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国足化”了吗?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95693”推荐,来自《中国男篮不敌黎巴嫩,杜锋:22次失误不是球队的真实水平,输球是教练的责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看到有网友说男蓝被国足化的问题,说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本人认为男蓝走的大方向是对的,男蓝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直以男足为戒的,可以说是摸着男足过河,当中国足球说要大胆改革市场化时,男蓝顶着社会巨大压力还是坚持要走得慢一点,不能太急于市场化(2020年八一男蓝才不参赛),当中超卷起金元风暴,男足身价飞涨满世界重金招买大牌外援时,CBA则限制本土球员最高薪价,限制外援的上场场次,可以说男足就是男蓝的指路明灯,当网友说“男足反着买,别墅靠大海”时,男蓝早已默默如此实行20多年了,因此说男蓝国足化,确实是对男蓝最大的不尊重,人家明明就是深以国足为戒,而且反思和做得都比大多数网友要深刻。

        但是,职业联赛资本化是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资本”这把双刃剑,男蓝也是不能俗免而已,很多网友对体育“资本化”有两种极端态度,要不就是认为一“资本”就万利,只要把体育完全交给资本,一市场化就能快速发展,把市场化神话成万能药,国足到现在还有一大帮人认为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市场化得不够彻底,资本家能有什么错,锅就应该都由体制来背;而另一批网友则对“资本”深恶痛绝,认为体育资本化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因为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在高额利益回报的诱惑面前资本都是短视和疯狂的,而中国是一个有50多年举国制的体育大国,储存了大量的体育资源,一旦资本化就是把老鼠放进粮仓,资本家的逐利本性就决定其行为首先是如何想方设法吃空国家的原有体育资源,追求最大的短期利益,而不是忍着诱惑冒高风险去进行长期投资建设,最后就像90年代苏东裂变那样资本疯狂吃空国有资源后,烂摊子还给国家来埋单,因此这一部分的网友坚决反对体育资本化,哪怕就算体育资本化成功了对国家社会也没有太大帮助,除了肥了资本家,国家科技制造业人才等毫无收益,体育就强身健体不必劳民伤财就好了。

        对于上述两种对“资本”的极端看法,本人还是认为关键在于舞动这把“双刃剑”的功力,男蓝的表现强差人意,比起国足这个挥剑自砍多年的学渣来说还是强得多的,首先男蓝对资本是有一定限制的,避免资本抄高价倒卖球员,把球员养猪化造成原有资源流失,其次男蓝也让资本承担了大部分的青训工作,只是资本的青训能力肯定没有原来举国体制的力度和覆盖面大,因此男蓝搞了个高校联赛和大学生选材,算是亡羊补牢,但力度肯定还是不够,因此男蓝短期内球员水平下降和青黄不接肯定在所难免,这算是资本化过度期的阵痛,反应虽然晚了但是方向是对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大青训的推广力度和覆盖面,缩短青黄不接的空档,不至于像男足那样到现在还是把青训甩给资本,一边喊着资本要搞青训,一边足协什么都不做,把青训寄托于资本,就像闹革命但把军队寄托给军阀,这样闹革命能成功才有鬼,革命队伍一定要有自己的军队,才能枪杆子里出政权,因为无论是男蓝还是组协,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青训体系,不能把青训完全寄托给资本家。

        总结来说,男蓝把资本舞得还可以,主要是两手抓,一是抓联赛,联赛相当于是养兵,扩大联赛规模和增加联赛场次,养兵练兵的水平自然会上去(近几年或许是疫情原因规模和场次反而缩小,没现场收入资本也不想多打场次,看疫情平复后的调整了),而男蓝自己也在搞各种联赛,例如高校联赛和草根联赛;二是抓青训,姚主席近几年最忙的就应该是青训问题,到处去推广篮球,看得出对青训还是很重视的。

        最后,说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提议,篮球推广现在主要在大城市里,虽然普及了篮球的参与,但同时也推高了篮球的参与门槛,篮球有越来越贵族化的倾向,家长送孩子到训练馆或兴趣班费用偏贵,而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参与的人越多价格只会越贵,反而隔断了中下层百姓孩子对篮球的培训,因此,在篮球推广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关注篮球的亲民化,把篮球少儿培训做得更白菜价化,而不能只给资本家主导了少儿培养的命脉,这需要男蓝利用自身篮球人才资本丰富的优势,在篮球少儿培训中组建队伍进入市场去跟资本进行良性竞争,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少儿篮球训练公司,以更优的价格和训练水平去引到市场,而在城市之外,广大的农村就更缺乏篮球的少儿培训,资本是不愿意在广大农村进行投入的,但农村的留守儿童反而是更需要篮球培训和娱乐的群体,因此就更需要蓝协以长期不盈利甚至亏本来经验广大农村的少儿篮球训练工作,这不但能为国家承担一点农村儿童的社会责任,还能扩大篮球青训的覆盖面,把农村篮球问题处理好了,才是中国篮球发展的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