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收中国的“二维码”使用费?开发这项技术的日本公司可没这么说

今天早晨打开风闻,看到一篇名为《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 每人1分钱?》的帖子,帖子的内容主要讲了由于二维码(QR码)为日本人发明,但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因此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

通过检索这则报道发现,这篇文章是今天(2月22日)某新闻网站网科技频道首先发表的,随后各大平台纷纷转发。

500

500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篇文章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开头说“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将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一个“将”字让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毕竟现在已经2019年了。

那是否是写这则新闻的小编手误了呢?于是我尝试查询《日本经济新闻》的原报道。最后我发现,在2018年1月26日,也就是一年多以前,这个新闻网站的科技频道就曾经报道过“支付宝”登陆日本的新闻,并且在这篇报道中也原封不动的使用了上文提到的那句话“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将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

500

与《日本经济新闻》的原报道做对比,发现这个新闻网站的报道实际上并没有对原文做太多的修改,基本保持了《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的正文内容不变。

在《日本经济新闻》的原报道中,我发现了这么一句话,Denso-Wave(开发QR码的日本企业)的执行董事田路胜彦表示,“经常有人跟我说一个二维码收10分钱也好啊”。

对于QR码到底收不收费,《日本经济新闻》这篇评论作者中山淳史在文章中说,电装公司(目前为子公司Denso-Wave的业务)并没有做错,正是因为免费公开,二维码才得以在全世界普及。美国微软也开发出了类似于二维码的编码,但是由于收费,最终未能得到普及。

500

中山淳史还在文章中说,日本诞生了手机摄像头和二维码,中国则利用二维码创造出巨大的商业机会。中山淳史表示,日本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标准逆登陆”攻势:日本的银行和其他产业为什么没有抢在支付宝之前注意到二维码的便捷性和发展潜力呢?为什么没有预想到IT企业有可能威胁现有金融服务秩序这一点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山淳史总结说,如今的中国或许正在从大量生产的“世界工厂”转变为“标准大国”:在围绕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和法定标准(De jure standard)的竞争中,美欧曾是日本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今后的真正对手变成中国政府和巨大企业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那日本人到底打不打算跟中国人就QR码这个问题收费呢?从Denso Wave公司旗下的QRCode网站公开的资料来看,Denso Wave公司可并没有打算收费。而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Denso Wave公司现在只针对企业用户量身定制的二维码洽谈收费。

500

500

Denso Wave公司在其官网对QR码的介绍中说:

DENSO WAVE INCORPORATED拥有QR码的专利权,但针对业已形成规格的QR码,公司明确表示不会行使这项权利。这是开始研发当初就定下来的方针,反映了研发者的想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使用QR码”。无需成本、可放心使用的QR码现已作为“公共的编码”,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说完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聊聊二维码的问题。

在这篇刷屏的《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 每人1分钱?》报道中说,手机二维码的支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使人们卸下钱包的包袱、不用再担心钱包丢失带来的麻烦。文章还聊了二维码的前世今生,我就着这篇文章,接着聊一下。

“二维码”顾名思义就是“二维的码”,于是我们便可以以此类推,实际上还存在“一维码”这个东西。这个“一维码”通俗的称呼,就是条形码。像我们生活中商品的包装上、还有快递单上的那些条形码,都属于一维码。

二维码其实就是一维码的升级版,其与一维码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储存更多的信息,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二维码模样的显著特点就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分布着若干黑白相间的图形,当然色彩并不影响二维码的使用。

二维码有很多分类,我们日常中进行加好友、付款、访问一个链接等操作时使用的二维码是QR码,也就是日本公司发明的那种二维码。如果你将微信调成英文模式的话,微信中“二维码”对应的翻译是“QR Code”。需要强调的是,QR码只是二维码的一种,可以说QR码是二维码,但不能说二维码等于QR码。

500

现在之所以大众将二维码等同于QR码,是因为QR码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而已,QR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三个矩形方框的定位点(上图第一行第四个就是QR码)。

文中提到的中国二维码之父,意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王越回国创业,研发手机二维码引擎,参与建立中国二维码标准等,这里说的二维码其实不是QR码,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费时用的二维码其实不是一回事。

王越参与开发的这种二维码被叫做“汉信码”。早在2007年8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 《汉信码》国家标准,这也标志着汉信码技术正式成为我国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的一员。汉信码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

汉信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只不过很多人分不清楚QR码和汉信码罢了。比如,一些省份采用了基于汉信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系统;一些省份增值税发票采用汉信码作为防伪信息的数据载体,效监控税源,杜绝了试点地区的虚开、重开增值税发票问题。

500

所以,如果说“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实是不准确的,日本人只不过是开发了二维码中的一类QR码而已。

那为什么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支付收款功能的二维码,不是我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汉信码呢?中山淳史在发表于《日本经济新闻》的评论文章中说,支付宝原本使用的是中国自主开发的编码,由于安全层面存在问题,后改为使用QR码。

最后再来说一下凌空网创始人徐蔚早早就在多国申请下来的“二维码扫一扫”这一专利。

虽然QR码是日本电装发明的,但它发明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维码(条形码)容量有限的问题,并且其开发时瞄准的使用场景是工业生产,是一种静态码。(所谓静态码,就是一次生成终身使用的二维码,只存储了固定信息)

而徐蔚申请的专利中这类二维码,其实是一种动态码,也就是可以随着使用场景的变化而自动生成的一类二维码。这种动态码的流程为:服务器编码(动态码)→终端扫码-解码-执行。举个例子,你在通过手机进行支付时,往往付款二维码会响应一段时间才显示出来,这就是动态码的生成过程。

所以说,徐蔚的这个专利和日本人的QR码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它可以说是QR码的升级版,或者用个比喻说,日本人发明的QR码是钢铁,而徐蔚申请下来的“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则是航空母舰。

【补充】

刚才一位观友@贠宁872210347 在评论区说,QR码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非常感谢他的补充。在他评论的帮助下,我去查了一下Denso Wave公司QR码专利的问题。

Denso Wave有多项QRcode的专利,为了推广这项技术,Denso Wave选择放弃行使一项用于标准化编码的核心专利。QR码Denso Wave在美国、日本、欧洲等都申请了专利,但是这些专利在2015年已经到期了。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