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母亲都公开到朝堂上反对她儿子挂帅

【本文由“guan_15780934112216”推荐,来自《赵括——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赵括的母亲公开到朝堂上反对她儿子挂帅,您为什么还是坚持只能由他挂帅出兵呢?

赵王:作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能说估计打得赢能得奖赏就去打,估计打不赢有危险就不去打吗?哪有战争没有危险的?君王的后宫一般都不能干预军国大事,况且只是臣子的母亲?你见过几个大臣母亲到朝堂上去讨论军国大事的?她母亲说的那些话,都是赵括将军与我密谈协商之后演的一出戏。如果不是这样,她母亲哪有说话的机会?如果不演这一出戏,如何堵住不知情的众臣之口?如何将赵括将军为自己设计的骂名流传到秦国去?

我:终于明白了。赵括式中心开花的计谋已经隐藏了2 200多年无人能解,赵王为何要启示于我解开这一千古迷团?

赵王:任何军事家都可能知道用饵兵引诱敌人上钩,而后用伏兵歼灭对手。可是只有赵括敢用全军作诱饵来实施中心开花,将此战术用到最大理论极限。但此计险而又险,不仅有破解之法,而且是很多的。此计有很多关键之处,援兵的意义不仅在于增援,更大的价值是迫使围兵不断地进攻守方坚固的防御工事,从而造成极大的伤亡。如果邯郸保卫战时秦军知道此计全部奥秘,是很容易破解的。要么断绝邯郸的水源,要么派一支军队围点打援,歼灭援军中的一部,那邯郸不仅没有任何守住的希望,而且整个赵国就很快灭国了。赵括大军没有足够增援,即使计策很成功,也只能面对全军覆灭的最凶险结局。这也是为何此计只有赵括将军与我知道,再无让他人知晓的极端机密原因所在。

你那个时代的华夏后人很幸运,即将进入空前盛世,却又面临他人可能的赵括式中心开花谋略算计的大难。对岸大国的智库不是经常谈如何让东面海岛守住足够的时间,以待援兵到达吗?这就是要误导进攻一方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持续强攻台岛,从而造成最大限度的伤亡。援兵能不能有,能不能到达是次要的,关键是用援兵的精神鼓励支持被围全军实施中心开花的谋略。但赵括式的中心开花谋略只属于赵括,不再属于其他任何人,甚至不属于我赵孝成王,更不能用在同属华夏后人身上,让自己的族人以最大程度的伤亡方式自相残杀。这个谋略是空前,也应是绝后的。这都是赵括将军玩剩下的,岂能在2000多年后还被他人用同样计策算计?如果那样,赵括将军和我等将死不瞑目。

我深鞠一躬说道:多谢赵王。我回去一定为赵括将军澄清名誉,让他九泉之下不再心寒。

赵王:你错了。九泉何在?对他来说这一切又有何干?澄清名誉不是为了赵将军,而是为了你们自己。我们严格保密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后人误解又是为何?为何会让一个自己民族的英雄蒙冤和承受骂名这么多年!不值得反思一下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也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不同的要求。纸上谈兵?哼!如果不充分地先纸上谈兵,难道都到战时用士兵的生命和鲜血来谈兵吗?问题只是纸上谈兵的严谨和专业程度差异而已。如果不能像赵括将军那样善于纸上谈兵,何来对一切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何来民族的复兴和智慧的爆发?你也看到,社会并不都是一直在进步。我们很多古人在某些技术上可能远比我们做得好得多,可是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退步了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包容一切又无比严谨的思维永远累积,不断增高。

我:赵王放心,未来的第三代科学方法就是根绝这一问题的良药,会将这一点做到极致。

赵王:如是甚好。

我: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喜欢用一句话来做总结表达。能否用一句话带给2000多年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以警示?

赵王:原来世人只是器物不断变化,人心都是一样,2000多年以后了还是像今天一样那么懒惰,不求甚解。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概括,就借用先生和《孙子兵法》的话来表达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测量也。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