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场的协调性:对过度言论自由的批判
这篇文章节选自上一篇《马督工《睡前消息》三周年视频观后感》
是对我批判马督工粉丝所谓“自由表达观点”、“自由挨骂”的老公知论调的反驳。
实际上,马督工走的也是这种“说自己的话,让别人骂去”的路数。这种路数看上去很自由洒脱,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底层逻辑漏洞,在这里简单讲讲我个人的观点。
1. 言论自由在舆论场上的局限性
通过分歧,即观点碰撞来寻找智慧是大多数公知认同的一种思考范式。
此种思考范式很显然是基于西方媒体自诩的“媒体第四权”下的,“言论自由”模式。
当年看袁腾飞的节目,他吹捧欧洲贵族专门在宫廷里豢养一群骂自己的人,边听他们批评边用餐,在袁看来,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从这么一个细节也能看到公知们对于言论自由本身的推崇。
抛开这件关于欧洲贵族传闻的真实性,也抛开即便真实但他们这么做的更深层次的目的。单单从事情的底层逻辑去分析,也能看出公知此种心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局限性。
局限性,指的是理念在特定局之中不能得到充分表达的客观现象。
比如,在这里,言论自由就是一个美好的理念,但因为舆论场这个局的自身条件,限制了此种理念的表达。
因此,当你将言论自由于舆论场中进行实践的时候,所谓绝对的、理想化的理念就很难落地。
这种理念表达的局限性,是舆论场此局的客观特征所决定的。
也就是言论自由的理念,在舆论场中无法发挥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是因为舆论场舆论场和学术圈、智库分析是不一样的,它明显更情绪化。
在舆论场上,没有绝对的理性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这就如同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无法成立是一样的。
驱动舆论环境变化的,并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很多时候是人们的情绪反馈。因为底层的驱动因子之不同,使得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各说各话”的媒体表达方式,就一定无法取得其预期的“百花齐放”的效果。
这是底层逻辑,不接受反驳,因为你根本无法反驳。
公知在论述言论自由的百花齐放时,其思维根本未能触及这片领域,最终也只能通过狭间辩经来局部论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国内一些公知,以所谓的理性人假设为前提,鼓吹学习西方搞的媒体第四权,舆论场的分歧化,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如同“查理周刊”那般,从理性探讨问题变成情感层面的对立与冲突。
然后公知们就把问题归结于“乌合之众”,说是这届观众不行---这明显是自欺欺人的。
不正视舆论场非理性的事实,就无法正确理解舆论工作该怎么做,为何高位共识的必须先于低位分歧存在。
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精英荟萃也会是群魔乱舞。
2. 论舆论场的协调性构建
看完我第一小节的论述,一定会有人说我是在迫害言论自由,是在鼓励唱赞歌,一直赢。
对此我深表遗憾,今天我在这里可不是来跟你搞二元对立的,而是要把言论自由这种公知引以为自豪的底裤,一把装进我的口袋里。
我从不反对言论自由,也不反对对于内部问题进行批判和分析。这些东西都非常必要,甚至十分必要,也绝对不能被一直赢给掩盖过去。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言论自由,批判内部问题都是还原论手术刀在局部的小切片,并不能深刻揭示治理舆论场至良性的核心因素。
我们国内的公知们往往只能看到切片,却看不到全局,看不到一个关键的东西,正在过度地对言论自由的吹捧声中被掩盖。
那即是:舆论场的协调性
协调性,指的是切片与切片之间,通过组织架构所组合形成的,能够将切片运动最终正反馈与组合到系统的整体运动的一种性质。
简单地说,就是切片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但这种力最终能通过组织系统的协调性,变成一种合力。
我们当下的舆论场,强调观点的自由表达,却不强调观点之间的协调性,使得不同切片之间相互对立,互相撕逼,最终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场的合力。
因此,在面对西方的舆论攻势下,我们自然也会显得足够被动。
而对于舆论场来说,协调性源自于高位共识的稳固。
高位共识我已经讲过很多次,抽象一点就是一种相对统一的宏观意识形态,具体点可以理解为“爱国主义”、“文化自信”。
一个健康的社会当然应该容得下更多的声音,但容下这些声音的前提是,这个社会的高位共识是牢固的,这就能使得这些批评的声音也能被舆论环境的协调性转化为一种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馈。
而中国当下,最缺的并不是所谓的言论自由,反而是此种能够转化多元舆论环境的高位共识。
这种高位共识,恰恰需要文化复兴、国家认同这一系列思想文化建设来逐步构建。
而对于自媒体来说,要真正理解并融入此种高位共识,就必须对当下的世界形式,有着全局而系统的认知,就必须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拿掉某种意识形态先入为主的恶习。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去意识形态,是方法层面,即术层面的去意识形态。
公知们批判的是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我所说的高位共识;但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却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
就譬如马督工,他以“唯生产力论”为其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态框架,进而以之做出对于社会发展看似客观理性的分析。然而因为缺乏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思考,所以自然会在城市化的问题上显得偏执。
当然,不小心又发散了一下,我们还是回到协调性的主题上。
协调性源于对于事物系统而又全面的认知,需要的是全局思维、全局辩证法;而不是狭间辩经、狭间辩证法。
我发现很多自媒体都习惯了立一个论点,然后就像在大学辩论赛里那样公说公,母说母,公母不协调地讨论问题。这在我看来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失败,即教会学生知识,却不教会他们思维。
一旦思维不成型,那么思考问题就一定无法触及事物的底层逻辑,就会浮于表面。
就像包括马督工在内的大部分,内心认同媒体第四权,认同被骂光荣,就是要说尖锐的暴论的话的人,其思维就只能停留在“对也不对”,“逆与不逆”的二元对立层面,却根本无法深入洞察“协调性”的存在。
这就使得事情最主要,最基本的矛盾面被混淆,被带偏。
实际上,从《金刚川》的影评开始,我就已经在呼吁高位共识的重要性。认为要用高位共识去包容多元化的观点,将他们转化为一种合力,而不是内耗。
高位共识是一种典型的整体论思维,探究的是系统的协调性,对付的就是公知那种思维切片。
启发我此番认知的,恰恰是2006年世界杯英格兰队的表现。当年从前锋到后卫的顶级豪华阵容配置,什么鲁尼、欧文、杰拉德、兰帕德、贝克汉姆、乔科尔、费迪南德。。。每一个球员单拿出来都是其联赛队伍的佼佼者,然而就是这么一群精英,放到一堆反而不如没几个球星的德国队打得好。
作为熬夜看完英格兰与葡萄牙点球大战,心痛玉碎的前英格兰球迷,在后来的人生阅历中我渐渐明白了:
所谓球星之所以是球星,那是因为一个队伍都在围绕你而创造战术体系。球星的强大,本质上是战术体系的强大,是战术体系将球星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有红花,就必须得有绿叶,红花与绿叶的协调,就是一个球队的高位共识。而当你将这些不同战术体系下的球星强行凑在一起,却失去了与之协调的绿叶,那么即便是群星璀璨,一个失效的战术体系,一个失效的组织架构都无法将球星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因此,看单兵素质的百花齐放,远不如整体队伍的合理协调。
这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真实涵义。
国内公知推崇的,在舆论场环境下的,缺乏高位共识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质上就像是强行塞满球星的英格兰队一样,看上去世界级,但缺乏协调整体的战术体系,因此观点虽多,但无法协调,碰撞虽然能出些许火花,但那更像是副产物,这些缺乏高位共识的碰撞,往往更多带来社会人群的对立,而且越碰撞,对立越强。
西方所谓的身份政治玩到今天,大抵也印证了我上面的论述。
譬如我今天看到《魔兽世界》在10.0开放跨性别角色,引来一堆吐槽。这就是西方近几年LGBT运动搞出来的结果。这样一个结果,表面上看去是保护了LGBT群体的利益,但实际上是加剧了主流对于LGBT的厌恶。
LGBT运动就是典型的身份政治,身份政治的本质就是以国内南方系媒体为代表,推崇的“各说各话”地还原论视角下的原子化叙事。
这种叙事的特征就是,支持意见不同的尖锐观点(即暴论),鼓励人群争论,鼓励互骂,希望以碰撞出真知。
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身份政治运动背后的底层逻辑与国内舆论场上呼吁各说各话,被骂就是好媒体之间的相似性。
从不同的事物中提炼其相似的规律,这本身也是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考验。
而思维是分析问题的根本,思维错,则全错。
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批判马督工,也是因为他在思维层面的谬误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又极具迷惑性。对他加以批判,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水平。
而我们对马督工这类媒体进行批判,也不是说为了堵住别人的嘴,归根结底是在斗争中学习,在斗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罢了。
对于我来说,单纯地骂与被骂,无价值,有价值的是通过骂而捅穿对面的思维底裤,让思维更深入,而不是蹭蹭不进去。
而欢迎批评和接受批评本来就是两回事,因为前者不过是用“被骂”来表面彰显自己的大度,后者才是真正从别人的骂声中完成了自我革新。
对于某些说欢迎批评的自媒体来说,到底是上述的那一种,其心里自然是有数的。
最后个人在这里结合上面的论述,总结一下本文的核心论点:
1. 过度的言论自由在舆论环境下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
1)理念不对局。即放在学术圈智库可行,放在舆论场不适合,因为舆论场是非理性的(其实学术圈智库本质上也有非理性的色彩,只是相对比较弱)
2)因为缺乏高位共识,所以缺乏整体的战术体系,协调性,最终会增加内耗,降低组织系统的运行效率
2. 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通过构建与稳固高位共识来创造良好的协调性,这是因为:
1)不同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切片,切片与切片之间没有协调性的统一,就会形成无谓的内耗,无法形成利于系统正向演化的合力。顺便提一句,太极图对于阴阳变化的辩证统一,就是一种协调性的体现。太极图的转化关系就是阴与阳之间的高位共识。
切片之间的协调性,是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的关键,单纯地讨论正或者反,却不谈论协调性本身,是狭间思维,注定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2)协调性的现实例子很多,从豪华英格兰队的拉胯看起走,生活中有着比比皆是的例子,大家可以细心观察,细心领悟。做学问一定要自己去感悟,别人填鸭似告诉你的,那只能叫知识(knowledge),而不是见识(insight),更不是智慧(wisdom),见识和智慧,都是需要知行合一地去实践中感悟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说公的还是母的,说左的还是右的,说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没有本质上的错误,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我国当今的舆论场上,这些多元化的观点因为某种追求“短平快”或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没有被很好地协调起来。
缺乏协调,自然就是切片与切片之间的撕逼。
所以我认为深刻理解协调性的重大意义,是有情怀有抱负的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认知。
最后,一定会有结晶粉杠我,说你分析协调性分析了那么一大段,你的具体方案呢?
对此我的回应是:“好好理解、配合习主席提出的三个自信就是最好的方案”。
你自己连协调性的重要程度都无法认识到,谈什么方案都是白搭。
毕竟我们一谈加强舆论管理,你们就说这不言论自由。
大家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再慢慢探讨可行的路径。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你家督工在谈社会化抚养时说的。你看,在复杂问题面前,他不是也提不出什么你们津津乐道的马氏方案来吗?
最后,别再给我扣迫害言论自由的帽子了,老是用二元对立的低级思维来揣测我这种抽万叶必歪莫娜,抽苍古必歪四风的非酋,这着实是过于“抬举”,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跟我一起组队去把大伟哥给冲了!




亚琛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与运输专业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