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卷王:“霸主背后的男人。”

作者 | 华伟552

来源 | 历史的荷尔蒙

500

今天想讲的,是管仲的故事。

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他的那句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是个经济学家,很早的时候,他就知道用市场而不是行政指令来推进发展。

管老师的历史地位有多高呢?

孔子评价说,“如果不是他,我们都会披头散发,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想想真是后怕。

感谢危急时刻管老师提出的口号“尊王攘夷”。

够响亮,够智慧。

(知识点:尊王攘夷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 诸侯国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 华夏文明面临空前危机。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侵夺诸夷土地的战争,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戏剧式夺位”

管仲老师是安徽颍上人,生于公元前723年,逝于公元前645年。

他享寿近80,是黎民百姓的福分。

很多时候其实挺欣慰,因为古代那些大咖,很多是高寿的。

比如老子,活了百岁左右;孔子也活了70大几。

智慧与德行,与寿命紧密相关?

也许有那么一点神秘联系。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是后世很多人的偶像,比如商鞅,曹操,诸葛亮,房玄龄,杜甫,范仲俺,王安石,张居正……

说起来,跟许多牛人一样,管仲的祖先曾经辉煌,只是后来家道中落。

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到父亲管庄这一辈,生活已经很贫困了。

为了活下去,管仲曾与好友一起做生意,结果失败。

后来只好替人放马为生。

唯一值得提及的,是游历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齐国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国之一,开国之君是著名的姜尚,也就是姜太公。

后来因为周夷王误信馋言,齐国陷入长期混乱。

甚至在被北戎欺负的时候,只得求助于弱小的郑国。

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太子诸儿无悬念即位,即齐襄公。

彼时,按工作安排,管仲、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后来齐襄公醉杀鲁桓公,管仲很有先见之明,马上带公子纠去鲁国避难(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

前686年,齐襄公驾崩,果然内乱,一个叫雍廪的大夫杀害篡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堂弟)。

这下齐国君位空缺。公子小白欲从莒国回齐国继位,公子纠也从鲁国往回赶。

那可真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幕。

站在公子纠身后的,是鲁庄公。除了护送公子纠回国,他还听从管仲建议,率30辆兵车在半路截击公子小白。

在即墨一带遇到公子小白,管仲亲自上阵,一箭射中小白。

谁也没想到小白是装死,缜密如管仲,也忘记了验尸。

其实小白只是被射中铜制的衣带勾上,就顺势躺平。

这是管仲的一个重大失误,但正是这个失误,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因为公子小白就是他的一世伯乐。

是的,小白还是率先回到齐都,登上君位,是为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上台后,最急迫的事情是缺乏贤能之人,他想任命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知趣地推荐了好友管仲。

当时因为刺杀小白失误,管仲在鲁国过得很不好。

鲁庄公气急败坏之下,对齐国宣战,结果大败。

齐桓公给鲁庄公写信,要求鲁国杀掉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灭鲁。

一个叫施伯的大臣跟鲁庄公说,齐国不会杀管仲,还会重用他,那才是鲁国的大患。

施伯认为,此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杀管仲,把尸体交给齐国。

但是,鲁庄公并没有听施伯的劝告。

管仲到齐国后,为了表示重要,齐桓公特择吉时,以非常隆重礼仪,亲自前去车站迎接。

齐桓公是个急性子。两人见面后,大聊三天三夜,管仲被拜国相。

春秋时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

“称霸?小意思”

谁也没想到,管仲上任之初,专与齐桓公唱对台戏。

前684年,齐桓公对管仲说,他想加强军备,管仲没有同意。

宋人令齐桓公生气,欲伐宋,管仲反对。(齐桓公坚持对宋用兵,结果大败)

估计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谁的大齐?

其实这正是正确的君臣之道。

一年后,管仲终于出手了。

他提议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扩大了国土。

后来以同样手法,齐国吞并了遂国(今山东肥城一带)。

连一直霸道的鲁国,这时也知趣地与齐国结盟。

接下来的几年,根据管仲建议,各国多次会盟(通过外交而非军事手段)。

就这样,齐桓公成为公认的新一代霸主。

那时候的战争,就越来越少了,各国互相之间和气不少。

当然,管仲的历史贡献,远不止于此。

前662年,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

最初齐桓公不以为然,但管仲敏锐地意识到,救燕对中原诸国的重要性,并派兵讨伐山戎,威望大涨。

(知识点:老马识途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将齐军诱入荒漠,当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狂沙,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沙漠中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对齐桓公建议,“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果然走出险地)

又两年后,西北的狄人进犯中原,又是管仲带兵解救了被围困的邢国(今河北邢台)。

前657年,楚国出兵郑国,发出生著名的一次辩论。

(知识点:风马牛不相及

管仲率领八个国家的联军直指攻郑的楚国,楚国一看情势不妙,就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是,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而管仲的回答更妙,他说,“周王曾对我们的祖先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你们公然违反王礼,这就是我们兴师来到这里的原因。”)

打也打不过,辩也辩不过,没办法,最后楚国只得与齐结盟,避免了南北对峙和军事流血事件。

正因为齐桓公以德服人,年事又高,在前651年的葵丘之盟表彰大会上,周襄王特许他不用行大礼(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在管仲的坚持下,齐桓公还是行了大礼)。

四年之后,周王室内乱,又是管仲带兵平息,成功后还是很谦虚。

大意是,周襄王想授予管仲一等奖,而管老师坚持只领三等奖。

虽然是法家的大咖,在坚持礼节方面,管仲还真是落实得不折不扣啊!

“最完美友谊”

其实与管仲的天赋异禀、雄才大略相比,更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一个叫鲍叔牙的知音和好兄弟。

他们的友情实在太令人感动,里面藏着大境界,所以几千年以来都被人们传为美谈。

历史资料没提及两人怎么认识的,只是说两人感情很深。

年轻的时候,他们曾一起经商,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难得的是,鲍叔牙从不和管仲计较这些。

针对人们的议论,老鲍替朋友辩解,“他不是看谈友谊,只图金钱,因为他家里太穷了,多分给他钱,是我心甘情愿的!”

管仲在战场上曾三次临阵逃脱(很不光彩),很多人嘲笑他贪生怕死。

对此,老鲍又站出来力挺好友,“他不是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要靠他一人赡养。”

最难得的是,颇有才能的鲍叔牙,一直认为管仲之才,远高于自己,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

所以在各种场合,他都不遗余地推荐好友。

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手上,却不计前嫌,开创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君臣时代。

很多人说,这是齐桓公的境界使然。

其实很多人没看到背后的鲍叔牙,面对新君做了多少思想工作,真是苦口婆心。

这一切,管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多次对人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

前645年,管仲以78岁高龄去世。

临死前,他知道齐桓公想任命鲍叔牙为相,强烈反对。

因为他看得太清楚,鲍叔牙是个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缺乏手段。

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他的答案是公孙隰朋。

……

鲍叔牙一辈子都藏在管仲高大的背影之后。

对于老友的成就,他高兴还来不及。

可能你还不知道这种品质的可贵,那可以比较一下历史上曾经的好友们,都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比如庞涓就挖掉了老同学孙膑的膝盖骨,便其变成了残废;同样因为“一山~不容二虎”,在老同学韩非入狱后,李斯特别关心,迫不及待地送上一杯毒酒……

人跟人,真的没法比。

点击「历史的荷尔蒙 ID : lishideqiutu2017」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