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想了一下,终于理清了所谓“安倍经济学”的逻辑

本篇讨论的背景

稍微关注点国际时事、财经相关新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安倍自 14 年开始实行安倍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印钱之印印钱,印象里依稀当时还引发了媒体广泛讨论。虽然我当年看了半天也没懂到底安倍经济学指啥,可见当时的这些媒体、嘉宾分析的也真是水。

自疫情以来日元汇率基本是坐火箭,一路狂贬。一般来说货币贬值利于出口,不利于购买,但是考虑到当下的国际环境, 本来全球需求就萎靡,利于出口又有多大帮助?反倒是贬值导致原材料采购价格提升,叠加当前国际粮油价格高涨,看起来会吃大亏。

基于以上观点来看日元这一波贬值已经相当恶性了,到了严重伤害国家经济的程度。 但日央行仍然坚持宽松政策,属实是让包括我在内的大家都看不懂。7月8号安倍遇刺,正好让我旧事重提,考虑起了当年没搞明白的安倍经济学到底是个什么。

A、为什么以前没搞懂过安倍经济学,研究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印象里以前对这个词的概念就是,嘉宾分析了半天,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只记住个结论,这东西好像没啥用。随着这次梳理,目前感觉是以前没搞懂,还是因为没有抓住核心线索,如果核心逻辑清晰了,后面的疑惑都会清晰很多。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印钱的方式提高国民财富,当然了这个国民的具体内含主要指的是日本国内财阀。不过普通国民虽然分不到多少蛋糕,但至少收益是正的,而财阀拿了大头,大家都开心。关于印钱的核心逻辑推导来源于以下几点:

1、赚钱最快的方式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直接印...抢钱的笑打工的来钱太慢,搞金融的笑抢钱的来钱太慢,但毫无疑问印钱肯定比搞金融更快,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世界,美国作为民族国家(存疑,如果他真的是的话)要不惜一切手段维护其核心利益也就是石油美元(关于石油美元的逻辑网上已老生常谈,这里不再冗述)。

2、石油美元这么开心,但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效仿,毕竟石油美元只有一个。各国政府普遍缺钱,但又不能随便印钱,发钞永远伴生着货币的贬值和通胀,如果你的钞票不能世界范围流通的话,那么贬值和通胀的负面效应就要由本国承担,这也是制约所有有货币发行权的主权国家不能疯狂印钞的原因。

3、如果,我们说如果存在一种方式,能够解除印钞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如果印钞不会带来通胀或贬值(或者说其幅度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那么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可以通过印钞来增加国民财富。所以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线索围绕一条,就是如何在印钞的同时,避免其负面效应。

B、安倍经济学的逻辑支撑

1、理论上,印钱,钱变多了,那商品价格会提高,也就是通胀了。同时换汇会不值钱,也就是贬值了。但是考虑贬值问题的话,实际上印钱和贬值的逻辑联系并不是那么强,因为汇率是可以操纵的。就像股票市场一样,实际每天交易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的交易价格却影响着其余绝大多数未参与交易的商品的价格。同理如果放到汇率市场的话,就算我们印钱,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方式对日元换成外汇的数量加以限制,那么此交易过程,以及其导致的货币价格的浮动的结果可控并不是一种空想。

2、那么如何限制日元流出量呢?可以从主要几个方向考量。国家经济对于外汇的依赖主要分为几个大块,其中一个是国民对于外国商品的依赖,这会产生贸易逆差,而结算也通常不能以本国货币。所以如果能够确保日本国民不那么积极地购买外国产品,也就是绝大多数日用品、消费电子产品都在本国生产、或海外的本国企业生产(交易可以使用本国货币),那么也就不需要换外汇了(实际上日本人在这方面做的相当不错,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个方面是,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工业原材料、粮食等大量依赖进口,如果有办法让吞吐资源大头的头部企业购买原材料时也不依赖外汇,那么掐头去尾,实际上货币市场就稳定住了。

3、如果货币市场能被稳定住,也就是说即使钞票存量增多,但在汇市不发生恶性卖方市场,那么剩下的问题也就是国内通胀而已。不过反正日本已经长期通缩了,胀一胀也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还是好事,不过是多苦一苦老乡而已。这么看来,通胀和贬值两个印钞伴生的负面效应都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不就可以印钱搞经济了么,无本买卖是真香的。

C、具体来说,安倍经济学周期运转的步骤有哪些?

具体步骤如下:

1、日本政府发债,央行印钞买债。这样日本政府得了钱,日本央行印了钞,大家都开心。

2、日本央行通过无限宽松买债的行为,政府得钱的同时,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把债的价格买上去,这样债券价格长期维持坚挺、稳定,让债券本身可以作为资产。这点对于非专业的朋友可能不太好理解,不过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是,如果市值优良、稳定的股票可以作为资产的话,同样优良(存疑),稳定(事实)的债券也能作为资产就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3、日本政府通过将债券作为资产抵押给东南亚各国,使他们能够以这些优质债券为基础,作为货币的发行基础,发行新的本国货币,而发行出来的货币(其中的一部分)再按照协议定向分配给在地的日资企业。

4、这个世界永远是有钱好办事,日资企业得了钱,可以买人买东西买广告,在当地竞争力增强了,日本小家电在东南亚市场变得能跟中国分庭抗礼,这是为日本国经济开源。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也可以一并在这个层面解决,也就是说不需要传统模式的企业在国外销售->盈余结算回日元->再换美元->再买原材料的链条,而是直接以当地货币(或换成美元)直接就在当地把资源采买了,这样原材料问题解决了,同时不会影响本国汇市。

5、所以总体看下来这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日本央行印了钱,日本政府得了钱,日本国民承担了通胀,日本拳头企业在东南亚的竞争力增强,日本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一潭死水的日本经济盘活了。本质上印钞带来的通胀和贬值被传导到东南亚了,但是东南亚各国又必须自愿地吃下这份苦果,毕竟现在世界干啥都要钱,哪国的政府不缺钱呢?

结尾

所以到这里,可以看出来,虽然原来感觉上都是安倍经济学没啥用。但是细研究一下的话发现里面还是很有东西的,属实是日本国内有经济带师,高手之高高手给安倍建言献策了。

安倍经济学施行前,日本面临的严峻环境是,资源匮乏型岛国,之前还被美国人收割过,国内经济一潭死水二十年了,而且完全绝望地看不到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想出个办法把整体盘活,思路清奇实在令人感叹。

另一方面也稍微可以理解,为什么俄乌冲突以来日元汇率崩成这样(明显是玩脱了),日本人还要坚持无限宽松政策了。

顺手查了一下日债十年期的数据,如下图

500

可以看到汇率虽然是坐火箭一路崩,但是债市是稳的(图中是国债收益率,而国债价格与收益率是反的),所以国债价格虽然今年以来也下了一个台阶,但是相比之下是长期维持稳定的。

那么按照上文逻辑分析,只要债市稳住,上面整个逻辑就还成立,日企在海外庞大的利益,包括出口竞争力,原材料购买能力等(同时也是日本作为民族国家的核心海外利益,如果它是的话)就还可以维持,虽然全球出于做空日本的考量一直唱衰,但是实际上问题反倒没那么大,只能说通胀之类的先苦一苦国民,才能凑合生活这样。

文完。

(附:本文仅对个人理解的近年来日本经济逻辑做梳理,由于笔者本人供职于工业界,对于经济其实是门外汉,相关知识仅为日常投资过程中对于各国经济基础知识的自学,发表出来因为觉得这套解释是通顺的,有分享价值的,但在专业人士眼中可能也是错漏百出,还请在评论区质证。笔者本人对安倍无感也非精日,仅仅觉得此套逻辑具有学习价值。不过考虑到日本经济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严峻形势,今天来看我们也很难说这一套理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更遑论是否对我国有参考价值。不过之不过,就算当下日本经济形势严峻,可能也不足以论证安倍经济学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毕竟我们没有一个未发生这一切的世界线的日本作为对照组,我们很难说如果未实行此政策的话日本再过去的几年里,以及未来是否会变得更好或更差)

站务

全部专栏