?难,太难了。
毫不夸张的说,美军的所有优势都在阵地战中发挥到了最大。
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陆战之神火炮。
打运动战、尤其是抗美援朝前期运动战的时候,美军火炮的威力很难发挥出100%的实力,原因也很简单,大部分时候,美军就连志愿军具体在哪都不知道,重炮火力再猛,总得知道要打哪儿啊。
即便如此,美军的火炮但凡能发挥威力的时候,总是能够造成令人震惊的恐怖效果。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58师172团一度已经完全突破了下碣隅里美军的防线,就在172团想要直冲美军内部阵地时,美军的炮兵打出了闻所未闻的恐怖“拦阻射击”,几十门重炮整个后半夜几乎一刻不停地向志愿军阵地开火,拦住了志愿军前进的所有道路,硬生生在志愿军脸上轰出一个无人区,最终,美军硬是靠着炮兵撑到了第二天白天——这波操作不能说有点夸张,只能说非常离谱。
而这么离谱的美军炮兵,在阵地战中可以肆无忌惮地100%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单是想象一下都令人担忧。
运动战中神出鬼没的志愿军,在阵地战中却必须主动暴露自己的位置:阵线就在这里,阵地就在这一片,不是这个山头就是那个山头,无处可藏。
在阵地战中,美军主要靠什么来进攻?
靠它?

靠它?

其实都不是。
主要是靠它:


在整个阵地战过程中,真正对志愿军造成巨大伤害的不是加兰德、勃朗宁的7.62mm、不是谢尔曼的75mm、也不是潘兴的90mm、甚至也不是那些来自地狱的凝固汽油弹;真正的杀手,是美军那看起来最不显眼的M2的105mm炮弹和“长脚汤姆”的155mm炮弹。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在炮火之下的志愿军战士远远超过伤亡总数的一半。
而在进入阵地战后,范佛里特率领的美军用起火炮来完全是丧心病狂。
为了拿下一个山头,随随便便就可以打掉上千发炮弹,这还不算迫击炮弹这些“小玩意儿”。
面对如此密集的火力,所有常规的步兵掩体、工事全部失去了作用。
志愿军的战士们躲无可躲,唯一决定他们生死的,只有运气。
美军的炮火密集到能像犁田一样把整个山头仔细的犁一遍,这是什么概念?意思躲在战壕里也没用,因为战壕迟早都会给你炸一遍。

电影里面经常一开炮就喊“卧倒!”,卧倒本身没错,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的战场上,卧倒在地上的很多人被炮弹的震波给活活震死。
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对1951年秋季的西线战役中有如下记载:“一线阵地全部为美军炮火轰平,工事无法修筑,战士无法存身,只得利用弹坑作战...”
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残酷,任凭你意志力再强大,单兵作战能力再高,在阵地上面对铺天盖地的几千颗炮弹,结果都是一样的。
阵地战中,志愿军的气势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了,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战中刚刚走上阵地战的志愿军,经历的无疑整个抗美援朝中最黑暗的日子。
四、阵地战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那也不是。
在早期阵地战中,志愿军采用的办法是“打小仗”:小部队防守,小部队出击。
在防守中,“积极防御,节节抵抗”、“采取不断的阵地反击及小出击,歼灭出犯或突出部之敌,以求得多杀伤敌人,争取时间”。
在进攻中,用“连续、多梯队的出击”、“一梯队不行了、二梯队接着打,这样连续打下去,自己虽然伤亡大些,但能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确实是不得已的应对,但也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当美军的炮火肆虐时,志愿军通常只派出连级以下的小股部队在阵地上坚守,最大程度上减少炮火带来的伤亡。
那阵地上人不多,美军步兵上来了咋办?
不咋办,跟他们拼了。
阵地上打光了,就派下一批上来支援;阵地丢了,就组织部队发动反攻抢回来。
不需要我多说,你能想象出这种战斗方式有多残酷。
这也是为什么在1951年的夏秋防御战中出现了大量志愿军战士以少打多的英雄事迹,实际上,那时候每个阵地都是以少打多。
我们熟悉的老英雄李延年,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打出了自己最经典的一场战斗。
李延年所在的418团3营通过一次漂亮的反击拿下346.6高地之后,美骑兵1师7团以全团兵力配合铺天盖地的火炮进行反扑,根据志愿军的防守策略,阵地上一次只放一个连,8连9连先后上去防守,
1个连硬顶一个团,战况的惨烈可想而知。
等李延年带7连上去换防的时候,8连、9连基本上已经打光了。


下午4时开始,骑兵1师聚集了整整5个连的兵力再次发起猛攻,李延年指挥7连沉着冷静防守,期间还组织发起一次小规模反攻拿回了一个丢失的山头。
随着战事激烈,阵地上的志愿军干部伤亡殆尽,此时李延年依靠自己平时对每位战士的深入了解,重新整顿组织阵地上的剩余战士,把4个连(7、8、9连和机炮连)重编成8个班,并临时指定了16名连、排、班级代理干部。
每次打完,阵地上的人又更少了一点,李延年就在每次战斗的间隙不断重整部队。
最后,整个3营剩下的战士只能组成4个班,但是在李延年的指挥下,阵地始终保持在有组织、有指挥的状态下战斗,美军始终找不到任何空袭进行突破。
(李延年的指挥极为精彩,具体过程请看《功勋》)
李延年展现出超人一般的指挥能力和勇气,让3营在面对数倍于己的绝对劣势下坚守到了最后一刻。此战,3营共计杀伤美军630余人,虽然因为伤亡过大最终放弃了阵地,但是他们对美军的杀伤直接导致美军无力再发起进一步攻势,为西线战线的稳定立下重大功劳。
而后来,李延年也被志愿军评为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

李延年的战斗可以说是志愿军在1951年7月-11月阵地战期间的典型代表,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以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在每一个阵地上和敌人反复拉扯,尽管最后还是没办法守住阵地,但在放弃阵地之前一定会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五、我们难过,敌人也别想好过美军恐怕也没有想到,尽管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他们居然还是没有办法在阵地战中完全压制志愿军。
1951年下半年,朝鲜战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战。
总的来说,美军在这段日子无疑占据了上风,尤其是在1951年秋季攻势当中,两军的阵线始终在向北移动。
其中,东线作为美军的主动方向,战局对中朝联军尤其不利。
首先是人民军迅速败退,因为在夏季的防御战中损失太大,人民军秋季刚一开打就已经坚持不住,美2师、南8师趁机向前猛冲,志愿军68军紧急赶来换防,付出巨大代价后稳住阵脚。此战,68军和人民军被美军和伪军占去阵地50余平方公里。
随后,美军调集美24师、美7师、南6师、南2师合计4个师对67军防守的金城南部地区发起主要攻势,面对兵力火力全面占优的敌人,67军在一线英勇阻击,死战不退,在每一个阵地大量杀伤敌人,美军3天时间仅仅前进不到2公里。
但在67军退守二线阵地之后,由于二线工事薄弱,加上兵力部署主次不当,美军以坦克劈入战方式不断对志愿军阵地进行各个击破,志愿军不得不一路后撤,直到撤到金城地区才通过死战稳住阵势。此战中,67军被美军突入阵地6-9公里,占去阵地132平方公里。
至此,联合国军各部队也已经伤亡惨重,无力继续前进,东线主要攻势到此结束。

相比之下,西线志愿军的整体情况要略好一些。
西线志愿军47军、64军,面对的是美骑兵1师、美3师和英1师组成的进攻阵容,进攻兵力虽然比东线少,但是基本上由英美军精锐组成,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
主攻方向由美骑兵1师、美3师负责,刀锋直指志愿军天德山一线,作为美军在朝鲜战场的绝对精锐,骑兵1师集合了超过10个重炮营,对着志愿军一阵狂轰乱炸,攻势凶狠无比。
负责防守天德山的是志愿军47军——东野10纵,这个刚出道就打了一场传奇山地阻击战的部队不仅拥有山地防守的buff,而且非常重视火炮的运用,尽管火力远远弱于对手,但是仍然能够充分依托自己手上的坚固工事和炮兵火力,坚决地进行反击,和美军打得有来有回,每一个阵地上都发生了惨烈的争夺战。
例如大家熟悉的346.6高地,当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10月13日反攻拿回346.6高地时,已经是这个高地第3次易手。
仅仅7天之前,139师416团参谋长赵珍和5个排的战士就战死在346.6高地上。
赵珍带领战士们阻击骑兵1师1整个团的兵力整整一天时间,打退美军10余次冲锋,最终,高地上的工事全部炸毁,联络中断,弹药耗尽,赵珍和战士们在最后一次冲锋中全体牺牲。
就是在这样前仆后继的惨烈战斗中,志愿军死死顶住了骑兵师前进的脚步,在美军自己的战史中写到:47军的防守和“伤心岭”一样坚固,骑兵1师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
而在47军侧翼,64军(第五次战役后人员尚未补充)和英1师围绕马良山展开激战,64军充分利用自己手上刚刚补充的各种火炮、火箭阻击敌军,英军打了几天一直难以前进,叫来骑兵1师帮忙后才勉强向前推进,最后64军因为伤亡过大主动放弃了马良山主阵地。
整个秋季,西线联合国军仅仅向前3-4公里,47军、64军的顽强阻击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扬。

1951年夏季、秋季攻势结束了,前线美军都觉得情况不错——比起之前被志愿军揍着跑,现在哪只是不错啊,好的不行!
然而,后方的美国政府拿起账本,对着地图敲起了算盘,算着算着,冷汗下来了。
战事顺利,不假,在占据优势的这半年里,联合国军不断发动攻势,成功把阵线向北推进了大概300平方公里。这其中,夏季攻势几乎寸土未进,大部分还是在秋季攻势中取得的。
为了这300平方公里的前进,联合国军付出的代价是:不算夏季,仅仅计算秋季,就有整整3.1万人的伤亡。
除此之外,美军这边还有大量的军械和弹药的损失,但是美国佬财大气粗,钱的事情勉强可以忽略。
然而这个伤亡的事情,美国人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不是因为美国人人道,纯粹是因为他们人不多,死光了就没人干活了。
那么来做个简单的计算把:3.1万人换300平方公里,如果要把北朝鲜全部打掉,需要多少人?
已知条件是,北朝鲜的国土面积大于120000平方公里。
就跟屏幕前的你们一样,美国的大佬们把笔一摔——按这个效率,美国人打光了也不够!
这还打个毛啊打,不打了。
美国人又开始想要谈判了。
重启谈判这件事情,有点尴尬。毕竟上次谈判,就是因为美军肆无忌惮的破坏而破裂的,大家都看着呢。
上次完全就是一副“谈不谈无所谓”架势的美军,现在要重新主动地开始谈,还是需要一点脸皮和技巧的。
脸皮这个东西,反正美国没有,不担心,主要看技巧。
还好,在战争中,施展技巧的机会总是有的。
从夏季攻势不利开始,美国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9月10日,美军又一架飞机进入开城谈判地区,对该地民房进行了扫射,美军的前线联络官根据老套路再次表示什么都不知道。
眼看着谈判又要继续被破坏,没想到,这一次联合国军司令部居然直接介入,公开声明:这次事件是联合国军所为。
尽管李奇微还是不承认此前的飞机也是联合国军干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态度很明显是改进了。
于是,双方的联络官又开始接触。
虽然开始接触了,美国人的态度还是硬邦邦——这个时候联合国的秋季攻势刚好开始了,美国人气势如虹。
随着秋季攻势一天天过去,美国人也一天天软了下去。
一开始,李奇微坚持要在双方战线中正间找个地方谈判,并且态度坚决,不换这地儿,就不谈了!
等到秋季攻势快要结束的时候,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不去我说的地方也行,要不你们找个地方吧。
于是,双方各退一步,中朝方面同意换地方谈判,李奇微同意了中朝方选的新谈判地点——板门店。(在志愿军阵线上)
要不说美国人谈判技巧丰富呢,秋季攻势刚刚结束,双方刚好坐回了谈判桌前,简直就像是美国人的态度跟战果无关似的。
美国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决定到底有多么正确。
因为,打完五次战役的志愿军,根本就还没有成为完全体。
1951年下半年,是美国人在朝鲜最后的荣光。
美国人的优势,维持了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
1952年,当趾高气扬的美军再次面对志愿军时,他们惊讶的发现:
志愿军又进化了。
老旦点评1、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计算部队战斗力从来都是把火力放在第一位,兵力甚至都不是第二位(第二位一般是装甲化程度)。
2、这也是为啥开战前没人看好志愿军的原因,因为志愿军除了兵力惊人之外,火力、装甲度可能都不到美军的十分之一。在全世界的军事学家看来,这两个根本不是一个位面的军队。
3、这就不得不说回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入朝之后那一系列酣畅淋漓的大胜,志愿军那时候打破的不是什么美军不败的神话,志愿军打碎的是一个更可怕的东西:现代战争的规则。
4、没有火力、只有兵力的志愿军轻步兵,彻底击败了重火力重装甲的美军,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这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要知道,美军所谓的“钢多气少”可不是谁都能说的,美军一线士兵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拉夸,即使在疯狂败退时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秩序,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整士气发起反攻,换一个真正“气少”的部队那还反攻个毛啊——如果是国军打成这样,早就哗变了!
6、在这个世界上,敢说美军“气少”的,有且只有志愿军。作为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组织度最高、主观能动性最强、攻击精神最凶猛、求战意志最高涨的部队,确实看谁都是中气不足。
7、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夏季和秋季,志愿军的弱点在被迫转入阵地战后被暴露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根本没什么好惊讶的,志愿军也是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之前没有正经打过现代战争的人,火力差10倍的情况下,刚刚开始学着打阵地的志愿军能打赢才有鬼了。
8、此时志愿军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钢铁般的意志和牺牲在每一个阵地上和美军拼到最后一刻,而他们确实做到了,尽管丢失了一些阵地,美军被志愿军这无穷无尽的拼命战术彻底打怕了。
9、然而,让美国人完全没法想象的是,志愿军很快展示出里自己真正的最后绝招,同时也是解放军能够百战百胜的真正原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0、很快,志愿军就找到了逆转战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1952年,志愿军的全面反击开始了。
所以,抗美援朝历史的这一页,其实是这么写的:
1951年下半年,志愿军在逆境中奋起反击,不仅没有丢掉太多阵地,而且很快就学会了自己最后一个神技。
1952年,
久等了,美国佬。
完全体志愿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