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浅析印度国族认同构建悖论(上)

自打2020年发生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网友跑来跟我叫嚣——“中印之间必有一战!”

这句话中的“必有一战”,有时候是“将来必定会打一仗”,有时候是“现在就必须打一仗”——总之很多人都觉得,中印之间这场仗是必须要打的,不打的话咱们就永无宁日,永远没法儿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只有把印度打疼了打怕了,才会老老实实消停。

这种想法我原来也有过,我原来身在印度的时候能够切身感受到印度对中国人的许多针对性行为,看着印度政府上蹿下跳时不时搞点小动作恶心我们一下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特别是他们还老爱吹牛皮,更让人觉得欠揍,有时候真的挺希望人民解放军翻过喜马拉雅好好教训他们一顿。但是当我对印度这个国家存在的逻辑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就改变了想法,先直接说结论吧——由于国族认同构建的悖论,印度是可以从内部瓦解的,然而从内部瓦解印度的一个前提是要避免用外力去打击它

【一】

同类之间自相残杀的战争无疑是愚蠢的,它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实在太过深重;可也正是由于人类的愚蠢本质无法改变,战争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教员的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战争是对和平的践踏,有时候却也是和平的保障。假如全世界都是道德高尚主张“非暴力”的理想主义者,或许真的可以避免战争,一切纠纷都能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可惜我们大多数人与生活在丛林中的祖先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脑子一发热就好像兽群中争夺交配权的雄性,没有办法指望他们坐下来靠谈判解决问题——人类骨子里对力量和强权的崇拜,注定了有许多问题只能用战争来解决。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战争就从未间断过,直到二战之后才终于变得克制了。二战后国际法和国际人权法案的存在导致战争的成本变得极高,在现有国际法框架下已不可能通过武力变更国界并得到全球承认;同时核威慑的存在也使得大国之间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其实我们普通人应该感到庆幸,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的高成本,我们现在有可能正忙着同美印日澳联军开战……

对战争的投鼠忌器让我们得享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就不再需要战争了。原来大国之间的角力,越来越多地以冷战、贸易战、代理人战争等形式展开。中印目前其实正处于某种程度上的“贸易战”之中,我们之所以感知不到,是因为这场贸易战完全不对等——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只占全部出口的1%,可这点贸易量却占到印度进口总额的16%。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心态,印度对中国商品、中资进入设置了诸多障碍,并且将边境纠纷与经贸合作相绑定,甚至试图通过在经贸领域对中国施压来影响边境问题的解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难怪会让人觉得,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对印度进行敲打。

在我们官方的叙事里面,总说中印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这里面恐怕有些对历史的断章取义。首先,在清代将西藏收入版图之前,中原政权跟印度次大陆并不相邻;其次,古代也从来没有过“印度”这个国家,“印度”只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第三,哪怕只看近几百年的历史,印度次大陆上的廓尔喀王国、锡克帝国以及英属印度都入侵过我国的西藏,从不掩饰其野心。所以事实上,中印自古以来在地缘政治上就具有天然的竞争关系,并且都是印度次大陆的国家侵犯我们,我们从来没有侵犯过印度次大陆——假如我们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就无法正确看待中印关系,也无法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中一直都是受害者。

500

卡若拉冰川上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士兵

中印边界问题,既复杂也不复杂。说复杂吧,中国在边界划定的问题上一向非常积极和务实,建国后与南亚其他邻国都划定了边界,这些边界在划定的时候都需要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唯独跟印度划定不了呢?说不复杂吧,中印边界又确实涉及到大片争议领土、引发过多次边境纠纷,间接牵涉到西藏问题,甚至还引发过一场边境战争。

把中印边界问题搞复杂的正是印度,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可以读一下我之前写的《一文搞懂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当年尼赫鲁的一意孤行,单方面坚持不切实际且损人不利己的要求,使得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的谈判上骑虎难下。1980年代中印双方重启谈判以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阻力也都来自于印度。除了印度以及被印度直接控制的不丹之外,中国与所有的陆地邻国都划定了边界;而印度却跟相邻的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都存在陆地边界争议——从这点能显而易见地看出来,问题究竟出在哪一方。

这是因为印度人的难搞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

边界谈判这件事儿,本质上跟做生意讨价还价差不多。凡是跟印度人做过生意打过交道,都一定体会过他们不肯吃亏爱占便宜的性格。印度人在讨价还价上有着世所罕见的种族天赋——不要脸外加“拖字诀”,死缠烂打一直拖到你答应他的条件为止。在中印边界问题的谈判上,印度人秉持着两大“指导思想”——首先,已经到嘴里的绝不吐出来!比方说印度已经实际控制了东线的争议领土(即藏南地区),于是他们就主张先把东线的边界划定,至于西线可以“以后慢慢谈”——这种伎俩当然忽悠不了我们,我们的主张是“一揽子解决”,东线西线要划就一起划定。其次,曾经嘴巴碰到过的,就一定要抢过来!比方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的中印边境谈判,印方坚决要求将边境现状恢复到2020年4月——因为那是对他们最有利的状态;之所以会有这种争议,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印在谈判中从未就边境所谓“实控线”达成过共识——中国主张1959年印度开始蚕食边境领土之前的实控线,印度主张1962年中印战争之前的实控线。哪怕战争中已经输了个狗血淋头,印度人也敢恬不知耻地要求将实控线恢复到对他们最有利的战前状态

这就好像一个死脑筋的人炒股,他只认这支股票在历史到达过的最高价,低于这个价就坚决不卖。假如实在无法到达自己的这个“心理价位”,那就先拖着,印度人充分发扬了“愚公移山”式的拖拉精神,爷爷不行拖到儿子,儿子不行拖到孙子,世世代代无穷已……

印度的“拖延战略”看起来很离谱,却是针对我们的务实态度实施的。中国在边界谈判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大动干戈,大体上是以尊重领土现状为主,历史依据为辅——我们的“尊重领土现状”让印度觉得可以大做文章,因为“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嘛!于是尼赫鲁那时候才会采取“前进政策”对边境进行蚕食,本着“损人不利己”的精神,在边境干着偷鸡摸狗的勾当。印度人也不管这些占来的土地究竟有没有用(阿克赛钦是中国连接西藏和南疆的战略要地,但对印度来说其实完全是一块无用的死地),即便花费与收益完全不对等的代价,也是能多占一寸是一寸;他们大概觉得非法强占的土地就跟抢回家的压寨夫人一样,时间长了就能把生米煮成熟饭,把“非法”变成“现状”。

当年 “前进政策”最终以中国发起的自卫反击而全面失败,那次之后印度确实消停了一阵子;而如今中印边境其实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前进政策”较量——不同于以往军事实力较量,现在双方是试图通过基建实力来重新定义边境的“现状”,把路桥修到那些过去到不了的地方。这些基建虽然仅限于在自己的“实控线”内,可是由于双方对“实控线”的主张不同,因此实际上有许多重叠区域——新一轮的较量正是发生在这些重叠区域内。

一说基建,我们中国人肯定就要笑了,中国的基建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是独孤求败般的存在,还没等印度回过神,路就已经铺过去了,这也正是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起因。据我所知,中国在边境基建的优势、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超越,都实实在在增加了谈判的筹码。相比1980年代,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筹码、更硬的底气,自然会在谈判中提出更多的要求。

新一轮较量中的挫败,让印度偷鸡不成蚀把米,他们当然很不甘心,最近两年加紧了边境基建的追赶。把边境问题拖了几十年却一点便宜没占到,说出去多没面子;股票在高位的时候没出手,现在跌下来了就更不能卖了!他们宁可把亏掉的“股票”捂在手里——这代人占不到便宜,那就等下一代,下一代不行再等下下一代,他们相信只要时间耗得足够长,终有一天能等来“翻盘”的机会

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下,印度不免陷入投机主义的窠臼,幻想着有朝一日中国像苏联那样动荡、分裂、崩溃,然后就能坐享其成。咱们中国人听着这种“守株待兔”般的想法可能会觉得好像天方夜谭,然而“中国崩溃论”在海外相当有市场,很多假设都建立在“看衰”中国之上,与此同时那些境外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过分裂西藏、新疆、台湾的企图。

印度为这种不肯割肉止损的心态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为这支“股票”的持有成本非常高,每年都要投入数以亿计的经费到边境这个无底洞里,纯烧钱无产出。这两年有些印度人突然回过神来——中国是不是想通过边境地区的基建军备竞赛拖垮印度啊

除了不肯吃亏外,印度的国家制度也是中印划定边界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划定边界涉及到修宪,想要修宪必须在议会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要让那些骄傲的印度议员接受中国目前提出的条件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印度的舆论已经锁死在了“寸土不让”,而作为一个普选制民主国家,执政党如果不在边界问题上展示出强硬的态度,可能就会被直接赶下台,他们在公众压力下也没有办法做出真正利国利民的务实选择。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印度政府从尼赫鲁那会儿起就已经骑虎难下,即便他们良心发现想要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也无能为力。中印边境纠纷如同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进一步加剧了中印的互不信任,导致了中印之间的“双输”局面,在压榨印度军费的同时,也迫使中国长期在西南边境被动地保持着防御姿态,不得不时刻提防着蚕食、破坏等行为。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吃瓜群众就会觉得,战争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案——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把印度痛打一顿,打得他们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印度人就会像当年舔英国人那样俯首称臣,将争议领土拱手送上——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要人家“俯首称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中国已经取得了“王位”,成为了整个地球毫无争议的霸主,没有其他国家胆敢蹚浑水挑战中国;否则的话,即便我们能够力挫印度,用武力占领争议领土,也只会搞出一个反华联盟来,在背后源源不断给印度输血,让中印两国都陷入战争的泥潭;除此之外,最好的结果不外乎1962年中印战争的重演——速战速决重创印度后全身而退,虽然边境上消停了一阵子,但两国也断绝了政治经贸往来,同时并未能彻底解决边境问题。

我始终认为,解决问题的代价不应该比问题本身更糟糕。中印边境问题像现在这样悬而未决,其副作用终归是有限的——第一,会隔三差五被印度人在边境的小动作恶心一下;第二,无法顺畅开发开放边境贸易,并且需要在边境地带耗费基建和军事资源;第三,边境问题会经常性地被印度政府用作政治筹码来影响中印关系……其实除了第一点之外,后两个都不能算是太大的副作用——边贸的损失、资源的投入对印度来讲同样存在,对印度的影响甚至比我们更大;而在中印关系中,与其说边界问题影响中印关系,倒不如说是中印关系影响边境问题——中印关系向好的时候,边境问题就会被雪藏搁置;反之,边境问题则会被拿来火上浇油。

相比中印边界悬而未决的那点影响,战争的成本那简直大得没边,不设上限。

首先,中印在军事实力上确实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但差距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是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很多人一说起中印军事实力差距,说的都是1962年中印战争,但那场战争有其特殊性,当时尼赫鲁对中国设了下限,认为中国绝不会反击,没有全力设防;我们以有心算无心,花了一年时间在东线储备战略物资,配合喜马拉雅南麓高山深谷的地形,才产生了奇袭的效果。经历了如此严重的挫败之后,印度方面痛定思痛,一直以来都针对中国的“入侵”备战,发誓要一雪前耻。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印度民众对中印战争的呼声一直都很高,宝莱坞那些“抗中神剧”让印度人民毫不怀疑,英勇无畏的印度战士一定能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正因为有着这样飘柔的自信,在中印边境对峙期间的民意调查中,才会有多达72%的印度民众都支持对中国开战。他们敢如此张狂,自然有他们的底气——中印边境对峙期间,印度在边境投入的兵力一般都是我们的3倍,想要再像从前那样搞奇袭已经不可能了。虽然现代战争人海战术大概率不管用,但要如何在四五千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现代战争我们也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假如中国真的跟印度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打起来,能不能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摧枯拉朽,是很难说的。

其次,开战的目的是什么?开战能否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要怎么样才能把印度打到割地赔款?中印战争的规模非常难掌握,将战争局限在中印争议领土,才勉强算是“出师有名”,说起来我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赶走侵略者”;可就算我们解放了藏南和阿克赛钦,甚至联合巴基斯坦解放了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的大部分地区是印巴争议领土,中印争议领土仅限于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所以巴基斯坦可以去打拉达克,但我们出师无名),下一步要怎么办呢?是退还是守?还是进攻印度本土?像藏南那样与平原接壤的领土我们难道能守得住?印度难道会乖乖签协议割地赔款?签订“城下之盟”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在古代史中不少,但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下几乎已是不可能——不打疼印度很可能没效果,可要是真的打疼了,难道就不怕把他逼急了吗?大家别忘了,印度是一个拥核国家,具有3000到5000公里半径的核武器投送能力。中印两个拥核国家开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异常疯狂的想法——规模不够大,多半白忙活一场,除了徒增仇恨之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规模够大了,可能同归于尽。

500

受“抗中神剧”影响,印度人以为中印如果开战会是这样的……

500

人家印度是很认真地考虑过跟中国的全面战争,甚至考虑过受到核打击之后的二次反击能力

再次,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印两个国家。就算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势不可挡兵临城下新德里,就算印度没胆量用核武器还击,其他国家难道会袖手旁观吗?很多吃瓜群众“热切期盼”的中印战争,绝不可能仅仅是地区摩擦冲突,而会是一场影响全球的风暴;这场改变整个世界势力平衡的战争,必然会遭遇来自全球的阻力,这种阻力会是经济上的制裁,会是外交上的孤立,会是军事上的打击……总之他们绝不允许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

最后,与印度开战表面看起来是“教训印度”,但从长远和本质上来看,反而会对印度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印度构建国族认同

这一点,正是我强烈反对与印度开战的最关键原因。

【二】

在我看来,印度这个国家并不应该存在,自古以来也确实从来都不存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所谓“印度”只是一个英国殖民者为了便于管理和掠夺强行糅合起来的地理概念。

可是现在的印人党政府,却出于狭隘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试图在南亚次大陆构建统一的国族认同,试图让各种不同文不同种不同传统习俗的民族说同一种语言、信同一种宗教,这无疑会对南亚的多元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破坏,导致南亚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摩擦和仇恨。鉴于此,为了中印之间的睦邻友好长治久安,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留南亚各民族各宗教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我认为印度次大陆应该恢复到历史上本来的面貌,让南亚各族人民建立一个由许多独立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大南亚共荣圈”,这才是最符合当今世界主流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的

500

1814年南亚地图,这才是南亚应该有的模样

关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前世今生,请参阅《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关于印度对国族认同构建的尝试,请参阅《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印度的改革究竟行不行?》;关于南亚各民族反抗文化入侵的故事,请参阅《南亚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漫谈》。

想要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战争无疑是成本最高最不可行的一个选项。而且事实上印度根本不需要我们去打,这个国家存在从内部瓦解的可能性——如果按照现有的趋势发展,从长远来看印度具有分裂的必然性

首先,我一直认为世界上能够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自然形成的,只有单一民族国家或者单一宗教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存在并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如果要长久地维持统一的状态,一般来讲只有两种办法——第一,联邦制,不同邦国拼在一起凑合过,大家求同存异,遵守共同的联邦宪法,邦国让渡一部分主权给联邦政府,通过相互妥协来维持统一;第二,单一制,但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构建并维系国族认同——所谓“国族”(State-nation),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一体化,国家即民族,民族即国家。单一制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通过国族认同的强力纽带,把各族人民糅合到一起。

联邦制说白了就是古代诸侯国的现代升级版,联邦中央政府好比是“周天子”,下头的诸侯听话的时候天子的权力就大,反之天子被架空也不是不可能,诸侯太强甚至可能造反闹独立,“全国一盘棋”基本上就别想了。像印度这种亟需改革和发展的国家,联邦制就显得特别拉胯,由于权力分散导致干啥啥不行,阻力重重。因此印度政府就特别想要构建起全印度的国族认同——国族认同越强,中央政府就能够集中更多的权利

世界上大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里头,成功构建起国族认同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曾经基于共同信仰、文化、经济生活而形成的“美利坚民族”,但现在这种国族认同似乎已经随着美国内部的撕裂而遇到了危机;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

“中华”这一概念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的炎黄起源,但 “中华民族”的提法是在晚清由梁启超发明出来的,目的正是为了将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一体化。

话说晚清时期,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列强的威胁,中国一度出现了“亡国亡种”的危机感。当时有部分人将这种情形归咎于清朝的“异族统治”,把一股子窝囊气都撒在满清统治者身上,因而产生了“汉民族主义”,催生出一批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派,力图推翻满清的统治;与此同时,较为保守的维新派则意识到激进的“汉民族主义”很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开始宣扬“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快得到了中国上下包括革命派在内所有人的共识——毕竟都已经到民族存亡的关头了,再搞这种华夷之争的内讧只会加速亡国,当然应该先把各族团结起来对付西方列强。于是“中华民族”的观念和“五族共和”的政策,成为了我们后来立国理论的基础

如果从现代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衡量,“中华民族”其实并不符合“民族”的定义。作为一种国族认同,“中华民族”事实上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的,界定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晚清学者杨度曾说: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打破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藩篱,创造出了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疆域”

国族认同的构建不仅需要共同的文化,还需要共同的记忆。产生共同的记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靠许多代人的时间自然产生——时间的本质是遗忘,将把旧的记忆遗忘掉,让新的记忆扎根生长,经过几代人之后,认同就形成了。我们经常说的“民族融合”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这种融合本质上以记忆和文化的消失为代价。那些历史上曾经入侵中原的外来民族虽然都“融合”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但他们弱势文化和民族记忆除了少部分残留了下来,大部分都消失了。就好像满清尽管统治了中原三百年,最后却连自己的满语都说不利索——也正是因为三百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事情被遗忘,才让新的国族认同有机会得以构建。

除了自然的遗忘外,另一种方法是整个国家一起经历一场关乎存亡的巨大危机。一方面,应对危机时,人们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极为强烈的新的共同记忆,覆写掉原有的记忆;另一方面,当危机降临时,人们发现只有抱团才能生存下去,也会主动地构建起内部的认同。法国原本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这些不同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国族认同;美利坚民族的共同文化根基虽然是信仰基督教新教的盎格鲁萨克逊群体,但其国族认同也是经由独立战争的洗礼后产生的。

因此国族认同这个东西,大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俄乌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乌克兰内部反俄亲俄一半一半,战事爆发后乌克兰人民就都自动自觉地转变成了反俄派,形成了强烈的国族认同。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那些内部特别团结的民族,大都多灾多难——比如被迫害了两千多年的犹太民族,三天两头地震海啸的大和民族,这些民族如果不团结一心的话,可能根本无法生存下来——越被揍越抗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印度没怎么被揍过,除了1962年那次,从来没体会过“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他们当然体会不到,因为自古以来根本就不存在“印度”这个民族,所谓“印度”是由许多个说不同语言的民族组成的——如果连共同的语言都没有,又怎么会有共同的记忆呢

真正属于印度人的共同记忆非常短暂,基本上始于英殖民后期——比如反抗英国殖民、印巴分治、印巴战争、中印战争等历史。再往前的历史,说白了都是“国别史”,比方说莫卧儿王朝统治的历史,就跟南部的泰米尔人(Tamils)、马拉雅利人(Malayalis,主要定居于喀拉拉邦的民族)关系不大,至于马拉塔帝国、朱罗王朝、毗舍耶那伽罗王朝、帕拉王朝、笈多王朝等也都只涉及次大陆的局部,最接近大一统的孔雀王朝既短暂又遥远,乃是近乎于神话传说般的存在……

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共同记忆中,被英国殖民的记忆,对印度人来说就好像发生在家奴与主子之间,属于家事;印巴分治以及印巴战争的记忆,本质上兄弟阋墙分赃不匀以致反目成仇,还是属于家事,无关存亡;只有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记忆,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所有印度人共同应对外敌的经历。那次战争让印度洞悉了自身的弱点,促进了军事改革,同时也意外地唤醒了印度人的国族意识,让许多印度人头一回产生了家国观念,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摒弃种姓、民族的藩篱团结在了一起,为阵亡将士树立了许多纪念碑。

因此,尽管我们总觉得印巴是一对死敌,但老实说巴基斯坦对印度真的不构成威胁;在印度的历史叙事中,中国才是唯一一个“侵略”过自己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作为印度用来构建国族认同的“假想敌”

印度政客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两年构建国族认同和宣传“中国威胁论”都是同步进行的。只要加油添醋渲染中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印度的威胁,就能够迅速团结起印度人民,让他们愿意让渡出更多的权利,几乎屡试不爽……

那么印度的挑衅行为难道不怕激怒中国吗?——既怕,也不怕。

当年印度的“前进政策”虽然失败了,但其“指导思想”从未改变——政治投机主义。拿边界问题乃至中印关系来冒险,一来绝对有利于国族认同构建,二来只要不像尼赫鲁那样玩砸,也有利于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应该说,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前,印度政府这一手投机牌打得相当不错,吃准了中国不愿在边境惹事的心态,步步紧逼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

印度政府之所以能够进行政治投机,是因为我们在中印边境的部署确实有些进退两难——一方面,我们不能过于激进,让边境冲突影响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退让,将实控线的领土拱手相让。除了中印边境问题之外,我们在中印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同样的逻辑——印度既是地缘政治上的对手,又是经贸领域的伙伴。一方面,我们不能对印度过于强硬,以免影响中印之间的政治经贸关系,也为了避免印度更进一步倒向美国主导的反华集团;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对印度过于软弱,以免印度蹬鼻子上脸。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们自己这种暧昧的做法纵容了印度的政治冒险和投机行为——因此才会有很多人认为,与其受印度的气,不如痛痛快快豁出去干他娘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假如我们真的逞一时之意气干他娘的,那才是帮了印度的大忙!一场让印度见识中国实力的战争,或许能让印度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在边境轻举妄动,然而一来不可能逼迫印度签订“城下之盟”达成我们的战略目的,二来会把印度一举推向不顾后果全面反华的境地,三来加速印度内部国族认同的建立,全面缓和印度内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使印度人民在生存压力下变得空前团结

小不忍则乱大谋——除非有把握一举杀死对手,否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因为杀不死对手的,都会让他变得更强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