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兵服务,不妨多些“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担当

近日,一则“第77集团军积极探索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建设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的新闻引起网民关注。在这一模式下,该单位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已累计帮助官兵及家属妥善解决包括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军嫂就业、涉军维权等在内的各类事500余件,获得了官兵和家属的一致认可。有网友评价称,“联系点是联心桥,联的是家庭事,架的是国家业,解后顾之忧,拼全力保国!”

500

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是强军兴军的根基所在、力量所系。只有真心实意服务好基层官兵,深入一线排忧解难,才能让广大官兵没有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投入练兵备战。正如第77集团军“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的某位办事员所说,“官兵后方的家务事,关系到基层一线的战斗力。我们累一点没关系,不能让战友们既在部队流血流汗,又过多为家中的事情分神分心。”

官兵利益无小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关爱官兵、服务基层这一主题总是历久弥新。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不少机关主动强化服务基层的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有效开展为官兵办实事活动,主要针对在外执行驻训任务以及练兵备战的官兵,推出了“一人一策”解难帮困机制;北部战区陆军树牢“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理念,把基层所需、官兵之难作为工作指向和精力投向……这些用心用情服务基层官兵的做法,赢得了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机关干部在服务官兵上用心用情还不够。他们中,有的把服务当任务,做事拖拖拉拉,不是强调难办,就是拖着不办;有的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并没有站在官兵的实际角度考虑问题……

为兵服务,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带着情感的生动实践。为兵服务,也不是“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政策再好,也需要有人去“盘活”。要尽最大可能把“爱兵”和“亲兵”的态度体现在“真服务”与“敢落实”的行动上。毕竟每一名官兵的现实困难和利益诉求都是动态性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干部需要具备把官兵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能力以及把官兵“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解决“细”、解决“实”的信心。而绝不是浮于表面的“张张口”、“动动手”,满足于“点到为止”,搞“一厢情愿”的“应景式”服务。

500

为何第77集团军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深得兵心?关键在于,他们将官兵的关切放在心上、积极满足官兵的诉求,并找准问题症结,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有效解决了官兵在办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当该集团军党委“一班人”得知,有官兵因子女入学这样一件本不复杂的“小事”而异地奔波一个多月时,首先思考的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团军党委的积极推动,为官兵依法享受惠军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何在末端落实中官兵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门难找、事难办、多头跑……他们不仅倾听了来自官兵们的“吐槽”,还及时分析得出结论,找准问题根源——军地办事机构有别,以及各地区办事流程差异所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症下药”。该集团军党委认真听取了官兵提出的“设立办事处”的建议,积极携手地方有关部门及当地其他驻军单位搭建起为基层服务的桥梁。就这样,“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首个试点诞生了。

为兵服务,说到底贵在一个“实”字。为兵解难,不能只写在纸上、喊在嘴上,更要入心入脑,见诸行动。若机关干部缺少“效果意识”,不去跟踪基层官兵的困难是否得到解决,官兵是否满意,到头来只会瞎耽误工夫,损害机关形象,影响部队建设。各级机关干部应学会一种调研方法,叫做“望闻问切”,即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走进基层,通过望表知里、闻声知意、问计知需、切脉知症等形式倾听官兵的心声,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只有事不避繁,凡事多走一步,多些“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创新探索精神,去发现与解决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00

强军兴军的磅礴伟力,归根到底来自于基层热土、生发于基层官兵。如何让官兵轻装上阵、少走弯路?如何让服务更加走心、用心?最重要的是维护好官兵的根本利益,对长期困扰基层的问题、难题,必须常抓不懈,多烧几次“回炉火”,多杀几把“回马枪”,坚决盯住末端抓好落实。正如第77集团军采取上下联动、军地协作、对症下药、形成合力的方式,成功探索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这才是为兵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主席指出,“要狠抓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满腔热忱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把广大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强军打赢不仅靠物质上的较量,更是战斗精神的比拼。履行使命任务的末端落点在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在基层。这就要求有更多机关能像第77集团军一样,真正关心关爱官兵,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用创新精神着力为基层官兵办实事,解决好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只有部队为兵服务工作实,官兵练兵备战动力才能更加足。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