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什么时候由“清心寡欲”变成了“欲壑难填”的?】

【某些和尚什么时候由“清心寡欲”变成了“欲壑难填”的?】

跟中国的孔子不同,释迦牟尼的生辰其实不可考,一致的观点是大约是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并且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极为相似,印度半岛当时也是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古印度各国互相讨伐吞并,民不聊生,啥生们痛苦不堪。

身为王子的乔达摩·悉达多觉得自己的国家无法避免覆灭的命运,感觉到世事无常,决定修行解脱,他的国王老爹没法,只好派了5位仆人陪同苦行,29岁出家修行,35岁终成正果。

那么,我问大家,王子能吃苦吗?你当和尚时,有5个仆人么?没有吧。乔达摩·悉达多变成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这个跟孔子类似,孔子是士人的圣人)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奴隶是没有资格信佛的,佛教五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一开始就有僧院,并且规定了严格的等级规则,做为戒律的核心内容。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只不过在另一个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他老爹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王,他自己是宗教领域内的国王,如此而已。

释迦牟尼靠什么活着?靠供奉,并且主要靠亿万吠舍供奉,当然,有权势的,有财富的,出于各种目的,也会供奉。

想了一下,南京玄奘寺内传真方丈供奉日本战犯,一个牌位一年5万,5个牌位,一年25万,一共供奉了5年,就125万,其他的牌位有多少?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光供奉牌位这一项,玄奘寺的传真方丈就赚肿了!

而释迦牟尼是什么人在供奉?释迦牟尼圆寂后,其舍利成为印度国王们与婆罗门的顶层贵族,如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呔多底波的婆罗门等供奉,他们可都是富可敌国的!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佛教传播广,还是婆罗门传播广?婆罗门都不过是印度本土人在供奉而已,佛教几乎是全世界都在供奉,光寺庙就有10多万之众,中国有寺庙两万余家,佛教的财富,恐怕超过了北上深广财富的总和。

寺庙,什么时候“清心寡欲”过?什么时候“无欲无求”过?从来就没有!如果有,也只是底层的比尼僧,知道和尚分多少个等级吗?16个!

住持、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都监、监院、维都、知客、纠察、书记、典座、衣钵、方丈助理、寮元。

连佛教信徒也是划分等级的,有9个等级,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按什么来分?按缘分,其实就是按捐赠的多少。像曹德旺,应该是最高等级的信徒吧。山上他妈如果信佛教,也是高级的比丘尼。

这一点跟中国儒教很相似,儒家就是规定等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的礼乐制度就是专门用来“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的,在儒家眼里,在佛教眼里,人,生而就不平等的。只不过处理的方法不同,佛教表面讲“众生平等”,但是现实中,的确不平等怎么办?那是因为,你“前辈子造孽”了,所以,这辈子必须吃苦;而儒家呢?表面也是讲平等的,但是现实当中,的确不平等,怎么办?隋唐以前的解决办法是:当孝子呀,可以举孝廉当官;隋唐之后呢?去读儒家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呀,也可以当官。

因此,佛教总体来讲,是消极的;儒家,总体来讲,是积极的。中国人讲究人定胜天,不讲究宗教信仰,因为中国人信自己,这是儒家的大功劳;而佛教呢?讲究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否则就会遭受因果报应,这就是印度目前还很落后的原因,可以说,印度的崛起,最大的阻碍就是佛教与婆罗门教。

然而,佛教与儒教,有相同之处的,就是:从来就不曾真正“清心寡欲”过,“无欲无求”过,一直以来,佛教和尚都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是主流,只有个别清汤寡水的和尚;跟儒家一样,士人,从来也不是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一群人,他们的功名性,比任何人都要强,并且1000多年封建文官集团,或者说官僚集团,都是由士人组成的,他们何尝清心寡欲过?即使如屈原、范仲淹、张居正、海瑞,也都很贪婪,只不过有人贪权,有人贪财,有人权财皆贪而已。

同样的,你看一下今天的和尚,哪一个不肥头大耳,脑满肥肠?为什么?因为大都皆是酒色和尚,花和尚呀。

500

与文无关

500500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